■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金安苑學校 賈永其
部編本指的是由教育部統一編寫的,全國大部分地區統一使用的語文教材。語文教材中作者以各式各樣的文體,來表達所見所聞所感,讓我們體會到文字之美的同時,也能學習到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懷。那些引領社會進步的思想,比如孔子的“為政以德”,強調以“德”“禮”治天下,不僅形成了社會的政治制度,更是引領了時代的價值取向,類似的內容在語文教材里數不勝數,大到國家,小到百姓生活,在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方面都給出了指引。
因為生活的條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總能發現,教師、父母的價值觀仿佛不能引導現代的青少年。比如,師長年代總體來說物質是非常匱乏的,他們極力尋求穩定和物質生活的滿足,所以他們強調教導學生勤儉節約,珍惜今天所得之物。而現代的青少年生活在物質極為豐富的時代,他們追求更高水平的享受,更喜歡新奇和改變。而父母和社會給予了他們極好的物質條件保障,他們難以體會到物質的來之不易,物質的滿足已經不能帶給他們足夠的幸福感,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所以就“勤儉節約”這一價值觀導向,我們可以論證它的科學性,畢竟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只有感受它產生的來之不易,具有足夠的情感體驗,青少年才能真正認識到物質資源的來之不易,并懂得珍惜,從而在行為上有所改善。
學校的德育方法多以說服教育為主,通過大量教材內容的灌輸,壓制性的道德評價,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道德觀念。實際上,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正在覺醒,他們對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正在拓展,教師的灌溉式教育雖然能讓學生短暫地在認識上有所接受,但是沒有好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意志,學生不會形成良好的行為,還會被貼上“品德不良”的標簽。所以德育不能僅僅依靠思想品德的課堂,更重要的是要滲透在各個學科,要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要從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入手,全面地進行培養和提高。
對學生來說,直觀的模仿是影響最大、最深遠的學習模式。即使意識上認識到行為上不能模仿,但是受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無意識地還是會做出模仿行為。而很多青少年的身邊缺少榜樣行為,很多父母、師長可能存在言行不一的現象,不僅導致學生價值觀混亂,而且極易習得不良行為。最重要的是學生會選擇那些和自己年齡差不多、性格差不多的青少年來學習。所以,我們會經常發現,那些行為不良的學生總是成群結隊的。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德育要選擇好的學習榜樣,更要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佩之情,這樣學生自然會根據榜樣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使自己未來能成為像他們一樣讓人羨慕的人。
每當提到中華的傳統美德,我們就會想到“謙虛謹慎”“奮發圖強”“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永不放棄”“自立自強”“守望相助”等詞語。實際上這些詞在我們初中部編教材中早已有所滲透,把這些精神帶入學生的認知里。比如,在《論語》里,就會讓我們知道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學思結合”“不恥下問”。這些不僅告訴我們學習方法,更是要培養我們勤奮踏實的學習態度,孜孜不倦的學習方式。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誠實守信,比如《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就強調信守承諾是我們中國向來所遵守的傳統美德,所以丟了這個規矩,會令朋友遠離。還要堅守“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誡子書》里就強調節儉生活方式可以培養良好的品德,我們國家幾千年來的輝煌成就都是通過勤勞努力所獲取的,所以我們格外珍惜現在的生活。“驕奢淫逸”的生活,向來受到大眾的抨擊。
我們都知道沒有國家的穩定,就沒有人民的安居樂業,所以“熱愛祖國”是我們傳統美德必先倡導的。時至今天,我們依然把它放在青少年道德價值觀導向的首要位置。沒有國家的保駕護航,我們沒有安定的生活。而每個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守衛自己的國家,不做出賣國家利益的事情,這是必須遵守的義務。“無私奉獻”凝聚成國家和社會的力量,在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取舍之時,我們要懂得犧牲和奉獻。比如,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紀念白求恩》這一課,這是一種跨國家和民族的犧牲,讓人更加地敬佩和值得學習。“守望相助”,在《驛路梨花》這一課中表現了少數民族淳樸好客,熱情互助的景象,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地大物博,如果沒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一致,守望相助,我們怎能在歲月的長河中屹立不倒。
漢語博大精深,作者將情感溢于言表,又藏于文字之間,學生只有深入作者用文字構建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體會到他們的思想情感。閱讀不是流于表面,如果像和尚念經一樣念出來,文字只是代碼,是沒有情感的工具,那你讀的就不是文章,只是文字。所以要先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才能知道作者的道德情感。
每個出名的作者,都會經歷一段不平凡的歲月,才會沉淀出這么優秀的文章。所以很多作者都有基于時代背景下,讓人印象深刻的經歷。他們的經歷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而且他們本身自帶榜樣光環。
如果沒有意志力,我們改變學生多少認知,他們都會中途放棄,那么我們之前做的努力就前功盡棄了。很多英雄人物,雖然可能有著平凡的出生,做著平凡的工作,正因為他們的堅持才改變了時代,改變了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比如,《鄧稼先》這一課,講的是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鄧稼先對我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我們也知道鄧稼先為此付出了一生的時間,茫茫戈壁灘上,我們可以想象他的艱苦,從一無所有到建基地,造原子彈,就是在今天,條件這么優越的情況下,這么高科技而危險的工程也是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一切從零開始,等于一切未知,背負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割舍的是親人的團聚。幾十年如一日,如同人間蒸發,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如果他們當時沒有堅持下來,我們中國很長時間可能都會遭遇西方列強的欺辱,但是他們真的做到了。所以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看到英雄人物堅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擁有這種精神的孩子,即使能力不足,只要他一點一點地進步,擁有水滴石穿的堅持,不久的將來,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都知道德育的關鍵是做出良好行為,或許學生從道德認識上,情感上能體會到作者的道德,但是不一定在行為上能表現出來。所以在打好前面知情意的基礎上,我們要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嚴格把關。比如《敬業和樂業》這一課,我覺得就是對學生道德行為做了一個好的引導。梁啟超先生講述了“敬業”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僅有令人廢寢忘食的敬業還不夠,還要“樂以忘憂”的“樂業”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這一課也是梁啟超先生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為學生所做的演講,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所以這一課很好地為學生道德行為把關,不僅為學生介紹了對待職業的態度,還有方法,也為學生積累知識運用于實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或許現代很多教師對于學生不良行為的處理方法就是懲罰,但是久而久之卻發現這種方法并不奏效,學生反而以此引起教師的關注,擾亂課堂。我們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積極行為,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視學生的不良行為,使之發生退化。德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所以不能局限于對學生道德觀念的灌輸。
綜上所述,德育從來不是一項單一的教學工作,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密切地組織與融合。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僅蘊含著優秀的文學知識,還蘊含著大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素材。我們要從德道觀念、道德情感、德道意志和道德行為上進行挖掘,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和所介紹人物的榜樣行為。要讓學生在享受文學氛圍的同時,接受系統完善的道德教育知識,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這是德育與其他學科有效融合的見證,教師更要懂得根據學生特點,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求知。還要讓學生內化榜樣行為,從而懂得自我評價,自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