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臺縣宣化鎮中心小學 閆守勤
要培養閱讀能力,就必須知道什么是閱讀。閱讀是一種人類行為,換句話說,只有人類才會閱讀。閱讀是一種主動吸收的過程,是靠自己認識文字來了解觀察這個社會,可以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閱讀也是有價值和意義的,閱讀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品味和談吐素養,可以讓人變得舉止得體和情趣高雅,也可以讓人的身心變得愉悅,它也是作為學習其他科目的學習基本素養。
正所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一本書都蘊含著巨大的寶藏,那么閱讀就是打開這間屋子的唯一一把鑰匙。沒有這把鑰匙,就算這間屋子里有再多的寶藏,你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而不能打開這間屋子,去拿這些寶藏。
隨著小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大,認識的字越來越多,課堂上所學的課文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興趣要求,所以為了讓他們認識世界,就可以推薦他們看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從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閱讀的強烈興趣。
眾所周知,閱讀和學習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地讀好書,才能從中吸取思想上的營養,才能慢慢地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人能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提高和完善個人的品德修養,人有了正確的思想基礎,才會有正確的行動方向。
閱讀能力不僅僅影響著語文成績,而且還影響著各學科的成績。假如學生的閱讀能力低,那么歷史、地理、政治之類的學科就會學得非常吃力。因為閱讀不僅僅需要閱讀者知道書籍中字的意思,還要知道書籍中每一句話的意思,這才是最重要的。閱讀對數學、物理、化學的學習影響也挺大的,因為學生閱讀能力低就意味著看不懂題目,看不懂題目就意味著沒有辦法根據題意來解答問題,所以說閱讀對學習方面的影響是最大的。閱讀是一種素養,它對于學生的日后學習生活都是一種有效的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展開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日后各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需要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因此境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過程中應當注重興趣的提升,借助一定的閱讀興趣,施行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他們將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閱讀亦是如此。因此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必然要從興趣的培育著手,下面則推薦兩種路徑。
第一,在課內,需要教師多多教導和引導,多讓學生學習生字生詞。因為一篇文章是由字組成的詞語,詞語再組成句子,而眾多句子通過一定的關聯則可以形成一篇文章,表達作者的情感。再把這篇文章簡譯得通俗易懂,學生可以理解的意思,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閱讀是枯燥和無聊的。
第二,課外閱讀興趣的培育則相對寬泛,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如果學生對于教材相關閱讀產生了一定興趣,那他肯定會找一些課外的書籍進行閱讀,從而讓他的知識面變得寬闊和對閱讀充滿了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給學生推薦課外書籍,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閱讀。家長可以在家里帶頭閱讀,或跟著孩子一起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有興趣去閱讀。所以還要依靠教師和家長對學生進行引導。
1.信息式閱讀法
1) 知識型員工的整體人格特征偏向成就需要和控制源。通常成就需要表現在追求成就、自律性強、做事情有條理、盡責等;控制源體現在樂群性、積極情緒、獨斷性等方面。
這種閱讀方法適用于平時看電視、讀報紙。這種方法屬于一目十行類型,讓我們看到自己想看的,不對內容進行反復思考琢磨,合理掃視,在腦海里自動過濾掉自己不用的信息,只捕捉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信息。雖然這件事情或這個故事可能在腦海里的存在感并沒有那么強烈,或者幾天后就會忘記之前看過信息,但是這種方法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信息式閱讀模式逐漸受到學生的喜歡,因此教師應當抓住時機,摸索更加適合的閱讀策略。
2.作品閱讀法
顧名思義就是看一本書、一部作品用的方法。這個閱讀方法跟信息式閱讀法相反,它需要我們在讀或者看的時候要細細琢磨,慢慢品味其中的內容。一字一句地從嘴里讀出來,然后再慢慢形成畫面,存于腦海里,形成幾年甚至于幾十年都不會忘記的經典文章記憶。雖然以后可能會有些大致故事情節不太記得,但是故事梗概還是會記得清清楚楚。
3.著作閱讀法
著作閱讀法的重點在于著作。例如我國四大名著,還有一些古典名著等。因此教師首先應當為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年齡段和興趣的名著,然后對名著進行簡單的介紹,從而讓學生對名著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則可以針對名著的主要內容講述大致的內容,還可以跟學生講一講這本書說的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也可以借助這些名著效應,引導小學生從多個方面了解作者當時是以什么心情來寫下這本著作的,讓學生對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進行反復琢磨,了解當時的實況,從而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
4.麻醉性閱讀法
以上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常見的四種閱讀方法,但是重中之重還是要讓學生有興趣去閱讀。學生自己愿意閱讀、喜歡閱讀,才會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有特別顯著的提高。這樣的閱讀才會讓學生深刻地記住自己閱讀過的書籍內容,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在課外所學的知識,能靈活地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1.重視語文基礎,重塑培養觀念
閱讀能力的提升必然離不開語文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需要樹立語文基礎提升意識,不斷豐富小學生的詞匯積累,讓他們形成系統性的語篇意識,順利推動學生閱讀思維體系的提升,促使學生對于文章有一定的深刻理解,在閱讀的同時可以去欣賞文章的內涵。
2.注重因材施教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以及豐富的想象能力,這些優勢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到教學中,就可以助力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例如,小學生好奇心強,因此在閱讀教學之前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引導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升閱讀能力。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對于學習的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還相對較弱,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習氛圍的營造,從而推動
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讓他們在相應的氛圍中感受閱讀文本的內涵。例如,在學習《憫農》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農民伯伯辛苦勞作的畫面,讓學生了解農民的不容易,更加深刻地感受古詩中“粒粒皆辛苦”的意境,從而增強他們對古詩的理解。對于小學生而言,身臨其境,感受氛圍更能引起他們與作者的共鳴,更好地理解閱讀素材的內涵。綜上所述,閱讀是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學習,讓學生多多拓展課外知識點,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讓學生逐漸變得優秀,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本文對此展開具體研究,通過閱讀的概念和積極作用探究,提出了基于興趣來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幾種策略,希望對小學語文中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