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馬場總場中學高中部 陳春燕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新課標指出:“中小學教學課程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單傳輸知識,更要從學生的核心素養出發,以培養學科價值為依托,傳遞當代的主流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多方面學習能力。
在世界格局逐漸趨于融合的今天,高速發展的社會改變了我們對“人才”的定義。縱觀當下,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努力學習、精通知識的專業型人才,更需要能夠明確自身發展目標、靈活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論,并將所學知識巧妙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復合型人才。為提升新時期中小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教育部在2014年出臺了有關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文件。核心素養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展開敘述,以“三大維度、六大目標”為核心內容,從學生的思想、行為、觀念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更好地銜接了我國的宏觀教育目標與具體教學工作,更有利于落實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優秀素養。
地圖是高中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地圖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直觀、全面地了解某地的地形特征,還能看到不同地域的地況以及山脈的走勢。在學習中掌握了地理學習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的了解和掌握。
現階段,不少高中地理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意義,將讀圖能力視為一種應試知識,只關注學生對讀圖題的掌握情況,沒有深入挖掘讀圖對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作用。地圖是構成地理學科語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學生了解地理知識、接觸地理信息提供了更加直觀、有效的途徑,通過學習與讀圖有關的知識,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了解地圖中想要表達的地理信息,進而對地理知識進行進一步的了解。
地理讀圖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教師的引導固然重要,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想要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先激發學生對地理讀圖的濃厚興趣,以此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宇宙中的地球”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南極洲地圖進行觀察,然后提示學生從擬物的視角出發,思考一下南極洲附近的海洋地圖在形象上有什么特點。小小的課堂懸念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發現該區域的地圖很像一只展翅的大鳥,隨后教師可以用充滿趣味的教學語言將南極洲地圖中的各個區域比作大鳥的各個部分,提高地圖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過程中,體會讀圖的樂趣所在。
讀圖基礎知識包括以下幾個內容:第一,先引導學生明確所讀地圖的類型,通過觀察地圖名稱、地圖圖標、地圖內容,判斷所讀地圖是降水圖還是氣候圖或是地形圖,以此明確學生的讀圖目標。第二,讓學生進行地圖的描述,確保學生讀圖的有效性。例如,將一些文章內容轉變為圖形的方式,用直觀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主要名稱或者位置的填圖,有能力的學生還能自己動手繪畫,用簡單的符號或者圖形代替文字,更方便進行知識點的記憶。第三,引導學生觀察地圖的比例尺,進而測算地圖表示的實地距離,讓學生形成空間地理的認知概念。第四,結合此前所學知識,對比其他的地圖資料,總結、歸納地圖所表達的相關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專題比較法”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我國長江流域的地圖與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圖相結合,通過分析兩條河流的特征和成因,加深對兩條河流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多維思考能力,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對陌生的地理區域進行比較、分析。
相較于初中,高中地理知識的難度、數量均有明顯的提升,很多學生并沒有掌握讀圖的正確方式,缺乏良好的讀圖技巧,在進行讀圖訓練時,自然會感到十分吃力。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必須教會學生“怎么讀圖”,幫助學生掌握讀圖的正確思路,消除學生對讀圖的畏難心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向學生傳授一些讀圖技巧,幫助學生找到地理讀圖的突破點。
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具有提示信息的地圖,如用不同的“顏色”信息表示人口的密集程度,將密集程度高的部分用紅色標注,密集程度次弱的部分用橘色標注,以此類推,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中提示的各種“隱形”信息。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地理圖例,對學生進行分類教學。以“氣壓帶和風壓帶”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此前學習過的中國地形圖、世界農業分布圖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研究地圖,再結合對幾個地圖之間的圖標學習,對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對圖標、圖例的認知。
除了對讀圖技巧進行教學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讀圖習慣的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核心,教師可以將讀圖活動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以此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例如,教學“中國的地理差異”一課時,學生雖然對不同區域的大致位置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四大區域的具體劃分標準。此時,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地形圖中秦嶺-淮河線的分界意義,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教學。為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觀察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人文特征,或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形圖所對應的自然地理形象,確保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掌握該知識點的相關內容。
又如,教學“農業區位選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圖像信息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先組織學生對圖像中的文字和符號進行全面觀察,隨后引導學生對影響農業區位的選擇因素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之后,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回答,對影響的主要因素進行歸納,并對自己在讀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反思,總結正確的讀圖方式。
在地理教學中,有很多地理教材可供學生閱讀,這其中也有大量的地理插圖可以讓學生閱讀和參考。所以遇到問題之后,教師和學生能很容易在手邊的資料中找到需要的地理信息。但是實際教學中,還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好識圖技巧,并且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也忽視了對這一技能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都是死記硬背,無法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講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特點時,教師可以將“長江三角洲地形圖”與“長江三角洲行政圖”重疊,從地區形狀、交通線路、河流與湖泊、經緯度位置、城市分布、人口聚集情況等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結合兩張圖的重合點,對該區域內的地理建設進行合理的推測,幫助學生掌握區域定位的依據,進而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下“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學生地理學科讀圖能力的培養途徑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要求教師要積極學習、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潛在發展水平出發,提升高中地理讀圖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