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止喜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指以手工藝技巧制成與實用相結合并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的藝術,通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泛指日用工藝,即經過裝飾加工的生活實用品,如陶瓷、漆器等;另一類主要指陳設工藝,即純粹用來欣賞的陳設品,如玉雕、帛畫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工藝美術已不局限于手工藝,而是與機器生產甚至與大工業相結合,把實用品藝術化或藝術品實用化。它既反映出當下的物質生產水平,又體現了一定的時代審美性。由此看來,日用工藝的審美價值主要是通過實用性的發揮才得以完美體現;而對陳設工藝來說,它的實用性則是通過審美價值顯示出來的。在這里,“實用”是具體的,“美的形式”是抽象的,這種“具體”和“抽象”的對立與統一,帶動著工藝美術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
從其造型特征與裝飾圖案的關系看,一方面,裝飾圖案應從屬于造型特征,在造型中體現出主體的特征、功能以及價值;另一方面,裝飾圖案又可從造型特征中獨立出來,顯示出自身的審美價值。例如,中國古代漢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其精美生動的畫面完全可以成為獨立的藝術品。這時,工藝美術的裝飾性就有超脫于主體造型功能的價值趨向,使用被弱化,藝術欣賞價值更為凸顯。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古代造型藝術的不斷演變,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從其豐富的工藝色彩、圖案紋樣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它的藝術魅力。傳統工藝美術凝聚著無數民間手工藝人和專業工作者的智慧結晶,裝飾生動,設計奇妙。從仰韶文化出土的半坡彩陶到清代喬家大院的門楣磚雕,可以看到極具趣味的人魚鳥獸輪廓造型被提煉出來,形成富有特色的圖案紋樣,火焰紋、花葉紋也是比較常見的裝飾紋樣,人們把生活中所見的自然物象納入了工藝美術中。商周青銅器上原始部落的圖騰,是結合巫術和祭祀形成的突破現有物象的再創造的造型,給人以威嚴、神秘的感覺;魏晉時佛教的傳入,使蓮花寶器、卷草藤蔓等圖案紋樣開始流行;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帶動了梅蘭竹菊等植物裝飾紋樣的發展。這時,名花異草、珍禽異獸常被用來作為工藝美術的裝飾形態,經過一定的提煉歸納,形成了各類圖案紋樣,并被賦予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明清時期,許多民間富有生活氣息和鄉土情結的圖案紋樣出現在漆器、剪紙、刺繡、蠟染、木雕、竹刻上,各類工藝美術百花齊放,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審美趣味。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民間生活的美術,從造型看,它必須滿足器物實用性的基本要求,符合生活用途的基本形態。例如,酒杯或茶壺首先是作為容器,用來盛放東西,從裝飾看,它可以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都應該服從器物的生活要求。正因如此,工藝美術經過不斷地變化發展,往往不再以單純展現客觀物象為主要藝術手段,而是結合生活實用需求,逐漸轉化為概念性、抽象性的表達方式。古代染織工藝的織花,其圖案不僅要與經線和緯線的組織相適應,并巧妙運用各種竹藤棕草的裝飾,而且還要考慮到客觀的編織條件,選擇合適的表現形式,經過工藝美術者的主觀藝術加工,提煉出各式圖案紋樣,使之更加簡約,既適應使用的功能需求,又具有審美的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創作過程一般表現為具象—抽象—具象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它從現實生活體驗出發,把具體的物象經過作者的提煉概括、轉化升華為抽象的造型,繼而再創造出各種工藝美術品的具象形態。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抽象化是有其客觀基礎的,形體、線條、色彩、裝飾等形式因素,都可轉化為含蓄的藝術語言。
不難看出,工藝美術需要充分地運用形式感。這種形式感與生活緊密相連,有著具體、真實的體驗,也與人們的傳統欣賞習慣相適應。如果脫離了客觀內容,它就失去了藝術生命力。所以這里絕不是孤立空泛地談形式美,而是不斷根據內容的變化去調整形式,形式結合內容,使其具有實際意義。
新石器時期,彩陶紋飾的素材就是自然形象的再現、概括與簡化,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彩陶紋樣的發展經過了具象—簡化—抽象的變化過程,從真實具象的魚形、鳥形、人形、植物形圖案到概念性的抽象的幾何紋樣,體現了人類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概括能力的不斷提高。早期的裝飾造型以具象形態居多, 晚期則更多地表現為概念性的抽象紋樣,一些紋樣逐漸淡化了原來的直觀形態,演變成了含蓄隱性的符號或幾何圖形。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樣造型精致、結構縝密,運用了方中見圓的美學思想,初步概括形成了我國裝飾藝術中典型的以線造型的表現形式。漢代繼承了商周青銅器裝飾的造型特點,在藝術語言上較商周風格更為自由變化,手法成熟。夔龍及鳳鳥的造型經過變形已經基本脫離了原本的具象形跡,達到高度的抽象藝術。
戰國時期,漆器紋樣形式與抽象主義繪畫極為類似,證明古人的藝術概括能力已經達到了跳出原始自然物象的水平。這種抽象形式的構成紋樣要比具象形式的構成紋樣難度大,需要工匠有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把創意構思巧妙地表現出來。
在傳統陶瓷藝術中也能感受到含蓄抽象的形式美。例如,均窯窯變釉彩,沒有具體形象,這種非具象的偶然效果帶來的抽象形態的色彩美,同樣具有生動的藝術表現力。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具象表達的更多的是真實物象,藝術形態較為直觀明確;而抽象表達則是概括提煉的內容,藝術形態往往需要聯想感悟。具象為抽象提供現實依據,抽象可以豐富有限的具象,二者的相互轉化與運用使工藝美術在內容和形式、客觀和主觀上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
自人類文明產生以來,具象與抽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石器時期,彩陶上的裝飾圖案和紋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紋飾既有具象的人面紋也有抽象的編織紋,部分紋飾即是從寫實的動植物形象向抽象化、幾何化的形態轉變的,這些裝飾紋飾不僅起著美化器皿的作用,還蘊含著古人的智慧與文化觀念。燦爛的商周青銅文明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個高峰。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既有清晰可見的具象形跡,又有十分明顯的抽象概括,顯示出古人高超的寫實技巧和驚人的概括能力。同時,戰國帛畫也豐富了工藝美術的表現材質,木雕、玉雕、竹雕、漆器的出現為具象造型和抽象紋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標志著造型藝術逐步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秦漢時期是工藝美術的蓬勃發展時期,經魏晉南北朝的融合發展大放異彩,這個時期工藝美術的類別分支漸漸增多,開始細化分工。隋唐、五代及兩宋時期工藝美術突飛猛進,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可謂是絢麗多彩。元明清時期,工藝美術在品種和質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擴充和提升,圖案更加豐富多變,紋樣則顯得細膩別致。
歷史的齒輪在起起伏伏中不斷前進,伴隨著文化的相互交融、人類審美情趣的不斷變化,生產力發展下的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藝的分工越來越細致,傳統工藝美術需要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發展有所突破。在歷史發展中,人類獲得了對形式感的審美追求,以及在此基礎上積累起來的表達技巧,使得工藝美術的造型藝術逐漸完善,藝術語言更為豐富。圖案與紋樣在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更為豐富的物象形態,紋飾繁多,裝飾形式不斷創新,夸張變形后的物象組合形象清晰、特征鮮明、意趣濃厚、情感質樸,這些變化有致、造型生動的傳統工藝美術絕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歷經上千年的精雕細琢、代代傳承、勇于創新得來的藝術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