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 平
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在我國全國范圍內共有562個單位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1]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專業點中,傳統工藝類專業參與的程度普遍不高,經過赴試點單位開展調研學習,我們發現傳統工藝在現代學徒制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制造業、服務行業存在著的短板:企業規模小,從業人員數量低;手作產品唯一性,絕技絕活類目多;行業排他優勢強,地域差異特色化。
面對以上特殊屬性,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探索適合傳統工藝的現代學徒制傳承模式,經過試點工作的開展,在人才培養、區域發展及產業發展等方面總結了一系列實踐經驗。
2018年,在學院開展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時,學院統籌教學、科研、人事等部門,與政府、企業、行業形成聯動,按照現代學徒制“招生即招工”的要求,有序完成“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種身份的轉換。在教學的過程中,增設了企業文化、職業教育方向的課程,如職業基礎、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職業品質等理論課程,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職業認同,把敬業、專業、創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理論學習中;在實訓實踐階段,由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組建教學團隊,以企業崗位技能為具體目標,開展定期輪訓制度,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培養競技型精兵強將。
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的過程,是企業、學院、學生、家長多方聯動,共同推進的過程。在教學安排上,需要理清企業崗位能力的需求,結合工藝流程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以雕刻藝術設計專業水晶雕刻方向為例,東海縣至善坊水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根據工藝技能門類將崗位分為五個技能方向,再細分不同的工種。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授課團隊協調雙方教師,根據工種進行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針對企業崗位需求,首先對所有工藝技能進行基礎性的實踐了解,然后針對工種打破壁壘,分門別類開展模塊化教學,通過分工協作進階式培養綜合型技術能手。
在理論與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綜合考量學生的個人能力、職業方向,明確崗位目標,定向育人。從學生到員工的身份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學期企業、學校都會嚴格執行考評方法,規范教學質量,依照學院及企業的6S管理模式,從學習過程、職業技能、實訓成果、創新能力、團隊協作、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考評,通過可視化的數據,修正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缺,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示范性。
近年來,隨著中國選手在44屆、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不斷斬獲至高榮譽,各省、市也加大了對職業技能類競技項目的重視,特別是工藝美術行業,各地區都陸續進行了鄉土人才、百萬技能人才大練兵等活動,并將競賽結果納入人社系統職業資格與職稱評定體系,有效提高了傳統工藝技能傳承人群的積極性。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順利召開,技能人才得到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臺,更好地引導青年熱愛鉆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高校的傳統工藝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也應趁勢而起,對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積極培養職業型技能大師,激勵更多學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企業、為國家提供人才保障。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以傳統工藝美術教學為導向,圍繞培養“德藝雙馨、心靈手巧”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藝術設計人才的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服務型專業教學體系,積極為地方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服務,承載文化使命、體現責任擔當,對桃花塢木刻年畫、蘇繡、核雕、玉雕等技藝進行發掘、傳承與創新。
蘇州是傳統工藝聚集區,刺繡、緙絲、玉雕、核雕、木雕等非遺技藝歷史傳承悠久,以精美雋秀、富有人文氣息的特征享譽海內外。宋朝之后,經過元代、明代的發展,蘇州地區由于經濟發達、文化特征鮮明,傳統工藝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其中蘇作玉器、蘇作織繡、蘇作家具在清代宮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生命力,更給予了傳承與創新新的壓力。
2017年起,蘇州緊跟國家政策,針對傳統工藝美術行業,開展鄉土人才技能大賽,促進人才質量提升。以蘇州市吳中區為例,3年來針對核雕制作、木工加工、刺繡等傳統工藝,年均開設各項技能大賽約16次,評選出鄉土人才48人,區級技術能手多50余人,在獲得物質獎勵與精神榮譽的同時,各級政府在人才評聘、創業資助、職稱評審、稅費減免等方面均給予了大幅度扶持。
蘇州國際設計周、蘇州創博會、蘇州工藝美術博覽會,一系列高質量的展覽展示活動,是蘇州打造國際工藝之都的硬實力體現。2021年1月,蘇州市人民政府發布蘇州文化產業倍增計劃,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發布相應扶持政策,加大對文創產業、傳統工藝企業的投入,從政策層面提高了產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
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學院不僅對在校生開展技能技藝的講授,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現狀探索傳習模式,推廣傳播。
傳統工藝的傳習,不能僅僅依靠青年人才,更需要把這種優秀文化的精髓根注入年輕一代的血液里,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工作的開展,把蘇州刺繡、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制作技藝、蘇州核雕技藝等典型蘇作特色技藝,開發成電子交互系統,投放于蘇州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地支撐蘇州未成年人社會實踐活動,與在蘇中小學聯建非遺課堂,根據特定學情定制體驗課程,激發學生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讓傳統工藝不僅僅是“物”,更是中華民族的“魂”。
近年來,學院人才培養成果突出,優秀學生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及商業價值,年度的畢業設計開放展示周已成為蘇城盛會;學院與吳中區人民政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共同舉辦的“傳統工藝青年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5年,邀請到全國近百位行業大咖、專業學者,共同為蘇作技藝獻計獻策;經過與政府、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啟動了傳統工藝巡展計劃,把蘇作技藝帶出江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有效拓寬了傳統工藝的傳播路徑,用傳播來促進傳承與創新發展。
2014年起,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要求,隨著國家各項資助政策的展開,學院通過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聘請行業專家為創業導師,在創業政策解讀、資金貸款、創業可行性等方面進行專項指導,并制定跟蹤隨訪制度,通過一系列制度保障,與創業學生共同努力,加速實現傳統工藝品牌化,助推傳統工藝優質發展。
傳統工藝的傳承,不是靠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政策就能實現,而是需要一群人潛移默化地負重前行,需要我們秉承工匠精神,踏實勤懇、持之以恒,只有在傳承的過程中堅守“傳承—創新—傳播”的路徑,傳統工藝之花才能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