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子成,林冬妹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問題是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當前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已經成為教育關注的熱點議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做出指導,要求把優秀傳統文化劃入中小學德育課程和高校思政課程,融入青少年和兒童道德素質培養全過程,以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1]。習近平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2019年)上強調,要啟發學生多讀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2]。《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19年)指出: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要進行系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那么,新時代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應用的需求邏輯是什么?具有什么價值?應該采取怎么樣的策略?這是學術層面需要厘清的問題,是本研究的三維視角。
歷史事實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立國立黨之根本。進入新時代,我們仍然要不遺余力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夯實國家和黨永葆生命力的根基。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重要指導,其根本作用是促進大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內化于自身的價值體系,并且不斷地躬行踐履。因而高校思政課是黨和國家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渠道,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路徑。
然而,必須依據中國國情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形成于19世紀初,是當時歐美國家經濟、政治、宗教、文藝、科技等發展的“歷史合力”產物。盡管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的是普遍真理、反映的是普遍規律,但是它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和批判的基礎之上,具有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烙印。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經過不同歷史時代的洗禮,從而生成與眾不同的個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立足普遍性、尊重特殊性,與具體時代、具體國家、具體民族、具體實踐相互結合才能有效地展現出真理的魅力,才能最終轉化成為實踐的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國情的具體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中國特色、中國品格,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才能被廣大中國人民更好地接受、理解和運用,才能展現出持久生命力。因而高校思政課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載體,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有效傳播。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句話被普遍看作是中國古代社會關于“以文化人”的最早歷史文獻記載和思想起點。在現代語境中,“以文化人”是指利用優秀文化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感化人和塑造人。人在社會實踐創造文化,然后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的發展。這是唯物辯證法規律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之一。從古至今,我國人民始終高度認同和積極踐行“以文化人”的方法。
進入新時代,文化對人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我國更加重視通過“以文化人”的方法來提升教育效果。2014年,習近平強調要努力運用中華民族創造的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2016年,習近平強調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學校思政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348。可見,踐行“以文化人”的方法已經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工作的重要內容、其獲得國家權威的支持和推動。基于新時代“以文化人”方法實踐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具有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雙重驅動力。
高校思政課的資源載體是思政課程的中介系統,是教材由理論話語向現實教學話語轉換的重要素材,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重要橋梁,具有充實教育內容和提升教學效果的意義。高校思政課要達成從教材系統向教學系統轉化,獲取提升教學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等效果,需要發掘和采用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支撐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兼且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雜家等智慧結晶,是以促進個人層層遞進地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追求的文化思想體系,蘊含有“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仁者愛人的人道精神、剛柔相濟的堅韌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與推崇和諧、崇尚道德的理念”[6]。習近平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7],“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課建設的深厚力量之一”[8]。因而,為了豐富高校思政課資源載體,需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廣度和深度。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社會存在日益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問題。近代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命運曲折,其應時勢變化有被批判或被重視的經歷。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了“復興”的良好形勢,其傳承和發展受到國家高層高度重視與普遍民眾廣泛參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是順應時勢和符合教育發展客觀規律的,它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大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舉措。
1.高校思政課作為所在層次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獲得必要課時、人力、物力保障,課程安排科學規范,覆蓋的主體范圍廣,有利于全方位地促進大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熏陶。
2.高校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有利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的道德教育、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禮儀教育、生命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3.高校思政課擔負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任務,有利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有利于大學生以辯證的思維方法批判和思考“文化復古論”“文化虛無論”“中西文化之爭”等問題。
在實踐中“思政課程遭遇到的最突出、最根本、最尖銳、最難解決的問題和挑戰是怎樣能夠增強思政課程的實效性”[9]。增強教學實效性,是當前高校思政課亟需解決的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內容資源、多樣的表現形式、正確的價值導向,其廣泛、有效的應用是新時代辦好高校思政課的必然要求。這將有利于形成“思政課程+民族文化”的教學創新特色,具有引領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增強教學實效性的意義。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歷史底蘊、文化屬性和文化特色,使其理論性、政治性獲得歷史支撐和文化承載,有利于在枯燥的理論灌輸中增添生動趣味的元素,有利于將嚴肅的政治問題貼近生活實踐,有利于在顯性教育中融入“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高校思政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推動大學生“學思悟行”核心價值觀。具體而言,以“禮樂文化”促進大學生道德情感發展,以“君子文化”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以“家國的觀念”厚植大學生的家庭美德和愛國主義情感,以“吃苦耐勞精神”塑造大學生職業素養。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中華民族習以為常、長久穩定的思維方法和價值體系,有利于思政教學從灌輸理論向啟發引導的話語體系轉化,有利于思政教學從理論文本向生活實踐的話語體系轉化,有利于思政教學從知識講授到價值引導的話語體系轉化,有利于思政教學從學科教材向教育教學的話語體系轉化。
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349我國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之際,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顯得猶為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締造的智慧結晶、光輝成果,是當今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三大重要源泉之一。因而高校思政課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蘊含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效應。
1.有利于大學生深入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規律,進而理解中華民族“從哪里來”“現實為什么是這樣”“未來往哪里發展”等問題,培育大學生對先輩創造的燦爛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激發大學生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2.有利于大學生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明確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和“文化胎記”,曾經引領東亞地區形成舉世矚目的“漢字文化圈”,造就燦爛而又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明確其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養分和力量支撐,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
3.有利于大學生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問題、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走向現代化、如何保持生命力”的時代課題,使他們勇于直面問題和挑戰,在堅持“批判性與建設性相統一”原則中收獲文化自信的底氣和力量,承擔起探索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學校頂層設計必然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對其的解答對具體教育工作具有根本的導向性。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不僅要懂專業知識、有技術技能,還要有人文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和家國情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最根本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在教學目標中增強人文價值的導向性。
1.要明確為社會主義“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公民”的根本教育目標,充分重視思政課的教育地位,要把辦好思政課置于新時代學校發展的總體戰略,制定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方法措施,實現“三教改革”以及“三全育人”。
2.要把“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來增強大學生人文素養、人文關懷、家國情懷的目標”寫進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促進教師遵循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有人文素質、人文關懷、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3.要在高校思政課各門課的課程標準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模塊、制訂相應的教學要求、設置合理的評價體系和形成有效落實機制,促進和規范教師依據課程標準開展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學工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可以采用嵌入式教學模式,即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植入到高校思政課的相關內容之中,并且在思政課的教學實施過程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功能。
1.議題式嵌入。即通過設置相關議題的方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嵌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例如,在關于黨的思想路線教學中設置“實事求是的傳統文化內涵”的議題;在關于美麗中國的教學中設置“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內涵和價值探究”的議題;在關于文化建設的教學中設置“弘揚中華水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的議題;在關于中國外交戰略教學中設置“大同思想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歷史文化淵源”的議題。
2.模塊式嵌入。即把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合成為一個模塊,開展專題教學。例如,在關于民族精神教學中嵌入“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良傳統”模塊;在關于道德教學中嵌入“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好家風”模塊;在核心價值觀教學中嵌入“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底蘊”模塊。
3.實踐活動式嵌入。即高校思政課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可以有機地嵌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開展與之密切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舉行考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遺址、博物館的活動;組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藝表演、征文比賽、多媒體制作的活動;開展以保護“非遺”、調研鄉土文化為主題的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可以采用“一體多元化”的方法。即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依據學情、教材重難點,靈活地運用理論講授、情景教學、議題式教學等多元方法。而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是運用“一體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根本。
1.“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首先是指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教學方法。高校思政課是面對所有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不同專業、層次、能力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會存在一定的差別性,思政課教師要根椐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2.“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還要依據教學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的命題表明了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融合性、獨特性,思政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地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實踐經驗表明:“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校思政課運用“一體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重點難點,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學科教學規律,不墨守成規,不拘泥于“一格”或“一態”,靈活運用經典研讀、主題探究、任務驅動、情景體驗、專題講授、社會調查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