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效防范“退費難”“卷錢跑路”等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發生,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中國銀保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就《通知》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本刊摘編如下:
一是嚴格規范預收費管理。著眼實現合理、規范地收費,針對培訓機構過高收費、過度逐利、超長期限收費、通過不公平格式合同條款侵害學員合法權益等問題,強調要堅持校外培訓公益屬性、落實培訓收費管理政策,執行收費專用賬戶和收費時段等預收費管理要求,加強預收費票據管理。
二是全面實施預收費監管。著眼實現收取的費用合理、安全地支付使用,針對培訓機構容易發生“退費難”“卷錢跑路”的情況,《通知》強調對面向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不區分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包括本《通知》發布前已收取但未完成培訓服務的預收費資金,各地結合實際,采取銀行托管或風險保證金方式,全面實行預收費監管。同時,要加強對培訓領域貸款監管,嚴禁誘導中小學生家長使用分期貸款繳納校外培訓費用,減少沖動消費。
三是健全預收費監管機制。著眼解決多個主管部門間難以形成監管合力的問題,針對監管工作涉及部門多、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強調加強部門統籌,形成監管合力,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強化風險預警,加強行業自律。
四是認真抓好組織實施。著眼解決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針對涉及利益主體眾多、容易形成政策執行效果衰減的情況,強調要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政策全面盡快落地。要重視宣傳引導,提高培訓機構合規經營意識,引導家長理性選擇培訓機構。要對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情況、是否存在“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開展全面排查和整改。
校外培訓一般采用先付費后服務的消費模式,一旦發生培訓機構關停倒閉,學員和家長預交的培訓費極有可能無法退回,自身利益將嚴重受損。預收費銀行托管重在改變由培訓機構單方控制預收費資金的狀況,改變學員和家長在培訓服務中的弱勢地位。通過將預收費交由第三方即銀行進行監督管理,按照培訓服務提供進度向培訓機構撥付資金,督促培訓機構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有效保障學員和家長的合法權益。按照銀行托管的要求,校外培訓機構要與符合條件的銀行簽訂托管協議并報教育或其他主管部門備案,開立預收費資金托管專用賬戶,將預收費資金與其自有資金分賬管理,預收費(包括以現金方式收取)須全部進入資金托管專用賬戶,做到全部預收費“應托管、盡托管”。培訓機構一旦發生非正常停業,學員未消課的學費可從銀行如數退還,最大限度保障了學員和家長的利益。
由于各地情況不同,各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管理模式也不盡相同,在提供銀行托管的同時,根據《意見》精神,《通知》還明確了風險保證金的預收費監管方式,給各地提供選擇,依然能夠實現嚴格監管的目標。按照風險保證金方式的監管要求,由校外培訓機構與符合條件的銀行簽訂協議并報教育或其他主管部門備案,開立風險保證金專用賬戶,培訓機構按要求繳存一定金額的風險保證金作為履行培訓服務承諾和退費的資金保證,且不得用保證金進行融資擔保。保證金的額度和監管要求由各地結合實際確定,具體額度實行動態調整,但底線標準是不得低于培訓機構收取的所有學員單個收費周期(3個月)的費用總額。這也提醒廣大學員和家長,必須關注并遵守政策,不要超周期交費,以利于有效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