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區扶輪小學 賀 鑫
如果說語文學科教育是木,那么思政教育就是本。沒有思政教育根的滋養,哪來學科教育的郁郁蔥蔥。思政教育是靈魂,是學生成長的營養水分,是學生揚帆起航的燈塔。思政教育映射出語文專業教育的內涵。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這樣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證明教育的內涵在于價值,它只能由學生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構建的過程中獲得。
語文學科肩負著傳承祖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艱巨的思政任務。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傳承好祖國文化,樹立起中國的文化自信呢?筆者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鳥的天堂》為例,以天津市特級教師侯秉琛先生的教學片段,談一談將思政教育元素隱身于語言文字間的幾點做法。
《鳥的天堂》是現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創作的散文。講的是作者與朋友們在“鳥的天堂”,看了數不清的鳥,心里戀戀不舍,在文中,作者以清新流暢之筆,發掘和描繪了自然勝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創造出一種清麗悠遠的意境。
為了讓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品讀大作家文章的過程中,感受美、體驗美,提升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許多從教者都進行過探索與實踐。大多在初讀課文時,先要提問: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幾次“鳥的天堂”?每一次看到什么樣的景象?借以厘清課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下面是侯秉琛先生《鳥的天堂》一課的開篇實錄,我們從中能發現什么樣的教育規律呢?
師:請兩位同學讀全文,思考為什么如此分工?
一男生讀:
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我不禁這樣想。于是船開了,一個朋友撥著槳,船緩緩地移向河中心。
一女生讀:
第二天,我們劃著船到一個朋友的家鄉去。那是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鳥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師:思考為什么如此分工?
生1:我覺得寫景的文章,不僅注意時間,更要關注景物的美。
生2:這樣概括更好些:
一個下午,我們的船逼近榕樹,欣賞了大榕樹,享受了靜態美。
第二天早晨,我們又把船在樹下泊了片刻,欣賞了鳥的天堂的動態美。
生3:說得通俗點,傍晚我們劃船看到一棵茂盛的大榕樹,作者贊美“這是一棵美麗的南國的樹。”
生4:第一個是板著臉講靜態美、動態美。第二個通俗一聽就明白。
師:你們互相參照著練習概括段意,就會更簡潔更準確。
上面的教學片段,教師讓學生分工閱讀全文,學生邊聽讀邊思考“這樣分工的原因”,最終點撥在閱讀中進行概括的方法就是互相參照,在比較思維中進行概括,就會更簡潔更準確。
教師的指導、引領、點撥,只是看似不經意地提問,但細觀學生的討論交流,我們會發現教師設計的精巧,學生除了在概括兩部分的內容,梳理了課文的思路。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思考中慢慢接近美,如學生說:“第一個是板著臉講靜態美、動態美。第二個通俗一聽就明白。”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他們在對文字的品讀中,有了自己對美的初步鑒賞,初步感知了巴金先生在字里行間傳達的美。在美的感知中,學生自然而然醉心于祖國的大好河山,為下一步的聯想中悟讀動態美進行鋪墊。
一片土,一棵樹,一塊田……它們使我的眼睛舒暢,使我的呼吸暢快,使我的心靈舒展。我愛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愛一切從土里來的東西,因為我是從土里來的,我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無處不是生命。
巴金先生的這段話出自《筑渝道上》,鏈接在了課文的后面,一段排比,一處“生命”的反復,無不傳達著巴金先生對自然、對祖國的土地、對生命的熱愛與贊美。
在《鳥的天堂》一課收束之際,教師設計下面的拓展環節。我們可以探究教師是如何在不動聲色地潛移默化中滲透思政教育這一重要的教育元素的。
師生分工合作誦讀這段話。
師導讀:這美麗的大榕樹下,我們被目不暇接的美浸潤著,快抬頭看——生讀“一片土……舒展。”師繼續導讀:美無處不在,我愛——這春回大地的景象……因為——生讀“我是從土里來的,我也要回到地里去。生命,無處不是生命。”
師立即追問:你發現美藏在哪里?你心中涌動著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中,再次將這份動靜結合的美延伸到自然中,延伸到每個學生的生命中,品味自然之美、生命的力量,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點燃起“我是一個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之情。
我們不難發現聯想思讀后,在巧妙的提示發問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將課堂讓位給學生,思政教育便會自然地出現在語文課堂之上,將思政教育隱身在語言文字之間,才是真正的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化關懷的超凡的教育智慧。思政教育的價值在于無痕地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熟和自由,讓學生的生命綻放于美麗的傳承之中。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要落實思政層面的教育,是要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以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深入研讀每篇課文中語文核心素養與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點,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化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就要重視學生審美品鑒能力的培養。作為語文教師,要對教材進行結構性開發。將思政教育無痕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是一種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和原則,也是一種教育的美學和哲學境界,更是一種對教育本源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