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螺洲中心小學 許麗君
在小學階段,學生成長需要教師的重要引導和幫助。教師在實際開展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升級,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堂教學,最終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很多小學音樂教師在柯達伊教學法教學的帶動下,為學生提供了完善的音樂課堂教學,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讓學生對小學音樂知識學習產生了正確的認知。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柯達伊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音樂學習的入門就是學會樂譜,這是學唱歌曲的第一步。筆者曾經抽查過一個低年級班級的學生進行簡單歌譜的試唱,發現大部分學生連教唱過的歌曲都不會唱譜,只有小部分學過樂器的學生能流暢地演唱歌譜。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樂譜的時候,很難看懂復雜的五線譜,而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柯爾文手勢很適合他們。不同的柯爾文手勢代表不同的發音高度,手勢樂譜是可視化的,把學生對聲音的辨別轉化為對視覺的識別,難度就降低了。例如,D0的發音是握拳、RE的發音是伸手向上45度角、MI是將手平放等,七個音節都有獨一無二的手勢樂譜。通過教師在臺上演示不同的手勢音節,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后,大部分低年級的學生都能隨著教師手勢的變化,唱出不同的音高。比如,在教授歌曲《小星星》時,音樂教師在教唱旋律環節可以先用科爾文手勢引導學生唱譜,等學生會熟練地應用手勢唱譜后,可以加大訓練難度,用科爾文手勢隨機演示其中一個樂句,讓學生根據手勢提示唱出該樂句,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慢慢建立起音高概念。比如,教唱歌曲《兩只小象》時,四個樂句中每個樂句結尾都有一個“呦噦噦”的尾聲詞,四個尾聲詞的節奏都一樣,但是音高卻不同,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講,十分容易把音高唱偏,出現走調現象。這時候教師可以用科爾文手勢演示四個“呦噦噦”的發音,而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手勢的變化,直觀地感受音的高低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音高練習,從而達到準確演唱歌曲這一教學目標。
首調唱名,是以D0的移動性為基準的,無論DO是哪個音調上的發音,都把它編排成首音,然后按照順序依次升調,唱出后面的六個音高。這和學生學到的音節規律是相互統一的。首調唱名法可以讓學生在初學合唱階段建立和聲概念。例如,從學生三年級開始,音樂課已經開始引入二聲部合唱曲了。但是在音樂課堂上,經常會看到教師在臺上賣力地把兩個聲部都教唱了,可是只要一起合作演唱就會節奏不對、跑調,一首好聽的合唱曲結果變成了噪音,所以很多教師一旦教到合唱曲,有的只教一個聲部,有的就跳過不教。其實學生不會合唱是沒有和聲概念,導致很多學生很難掌握合唱的互相傾聽、和諧配合的要求。這時候教師可以應用柯達伊首調唱名法培養學生的和聲概念。在練習中,音樂教師可以在琴鍵上彈奏C調的“La--”的長音,用手勢樂譜提示學生唱出C調的“Do--”的長音。而后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代替鋼琴演唱C調的“La--”的長音,一組演唱C調的“Do--”的長音。等學生掌握了C調和聲后,教師可以進行升調或降調的和聲訓練。
音樂中的節奏,是用于展現旋律的強弱和長短的,就像一個房屋的框架結構一樣,代表著一首歌最基本的結構,而節拍是在這些起伏不定的節奏中周期性地出現的強拍或弱拍。一首歌只有擁有了節奏和節拍,才能擁有優美的旋律。比如,“X----”這個節奏型,讀起來就是“taaaa”,“XX”就是“titi”。在節奏和節拍的練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進行不同的分工練習。教師可以選取一個音樂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充當“小司令員”的角色,完成節拍的規律性擊打,而教師可以充當“小先生”的文職角色,擊打不同的節奏型。而其他學生,則用筆記錄下自己聽到的節奏型,這樣的節奏和節拍訓練,不僅讓課堂充滿趣味,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無形中也訓練了學生的節奏感。例如,在學習《春雨蒙蒙地下》這個曲目時,教師可以通過使用示范柯達的指導手勢,隨即將學生分為多個練習小組,每組由4個人組成,引領著各組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帶著手勢練一練,確認各組的成員是否可以跟隨音樂節奏,對手勢不對的學生,各組成員可以相互指導和交流,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總結手勢跟隨音樂節奏變化的規律,整個過程中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音樂旋律的掌控。
柯達伊認為,民間的傳統音樂富含民族歷史發展的文化形式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民族音樂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比如,民歌,戲曲等,在進學音樂教學時,教師也應不斷加入一些地方元素,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熱愛本民族、熱愛祖國的情懷。教師在進行新的曲目教學時,應靈活應用類似柯達伊教育的教學模式,運用分析我國特有的五聲調民間歌曲,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將古今中外經典性的音樂,自然而然地融入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優秀民間歌曲也同屬于經典音樂作品。這樣不僅僅可以繼承我國源遠流長的藝術文化,也可以為學生音樂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音樂教材中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就很好地體現了柯達伊以民族音樂為主導的這一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茉莉花》伴奏音樂中進行優美的律動,感受江南小調婉轉柔美的韻味,在學唱旋律中結合科爾文手勢訓練學生的音準,直觀感受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的魅力,在拓展環節可以讓學生欣賞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特別是歌劇《圖蘭多特》中的片段,讓學生體會到民族音樂的精彩,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是國際上比較標準的聲樂訓練體系,在我國現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中,具有簡單易懂、科學規范的特點,因此被很多國家的教育標準所提倡。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包括音節的手勢法、節奏和節拍的符號標記法準等教學內容,它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音樂的入門階段得到順利的提升,有助于小學生形成規范、標準的音樂基礎知識,對學生音樂入門學習有著很強的帶領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