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 李建國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2019年秋學期全面實施,這對一直習慣于蘇教版教材的江蘇語文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于老師是這樣教授《唯一的聽眾》的:首先引導學生復習概括課文內容,然后抓住課文中四句老人語言描寫的句子,通過朗讀敘述自己的感受,其中對“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和“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聽眾嗎?”這兩句用法比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師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感知第一句好的原因;接著于老師抓住課文中三處老人神態描寫的句子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用上“仿佛在說……”,引導學生想象說話,訓練扎實有效;最后突出本節課閱讀教學中相機滲透習作指導的重點“環境描寫”,通過找出文中三處環境描寫的句子,體會其作用。讀寫結合,閱讀與習作有效融合,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真正形成。今后的教學,筆者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讓學生愛上寫作,對寫作有興趣,習作教學便成功了一半。平時練筆時,可以根據不同時間開展一些活動,比如,中秋節來臨時,筆者開展了“話中秋”活動,讓學生暢談中秋風俗習慣、講述跟中秋節相關的故事,以及在中秋節與家人一起過節的情形,這時,學生興趣濃厚,暢談結束后,再完成相關的習作,學生自然就有了興趣,有話可說。統編版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十六課《盼》緊扣“盼”字,具體寫了“我”放學路上驚喜地發現下雨了,就興沖沖地跑回家,想借買醬油的機會穿上新雨衣,卻未能如愿。教授這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課文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一心理活動?選出你認為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學生一方面學習了“圍繞一個中心意思選取不同材料寫作”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交流、表達、寫作的興趣,使學生的寫作熱情高漲。此外,平時筆者還積極開展其他活動,比如,組織“賽詩會”“故事會”等,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有的學生甚至自己編寫劇本,創作一些相聲、小品,登臺表演,有了這樣的興趣,寫作自然也不是難事。在平時學生練筆時,教師要多鼓勵,對能用上名言警句、古詩詞、諺語、歇后語等,哪怕是一兩個成語的學生,都要適時表揚,讓他們享受習作的樂趣。
課文中有好多精妙之處,這是學生學習習作最好的素材。通過課堂讓學生學習課文寫法進行仿寫,便找到了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著力點。從于秋婷老師的《唯一的聽眾》中,筆者感受到了適時指導學生進行環境描寫帶來的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記得去年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最后的姿勢》,從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分析譚千秋老師的形象,最后進行環境描寫片段訓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筆者立即運用于秋婷老師的方法教授統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五課《夏天里的成長》。《夏天里的成長》的作者選擇了各種各樣的事物作為例子,寫了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讓學生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機與活力。回顧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怎樣圍繞中心選取不同事例寫”,強調的是“立意”,筆者在學完課文后,立即安排一次小作文《秋天里的收獲》,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夏天里的成長》寫作,這次學生的習作非常成功,他們也從寫植物、動物的收獲,再寫到事物的收獲,最后寫到人的收獲,而且注意到“圍繞中心選取不同事例寫作”,那一節課的寫作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文思如涌”。筆者想,只要語文教師堅持不懈地這樣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這樣練筆,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將提升。
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多樣的修辭、精妙的寫法,必須通過學生的閱讀去感悟。語文教師應反復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有感情地朗讀,寫閱讀感悟等幫助學生學習讀寫結合的方法,學會寫作。例如,教授統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這篇課文時,筆者重點指導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后,將重心放在模仿第一自然段進行景物描寫上。課文對草原的描寫是由“天空”到“地面”再加“感受”形成的,筆者就以此作為讀寫結合的連接點,進行習作教學。第一步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描寫草原美景的,并讓學生大聲朗誦并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同時讓他們對寫景文章結構有一個總體把握;第二步是將書中出現的一些優美詞語和句子羅列出來,給學生增加一些感性的材料;第三步是布置學生仿寫:“選擇一處自己喜歡的景物,寫一個片段,學習《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寫法,將描寫景物和抒發感情結合起來,盡量用上積累的詞句。”這樣,學生的寫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從學生的筆端不斷流淌出來。語文教師應善于捕捉和發現可供學生寫作的內容,先通過讀體會寫法,而后找到寫的切入點,讓學生學會寫作。
課文中有許多的文章可以改寫,如古詩的改寫等,也有很多的課文可以續寫,記得以前教授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時,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想象“喬依醒來之后”的情形,每名學生都能寫出想象合理、豐富的習作,真的不錯。本學期教授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課《窮人》這篇課文時,筆者在教授完課文后,讓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想象桑娜和漁夫帶著七個孩子生活的情形。學生寫得真不錯,有的學生想象“一家人生活雖然很辛苦,但是生活是幸福的”,有的學生想象“漁夫出海打魚,捕到了寶貝,從此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再如,教授統編版六年級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教授完古詩后,讓學生對古詩描寫的情景進行改寫。通過改寫訓練,學生不僅提高了習作能力,而且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更濃了。
語文教師如果能對這些課文加以科學合理地利用,學生必將通過自己大膽、合理的想象、細膩的細節描寫,寫出一篇篇優美的作文,形成習作能力。或許筆者的思考還不夠深入,但筆者認為,于秋婷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相機滲透習作指導已經使廣大語文教師意識到以前教學的種種弊端,語文教師必須借助課文的文本,進行讀寫結合,努力實現閱讀與習作有效融合,對原有的重分析的課堂進行改變,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