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靖縣第三實驗小學 黃美珍
小學數學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對話教學,是希望增加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為學生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對話教學,可以借助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對話課堂來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教師創設輕松愉悅的對話課堂,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不再畏懼教師,而是能夠敞開心扉,與教師圍繞數學知識點展開有效對話,掌握數學知識的概念。教學“簡易方程”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簡易方程的概念,知道簡易方程的表現形式,引領學生進行直觀想象,在教學中準備了天平、瓜子、花生等物品,與學生展開了以下對話:
教師:觀察老師手中的物品,你們看到了什么?
學生:天平、瓜子、花生……
教師:你們猜一猜老師想要做什么?
學生:用天平稱量瓜子和花生的重量。
教師:不錯,哪位同學愿意與教師一起來稱量?
學生舉手表示,與筆者合作稱量。
教師:觀察稱量的結果,花生是多少克?瓜子是多少克?
學生:花生500克,瓜子250克。
教師:現在老師把一袋花生放在天平的左邊,兩袋瓜子放在天平的右邊,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天平保持了平衡。
教師:現在老師把右邊其中一袋瓜子換成一個不知道多少克數的砝碼,天平還平衡嗎?
學生:仍然平衡。
教師:假設把這個砝碼的克數設為未知數x,那么,這個未知數x與一袋瓜子相加的重量是不是等于一袋花生的重量?你能列出它們的等式嗎?
學生:250+x=500.
教師:不錯,我們通常將這種含有未知數的等量關系式叫做方程。現在,你理解方程的概念了嗎?
學生:理解了。
這樣,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了解了簡易方程的概念,熟悉了簡易方程的表達特點。
小學數學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對話教學,可以借助為學生創設問題來加深學生的對話印象。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能夠加深學生的對話印象,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教學“折線統計圖”時,筆者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了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解答:什么是折線統計圖?你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嗎?你能繪制折線統計圖嗎?學生帶著問題開動了腦筋,對折線統計圖在現實中的應用進行了觀察,知道了折線統計圖的表現形式,分析相關數據后,發現折線統計圖可以方便人們根據已有的信息進行預測,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學生還在繪制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熟悉了描點、連線等具體操作步驟,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畫法。學生解決了課堂問題,深化了對折線統計圖的理解,加深了與教師問答的印象。
小學數學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對話教學,可以借助關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發展來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圍繞學生的特點為學生設置實踐任務,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放飛自我的平臺。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植樹的現實問題,在教學中給學生布置了自主探究任務,組織學生解決植樹問題。學生在思考植樹問題的時候,做到了認真審題,挑選題中有用的信息,羅列出對應的數量關系,在計算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植樹時要注意的事項。教師在學生完成實踐后與學生展開了以下對話:
教師:你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怎樣的學習經驗?
學生1:棵樹=間隔數+1。
學生2: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能想當然。
學生3:計算完成后,要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以提高運算的準確率。
……
學生在對話中總結了實踐的經驗,完成了自己的實踐任務,收獲了課堂學習的成果。這樣,筆者通過關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增強了學生的數學實踐認知。
學生的成長并不是放養式的,也不是嚴苛式的,而是要結合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最直接有效地了解學生的教育方式是與學生交流。小學數學教師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對話教學,可以借助對話語言的藝術性增強學生的信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在與學生對話的時候,要做到從學生出發,關心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幫助。但是,部分教師在與學生對話的時候,喜歡打壓學生,認為這樣可以刺激學生進步,結果適得其反,反而使學生喪失了前進的信心。這就需要教師在對話的時候講究語言藝術,多鼓勵學生,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增加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走出學習的迷霧,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掌控自己的學習,增強學生的信心。
總之,本文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對話課堂;創設問題,加深學生的對話印象;關注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注重對話語言的藝術性,增強學生的信心,完成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對話策略的探索,了解了應該怎樣實現對學生的人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基于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對話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jjgzx19-0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