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王 穎
魯迅先生說過:“誰塑造了孩子,誰就塑造了未來。不僅是自己的未來,還有孩子的未來,民族的未來?!笨梢姡行W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時期,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在這一時期及時開設綜合性、生本化、開放性、螺旋上升的德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德育,就必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德育課程,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它的目標是在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宗旨的指導下,構建全面性、基礎性、序列性的課程,這些課程雖不能完全涵蓋學生的整體生活,但卻可以反映學生在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中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所以,德育課程必須緊緊圍繞生活化、綜合化、生本性、開放性四個特點,其內容涉及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等九個方面。在學校德育中,根據學生的年齡及身心發展存在差異性的特點,將這九個方面分層次、有側重、有梯度地設計了思政課、品德與社會等課程,但教育本就是一門慢的藝術,這門關乎學生人格形成、終身發展的德育課程,更應該從學生生活的多個方面,融合多樣的內容、豐富的體驗進行滲透與培養。
小學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無論是人格的形成還是培養良好習慣、樹立積極向上的三觀,都是最佳的時機。因為人的發展有一個根本事實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在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美好圖景。所以,教師更應該抓住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
根據個體人格形成的規律及立德樹人的目標,在從多個方面、嘗試多種形式與班會課程融會貫通的探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低段即一、二年段的學生因為自身的認知特點,相比較一般純文字讀本和簡單重復的說教,對以畫為主,字少但畫面豐富,以畫傳達故事情節的“繪本故事”,更能產生認知興趣,同時更能滿足他們的心理發展特點、需求及融入社會化的程度。這也是因為繪本自身就具有以下四個特質。
首先,圖畫敘事性。繪本是以圖、文共同作用來說故事,運用具有連貫性的圖畫來傳達和詮釋故事內容。因此,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即使學生識字不多,也可以通過讀圖感知繪本所傳達的信息。圖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加直觀,學生無須經過內在的認知轉化過程,就能直接把握信息的含義。
其次,故事性。一本或一個系列的繪本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故事。因此,學生可借故事中具體的人物、事件、情境為認知背景,理解故事所傳達的教育意義,為日后的遷移運用提供了參照。
再次,趣味性。其最初是基于兒童的興趣、幼兒對文字接受程度的有限性以及其閱讀需要產生的,所以繪本從內容、形式、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反映了鮮明的兒童性。它的構圖簡潔、畫風夸張、色彩鮮明、造型活潑、極富游戲性,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最后,主題教育性。無論作者選擇的是寫實的還是幻想的故事題材,就其內容而言,都是指向兒童的生活現實與心理現實,隱含著有針對性地適應和配合不同年齡兒童的身心發展的內容,引導和協助兒童進行生活適應和社會認知。例如,《你好,月亮》的主題是引導孩子克服短暫的親子分離所帶來的焦慮以及如何獨自一人處理孤單害怕的情緒;《我們永遠在一起》關注的則是引導兒童建立同伴友誼以及如何化解失去好友的痛苦;《再見了,愛瑪奶奶》是引導兒童如何應對親人的離去的主題。
在構建班會課程的過程中,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同時我們先理清兒童成長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生活與品德發展的問題,弄清每一個階段兒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礎上篩選資源、生成話題、設定單元和教育主題。我們依據德育課程生活化、綜合化、生本性、開放性四個特點,創造性地將“回歸兒童、留心熱點話題、關注身心健康”的理念作為班會課程構建的目標。再結合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在班會課中融入繪本,從兒童學習、生活、身心成長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生成教育主題,生成教育案例,這也是滲透并實現德育課程標準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在繪本資源的選取上多以普通的生活事件為主、以日常生活事件為主、以當下的生活事件為主等這些以貼近兒童生活為主要方向。旨在以此喚醒學生的自我認知,在逐漸形成情感共鳴的過程中達到自我指導的目的。
明確了低段班會課程需要達成的目標后,我們選取描摹貼近生活的繪本作為橋梁,是因為生活事件是兒童生活的真實再現,而不再是陌生的話題、抽象的概念和認知識體系;生活事件本身是綜合的,能夠貫通生活的所有領域和所有要素;生活事件是兒童的,處在交往關系中的兒童是這些生活事件的主人;我們選取的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生活事件的繪本內容,都是促使兒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生活經驗進而創造更好生活的話題和范例。
在嘗試將繪本與低段班會課程融合的過程中,在之前劃分的五大版塊基礎上,拓展出十七個子版塊——培養自信心,培養學習好習慣,培養孩子熱愛勞動、講衛生,培養孩子熱愛運動,培養與人合作分享、互助溝通,培養孩子財商、金錢啟蒙。認識自己、自我認同(勇敢做自己)、情緒管理、自我保護、成長勵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長的煩惱(關注心理健康)、培養環保意識、關注生命、關于死亡。之后還在種類繁多的繪本中,根據主題、內容、表達形式、內涵等多個方面選取了五十多本繪本作為低段班會課程構建的資源儲備。
任何兩個體系的事物要達成一體化的進程,都需要在共有交集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差異來實現融合創新。所以,在繪本與班會課融合的過程中,首先是繪本內容與班會主題融合。班會課與繪本融合的過程中,即便繪本的主題與低段學生的生活、認知特點都十分貼近,但作為班會課程的一部分,它就需要承擔育人的功能。所以在構建繪本班會德育課程時就需要教師從繪本內容、色彩、人物、表達形式、封底封面等多個方面潛心研讀后根據班會課的育人目標,再進行無差異整合,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其次是繪本主旨與班會活動融合。
班會活動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徑,其本質特點在于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讓抽象的道德情感具有的感染、激勵等功能在活動參與中融入多樣化的班會過程中,將抽象化的情感具象為學生個體的真實體驗,從而指導學生形成獨特的人格及積極向上的行為表現。比如,個體自我認知的繪本課程中,我們就會邀請爸爸媽媽來講《認識我自己》《小威向前沖》等繪本。緊接著,設計了“你我不一樣”“畫一畫媽媽肚子里的我”“寫一句我和爸爸媽媽的悄悄話”“男孩女孩看過來”等系列活動加深自我認知的印象,同時也為構建更加和諧積極的親子關系搭建了平臺。
根據班會課德育目標以及達到這一目標的活動形式,采用同一主題、同一系列的單一繪本逐個細化、遞進、鞏固式融通或多個繪本與活動穿插遞進式融通。
比如圍繞培養學習好習慣這一主題,我們選取《大衛不可以》為這一系列班會的第一課,依次安排了《遲到大王》《我喜歡書》《在教室說錯了沒有關系》系列共四節班會課。將培養學生在學校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這一課程目標與繪本自身色彩明快、幽默生動的圖畫、簡潔有趣的文字、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等特點進行整合融通,讓學生跟主人公一起體驗在學校逐步養成守時、守紀、守秩序、禮讓、講文明等規則的過程中推己及人,并以此指導自我行為。
同時,在走進繪本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采用師生交互、生生參與體驗的班會課形式,讓學生與故事因相似的經歷、共同的體驗是繪本與班會課最好的契合點。學生在故事里像照鏡子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移情與共情的過程中,對照自己在學校學習、課堂表現中的點點滴滴,逐步強化自我認識,最終在鞏固和遞進式的課程中不斷實現自我指導,培養學生自控自律的意識,將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自我指導內化為他們成長中的常態表現。
綜上所述,繪本與低段班會融合后構建出新的德育課程模式。這一模式下開放的課堂,接納了學生的多種想法,讓課程回歸了兒童世界,在創設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表達,在表達中思考,吸引了學生參與的向心力。同時,這也是給學生的成長留下一個個里程碑,成為日后獨自面對生活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