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12月16日-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重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具體看,此次會議有七大關注點:
一是寬松宏觀政策穩步退出,不急轉彎。會議對2021年宏觀政策的定位是“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具體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在重點任務上主動作為;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并且“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范風險關系”。
二是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管理”。工作重心在向需求側轉移。“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在于“堅持擴大內需”。會議強調,“擴大消費的根本在于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和“合理增加公共消費”亦是重點。
三是注重風險防范和化解。特別提及“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高杠桿風險)、“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銀行不良風險)、“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逃廢債風險)等,應對疫情期間金融風險積聚。
四是突出強調科技創新地位。預計“十四五”期間,對科技研發投入的考核和支持要求將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領域將成為主攻方向。
五是強化反壟斷和金融創新監管。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本次會議強調平臺企業要“依法規范發展,健全數字規則”,主要表述為“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以及“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六是堅持“房住不炒”,解決大城市住房難題。對于大城市租賃住房問題,提出“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
七是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機遇。會議強調“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提及國企改革、放寬準入、金融治理、加入CPTPP等結構性改革和對外開放措施。在近期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既要擴大金融開放,又要放松管制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去,加速資本雙向流動。這樣有助于維持匯率穩定,亦能為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創造良機,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判斷理性樂觀,在短期宏觀政策保持延續性的同時,更加著重于提升中長期內生動力和防范風險。總體符合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 楊繼東 楊其靜
“制度環境、投資結構與產業升級”
《世界經濟》2020年第11期
不完全契約理論框架下的制度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有利于產權保護和契約執行的制度環境會對那些需要高強度專用性投資行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本文研究發現:制度環境更優的地區,顯著地向高強度專用性投資行業出讓了更多宗和更大面積的工業用地;相對于契約制度,產權制度對高強度專用性投資行業的投資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尤其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其作用進一步凸顯。由于行業專用性投資強度與行業技術水平正相關,因此這些結論表明,優化制度環境有利于提高高強度專用性投資行業的投資占比,推動制造業內部產業轉型升級。
(2020年12月21日-2021年1月1日)
1? ?2020,大國轉折之年
2? ?誰在編織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
3? ?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因何反超?
4? ?騰訊游戲何以錯過《原神》
5? ?希望新冠病毒不在動物身上“扎根”
6? ?2021中國經濟前瞻
7? ?免稅業務放開促消費回流
8? ?跨境醫療沖出至暗時刻
9? ?疫情公共債務困境
10 做大總需求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