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珊
摘 要:本文結合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從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做好心理危機預防,全員、全程、全方位做好心理危機預警,分層、分類、分階段做好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對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危機“三預”機制構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職學生 心理危機預防 心理危機預警 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是指個體采取尋常應對方式無法處理目前所遇情況,進而陷入焦慮、抑郁以及自卑等狀態,或失去控制無法自拔的一種狀態,而持續性心理危機易導致自殺等嚴重后果。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身心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心理發展與行為表現往往存在嚴重的沖突。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每個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明顯。經調查,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職學校校園存在心理危機傾向與處在心理危機狀態的學生明顯增多,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學校的教學秩序、家庭的和諧氛圍及社會的穩定發展都有嚴重的影響。
心理危機“三預”機制指的是心理危機預防、預警和干預工作機制。《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完善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預警、干預工作機制。
因此,構建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危機“三預”長效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也是中職學校每一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2020年9月,筆者所在學校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自評抑郁量表(SDS)對新入學的千余名新生進行心理篩查評估。
癥狀自評量表結果顯示,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一般。癥狀自評量表共包括多個因子,有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因子。在所有因子中,學生的平均分均低于2.5分,約有11%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潛在的危機。
自評抑郁量表結果顯示,超過半數新生有輕度以上抑郁。
新生心理篩查評估結果顯示,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在中職學生中普遍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危機“三預”機制的意義
建立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旨在未雨綢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發展情況,學會合理宣泄情緒,學會化解細微的心理不適,阻止心理向不良方向發展。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是保護中職學生身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著眼于洞察秋毫,借助專業手段,通過全面篩查,聯動多方力量進行觀測、報告,使校園心理危機能夠被及時發現,及早對學生心理危機行為進行預警和防護。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能有效杜絕校園心理危機的發生,構筑起安全校園的又一道防線。
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著眼于破冰解困,為心理危機解除提供專業的工作團隊、工作流程及應對策略。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可以實現轉危為機,有助于構筑平安、和諧校園。
三、構建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危機“三預”機制的策略
(一)“三結合”做好心理危機預防工作
1.課內課外相結合,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
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開好心理健康課程,保證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均能接受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要求,中職學校一年級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必修課,即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除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外,學校還應開設系列生命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
與此同時,在課堂外要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群體,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輔導、心理戲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生活的快樂,了解心理健康、保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掌握尋求心理幫助的方法和途徑。通過課內課外的全覆蓋宣傳教育,加強對學生成長的支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線上線下相結合,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中職學校要面向學生和家長開通心理援助電話、微信、QQ、電子郵箱,提供線上心理支持;建立學校心理健康宣傳專欄或心理健康宣傳微信公眾號,持續推送積極心理學、親子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利用釘釘、騰訊會議等平臺開展線上系列心理講座,打破時間與地域限制,使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
線下則要充分發揮實體媒介的優勢,利用校園黑板報、宣傳櫥窗、標語橫幅、心理健康小報等方式,持續開展廣泛的宣傳,營造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濃厚氛圍。
3.校內校外相結合,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通過舉辦家長沙龍、組織親子活動、開展親子團體輔導、成立家庭教育指導教育工作室等形式,都能有效地提升親子關系質量,幫助家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基礎。
借助專業社工機構的資源和優勢,在校內協作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社區內開展心理咨詢、家庭教育等便民服務活動,將心理健康知識送進社區,優化學生的外部心理環境。
聯合企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職業心理素養。例如,通過開展職業主題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熟悉職場環境;通過開展進企業專題講座,解決學生初入企業出現的適應不良等方面的問題;通過開展個體實習輔導等方式,解決學生實習期間適應環境、人際溝通、角色轉換、心態調整等方面出現的問題。
(二)建立“三全”心理危機預警制度
1.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全員開展心理篩查評估
中職學校每年應使用專業測量量表對全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并建立詳細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根據每年的篩查結果,對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進行及時補充和完善。
2.建立心理健康匯報制度,全程精準掌握高危個體發展情況
在進行全校學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礎上,要全面構建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委員、專兼職心理教師、宿管員等人員參與的心理健康匯報制度。
班主任開學前后一周通過對學生進行電訪(電話和微信)、家訪,根據學生情況填寫好《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反饋表》,并匯報到德育處;學科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學生有異常行為或異常情緒,要及時填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反饋表》,并反饋給班主任;各班級心理委員通過對同伴的觀察,每周周一填寫好《晴雨表》上報到心理教師處;宿管員如果發現學生有異常情況要及時上報到德育處。通過全方位的排查網絡、多渠道的反饋方式,中職學校可以迅速、精準地排查出高危學生,將心理危機消除在萌芽狀態。
3.建立多方聯動心理預警制度,全方位提升心理危機預警實效
建立與完善學生動態信息收集制度,建立“家—寢—班—專業部—校”五方聯動預警系統,及時、全面、有效地掌握心理危機預警對象的心理動態發展,并對心理危機預警對象進行力所能及的保護和干預或適時向有關醫療機構轉介。
(三)分層分類分段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1.建立心理危機處置工作專班,提升專班成員應急能力
中職學校要成立心理危機處置工作專門機構,建立危機處置指揮組、執行組、指導組和公關組等工作小組,明確各小組的工作職責、工作重點。校園心理危機發生后,各工作小組迅速到位,各負其責,快速準確完成相關任務,確保學生發生心理危機事件時,學校能夠第一時間進行專業的處理。
2.建立與完善分層應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體系
設立標準化處置流程,建立“學校—家庭—社工—醫療機構”四級聯控機制。根據預警提示信息,對于有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班主任要進行動態跟蹤觀察,由心理教師提供專業輔導;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由心理教師和社工提供專業輔導,班主任進行動態跟蹤觀察,提醒家長關注;對于疑似神經癥或精神障礙的學生,由學校聯同心理教師、社工告知家長,并建議家長帶學生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就醫。
3.危機發生的不同階段,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為表現
學校要分別從心理危機前、心理危機中以及心理危機后三個階段的特點出發,使用專業工具,運用專業手段和建構的危機干預模式,提高干預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及時觀察學生狀態,適時調整干預方案,切忌生搬硬套,避免對學生造成二次傷害。
四、小結
由于心理發展與認識水平的不平衡、不對等,青少年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種復雜的心理問題。特別是中職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時,容易出現心理危機。學生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職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預警和干預,只有在心理失衡的萌芽階段給予學生適合的幫助和心理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提升學生適應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大對學生健康心理的支持力度,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郭新美.初中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三位一體”機制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0).
[2]秦昌濤,肖克.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建構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20(2).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