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春 李穎華
摘 ?要: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作為一種以學前兒童為主體的閱讀活動形式,在調動兒童閱讀積極性與自主性、提高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具有突出效能與價值,受到閱讀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本文探討了學前集體閱讀活動在兒童語言教育中的優勢,并從學前集體閱讀活動的目標設置、材料選擇和活動過程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和反思評價。通過實踐,發現集體閱讀活動能夠有效增強兒童語言的完整性、邏輯性、豐富性,但教師在開展過程中需要避免過分問題化和過度主題化等問題。
關鍵詞:集體閱讀;語言發展;圖畫書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02(2021)06-0048-07
作者簡介:黃小春,中國兒童中心期刊總社副主任、副研究員,從事兒童閱讀、兒童教育研究;李穎華,中國兒童中心期刊總社教師,從事兒童閱讀教育及閱讀課程研究。
學前階段是兒童口頭語言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兒童建立語言符號系統的關鍵時期。在兒童發展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中,語言發展貫穿于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提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兒童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①,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等要求[2]。學前集體閱讀活動是學前集體教學活動的一種,是以學齡前兒童為教育對象,以圖畫書閱讀為主要內容,由教師預設活動目標、選擇活動材料、設計活動過程,有計劃地組織兒童在同一時間、地點共同學習的教育活動,是學前語言教育活動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學前集體閱讀活動在兒童語言教育中的優勢
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以圖畫書為活動媒介,借由師生互動、同伴交流、活動延展等形式,使兒童在理解的基礎上,基于閱讀內容和主題進行表達和評判,以達到促進語言發展的目的。
(一)圖畫書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重要資源
在兒童早期閱讀材料中,圖畫書被視為最適合兒童閱讀的圖書,學前教育階段的集體閱讀多以圖畫書閱讀為主。圖畫書是繪畫和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及重要的兒童文學樣式,具有圖像性、藝術性、教育性、兒童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重要資源和手段[3]。第一,圖畫書中鮮明、靈動的圖畫能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引導兒童較早地進入理解故事情節的階段,引發并保持兒童的閱讀興趣。第二,圖畫書中的語言文字簡短、明快、易懂,貼合兒童的語言表達習慣,拉近與兒童的距離,并且語言重復性高,兒童能充分體驗語言的韻律、節奏。第三,圖畫書少量文字和大量圖畫結合起來的方式,能夠幫助兒童快速理解圖書內容并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個奇妙的世界,這種理解力和想象力是兒童發展語言能力不可缺少的,這方面的豐富體驗是幼兒日后把自己的經驗和印象置換成語言,并運用語言進行形象化地表達的基礎[4]。
(二)師幼互動有效提高兒童表達能力
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是以圖畫書內容為基礎進行的表達和評判,它不是陳述性知識的習得,而是通過提問、討論、交談等方式幫助兒童形成對圖畫書特有的理解,是以話語參與為主的一種雙向互動形式,其中涉及大量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有研究表明,在師幼互動閱讀中,兒童的活動性較高、表情豐富、言語表達積極、肢體動作的運用較多,能根據自身已有經驗理解故事信息,同時對故事的理解有創造性的成分[5]。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參與者,有組織、有計劃地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從專業的角度對兒童進行閱讀指導,設置互動問題,從多角度進行啟發,可以引導兒童發揮想象力、積極思考,主動表達對圖畫書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另外,教師在和兒童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了解兒童對圖畫書內容的理解情況和語言表達能力現狀,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反饋和評價,對兒童理解表達上的不完善之處進行補充和修正,必要時進行語言上的示范,能夠增強兒童語言的完整性和豐富性,有效促進兒童語言發展。
(三)同伴互動有利于促進兒童認知和社會性語言發展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語言習得認知論認為,兒童語言學習不僅僅是對成人語言的模仿,更是在認知的基礎上能動地建構起來的,語言習得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動態建構過程[6]。集體閱讀活動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優勢首先在于,集體閱讀活動在年齡相仿的同伴群體中開展時,兒童能快速地從圖畫書中獲取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判斷,在與同伴交流中產生有差異的觀點,引發認識的碰撞,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不斷地去探索新的知識,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促進認知發展,從而有效帶動兒童語言的發展。其次,學前階段的兒童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要,他們在與同伴的分享互動過程中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隨意地表達,而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語言有反饋和回應[7],這種需求產生的內驅力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不斷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促進社會化語言的發展。
二、以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為目的的學前集體閱讀活動的目標設置和材料選擇
(一)目標設置
教學目標作為活動實施的綱領或指南,具有決定活動基本內容和價值走向的重要作用[8]。在學前集體閱讀中,教師要以目標為導向,客觀、全面地把握活動的發展方向,制訂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兒童發展規律,找準語言發展的最近發展區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語言的發展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項內容,因此本文將學前集體閱讀活動的語言目標預設如下。
1.培養有意識傾聽的能力
傾聽是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行為的表現,就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而言,傾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9]。在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中應培養兒童有意識、有目的地傾聽的能力,即培養兒童對圖畫書中不同的語氣、語調、語境的感知能力,對關鍵信息的抓取能力,以及對不同內容的辨別能力等。
2.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兒童主動表達的意愿并培養他們清晰、完整地進行語言表達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包含掌握正確的語音,運用描述性、情感性等詞匯和結構完整的句子進行表達的能力,也包含兒童運用圖畫、符號、涂鴉等形式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
3.增強理解主題和情感的能力
教師通過引導兒童關注圖畫間的邏輯順序,增強兒童自主讀圖的能力以及理解圖畫書主題的能力,增強兒童理解人物情緒情感復雜性的能力,提高推測和預測故事的能力,并使兒童能夠復述或者續編、創編故事。
(二)選擇圖畫書的原則
圖畫書中豐富的文字和圖畫能夠激發兒童的視覺認知,形成圖畫—文字—圖畫的循環聯合注視,能幫助兒童獲取關鍵信息、讀懂書本內容、把握故事發展,同時也能影響兒童在活動中的狀態和反饋。在選擇圖畫書時,不能只以兒童的意愿和喜好為參考,要以多元的內容、多元的價值、多元的形式和多元的審美為尺度,構建兒童圖畫書的內容方陣[10],同時還要考慮到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
1. 主題多元,豐富兒童閱讀體驗
圖畫書主題是作者創作的宗旨、觀念、態度和情感傾向的集中反映,體現著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思想意義[11]。圖畫書因其圖文聯合的特殊敘事形式,與單純的文字故事相比,主題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形態,有的淺顯,有的深刻,有的鮮明,有的隱晦。對不同主題的思考、討論能給兒童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情感體驗,創造更多表達的機會。如《猜猜我有多愛你》《爺爺一定有辦法》等關于愛與親情主題鮮明的圖畫書,兒童在閱讀時只要聯想到生活實際,就能夠提取非常多的素材,引發與主題相對應的語言表達。如圖畫書《小房子》向兒童展現了人類的城市化進程,并傳遞出作者對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急劇擴張的擔憂,主題較為深刻和復雜。面對這樣的主題,兒童可能會產生很多疑問,這些疑問能夠推動兒童不斷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增強對核心主題的理解。
2. 節奏性強,帶動兒童高效參與
圖畫書的節奏性不僅包括故事情節的節奏性和連續性,還包括書面語言的趣味性和連貫性以及圖與圖之間的邏輯性。節奏性強的圖畫書有明顯的起伏和高潮,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并且隨著故事的進展使兒童有自己的預測和猜想,激起兒童的好奇心,推動兒童不斷追蹤故事發展。如《子兒,吐吐》中描寫了小豬胖臉兒吃下木瓜子兒之后發生的有趣聯想,其圖畫形象調皮可愛,兒童一眼便喜歡上這只與眾不同的小豬并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到小豬的恐懼、害怕、期待、失望、高興等情緒中,跟隨小豬一起去發現和驗證。又如《月亮的味道》中大量重復性的語言和按大小順序逐次出現的動物形象,讓兒童在短時間內形成對故事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可以輕松地復述故事。
3. 圖畫豐富,符合兒童發展水平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2~7歲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其心理表象是感知過的事物在人腦中重現的形象[12]。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具體形象思維是其現階段主要的思維方式。集體閱讀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兒童認知、思維的特點,選擇那些有著亮麗的色彩、鮮明的造型并且容易敘事、文字較少的圖畫書,為兒童閱讀提供理解和想象的基礎并激發其表達興趣。如《母雞蘿絲去散步》中艷麗的色彩、重復的圖形和線條組成直觀的畫面,不需要詳細的文字表述,就可以讓兒童對畫面表現出的內容心領神會。又如《大腳丫跳芭蕾》中突出的大腳丫形象和人物夸張的表情,讓故事的寓意變得通俗易懂,生動而有趣。
三、以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為目的的學前集體閱讀活動的實踐過程
本研究主要從學前集體閱讀活動的導入、師幼共讀、延展活動三個環節進行設計和實踐,從而實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目的。
(一)導入活動,激發傾聽意愿
在集體閱讀活動中,一些懸念、謎語、提問類導入活動,要求兒童依據有限的已有信息去推測未知信息,這可以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從而在有挑戰性的活動中提升兒童的關鍵信息抓取能力。此外,一個好的導入活動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兒童的好奇心,觸發兒童的認知需求,激發兒童的閱讀動機,并能使閱讀活動在一種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順利展開,有助于激發兒童的傾聽意愿。
導入活動一般要與圖畫書內容相關且簡短精練,有封面導入、經驗導入、游戲導入、多媒體導入等形式。封面導入主要是引導兒童觀察封面的人物或場景信息,可以使兒童對圖畫書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內頁與封面信息的聯結,幫助兒童在閱讀時獲取更多信息,從而增強對主題的理解;經驗導入包括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導入,從兒童已知信息或熟悉的事物出發,能有效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和傾聽意愿;游戲導入最具有直觀性和趣味性,從有趣的互動游戲開始,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兒童專注地傾聽,增加兒童的參與度;多媒體導入包括視頻導入、音樂導入、圖片導入等,多媒體導入創設了生動形象的視聽環境,能夠更快地吸引兒童進入閱讀情境。本文選取了幾種導入方式,見表1。
(二)師幼共讀,增強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
1. 借助圖畫,增強內容理解
讀圖是圖畫書閱讀的重點,教師在講讀每一頁前須引導兒童觀察圖畫,除了內文,封面、封底、環襯頁、扉頁、拉頁等都包含了需要細讀的信息。教師利用圖畫書翻頁的時間進行節奏的調整和把控,讓兒童說出他們看到的畫面主體和細節。同一幅圖的共讀能夠幫助兒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同時提示兒童那些他們沒有發現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兒童自主讀圖能力及理解能力。
2. 創設情境,強化主題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13]。共讀時,教師結合圖畫書的意境和情節,用高低起伏的語調和豐富的表情,繪聲繪色地模仿角色之間的對話,或者通過燈光、音樂、場景布置等外部環境的創設,讓兒童完全進入故事情境,使兒童更深刻地理解故事主題和其中蘊含的情感色彩。一旦兒童理解了圖畫書的主題思想,他們就可以更高效地掌握語句的連續度和數量,從而提高說話的連貫程度[14]。
3. 設置關聯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教師在關鍵處設置跟前后文有聯系的問題,啟發兒童獨立思考并有意地引導兒童互相補充,共同發現問題答案。這種模式幫助兒童獲得了圖畫書對頁與對頁之間有邏輯關系、連續畫面可以串聯成故事的概念,閱讀時他們會自覺地將畫面連接處的邏輯關系補充完整,這對于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4. 設置總結問題,提高復述能力
在故事閱讀結束后,教師會設置一個總結性問題,使兒童串聯起整個故事情節,增強兒童對圖畫書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兒童復述和續編故事。
例如,在《天啊!錯啦!》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開展:
(1)封面閱讀,猜測小動物們驚訝的原因
提問: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這個書名呢?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猜測一下它們看到了什么這樣驚訝?
【設計意圖】 鍛煉兒童的觀察能力,學會用語氣、語調來詮釋封面傳遞的情緒;提高課堂參與度;“天啊!錯啦!”這句話在書中反復出現,這一討論有助于強化兒童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2)內文閱讀,發現動物們驚訝的原因
1)兒童觀察畫面,說出兔子的帽子是從哪里來的。
2)鼓勵兒童大膽表達對有關情節的猜測,讓兒童判斷小兔子戴的是不是帽子。
3)分角色扮演,判斷小兔子戴的是帽子的兒童扮演大象、松鼠、公雞、羚羊等動物角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對帽子的評價;判斷小兔子戴的不是帽子的兒童扮演說畫外音的人,用適當的語氣說出圖片框外的字。
4)新的動物角色出現并對小兔子的行為進行質疑。提問:驢是如何發現這不是一頂帽子的?
5)小兔子在朋友的提示和自己的思考下終于堅定了這就是帽子的判斷。提問:動物們會一起對小兔子說什么話?小兔子為什么最后還是認定這是一頂帽子?
【設計意圖】兒童沉浸到故事情境中,邊表演邊討論,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兒童想說的欲望被激發起來,有機會說并能大膽想象。
(3)開放式討論,形成對故事主旨的理解和評判
提問:你認為是兔子錯了還是驢錯了?想一想,畫外音可能是誰說的?
【設計意圖】兒童回顧整個故事,進一步思考故事內核,在討論中接收不同的觀點并可以及時反饋給同伴,增強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
(三)延展活動,提高傾聽和表達能力
延展活動是對圖畫書內容學習的深入和延續,一般包括兩類:一是繪畫類,二是故事創編類。繪畫類活動是兒童結合閱讀內容,將內心的想法和感受用圖畫和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首先會介紹操作方法和要求,讓兒童獨立完成繪畫。繪畫完成后,教師請兒童到講臺上分享繪畫內容和創作意圖。如《洞洞的故事》繪畫類延展活動如下:
(1)畫畫“我的洞洞”
教師:剛才我們在書中看到了不同顏色、不同表情、不同動作的洞洞。通過小朋友的描述,我們能很快發現,沒有一個洞洞是相同的。老師這里也有很多洞洞,可是它們都是一模一樣的,下面請你給這些洞洞涂上顏色,畫上表情和動作,或者添加你喜歡的元素都可以。
(2)介紹“我的洞洞”
大家的洞洞都畫好了,下面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洞洞好嗎?
(老師可以提前準備一個作品,先給幼兒做示范。介紹內容包括:洞洞的名字、性別、顏色、表情、動作,如果添加了其他的元素可以一并介紹。)
【設計意圖】幫助兒童體驗文字符號功能,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學會介紹人物的方法,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故事創編類活動是兒童進行故事接龍或者改編故事結局的活動。活動要求兒童必須在前面發言者的基礎上進行接龍和創編,最后大家一起探討改編的合理性。這不僅要求兒童學會有針對性地傾聽,高度關注同伴的回答,還需要兒童在聽的基礎上開拓思維,發現更多可能性。如《洞洞的故事》故事創編類延展活動如下:
(1)創編故事
哈密和哈妮去了一個新的地方,在這里大家都很喜歡他們。說一說,他們會去哪里呢?
(2)教師總結
同樣的洞洞因為在不同的位置所以產生不同的效果,煩人是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麻煩,開心是因為洞洞發揮了它的作用—— 如,笛子的樂聲帶給人們愉悅的感受。由此,教師可以總結并升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或位置,就可以發揮作用。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從情節上串聯起前后文,能讓兒童大致回顧故事內容,在原來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編,增強表達能力;教師的總結幫助兒童深刻理解故事核心觀點。
四、對學前集體閱讀活動實踐的評價與反思
在學前集體閱讀活動的實踐中,教師不是將概念化、模式化的歸納總結灌輸給兒童,而是通過導入、共讀、延展等步驟,逐漸引導兒童去感受、互動和探究。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兒童的詞匯量明顯豐富。在初始階段,兒童只會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描述圖畫內容,如使用“飛”“漂亮”“不開心”等,但在后期可以經常使用“翩翩起舞”“五顏六色”“憤怒”等詞準確描述畫面。此外,兒童語言的完整性增強,從活動之初只會運用簡單的詞語進行表達,過渡到可以運用結構完整的句子來回答問題,并且隨著兒童越來越主動地思考和提問,語言的邏輯性和流暢性也在逐步提高。在繪畫延展活動環節,兒童在活動紙上呈現的內容增多,不再是簡單地隨手涂鴉,而是借助繪畫這種書面方式表達內心想法。
教師在學前集體閱讀活動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過分問題化,提問的目的是以問促思,但教師過多的提問和不合時宜的提問,都會導致兒童的思路被打斷,影響活動效果。其次是過分主題化,比如童謠類、詩歌類的圖畫書沒有相對核心的主題,如果教師在活動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過分強調圖畫書的主題意義,就會忽略其在語言方面的教育價值。
以促進語言發展為目的開展的學前集體閱讀活動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實踐過程。這不僅在于閱讀材料的選擇、整體活動過程的規劃需要很強的專業性,更在于兒童身心發展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發揮兒童的主體地位,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合理地規劃活動,以達到促進語言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
[2]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3] 何倩.淺談國外兒童圖畫書在中國的譯介[J].出版廣角,2019(18):48-50.
[4] 康長運.圖畫故事書與學前兒童的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4):20-27.
[5] 葉惠玲.大班幼兒不同閱讀方式對閱讀理解效果的影響比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5(05):153-156.
[6] 匡芳濤.兒童語言習得相關理論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2010(05):44-49.
[7] 張海霞.學前兒童看圖敘事順序能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10-11.
[8] 張園園.繪本引入小學低年段閱讀課堂的實施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2018(18):63-67.
[9] 李婷婷.幼兒英語傾聽能力培養之我見[J].學前教育研究,2004(10):35.
[10] 周兢,程曉樵.論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J].學前教育研究,1995(02):13-15.
[11] 陳暉.圖畫書的講讀藝術[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61.
[1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第2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2.
[1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 [M].北京未來新世紀教育科學發展中心編.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8:114.
[14] 蔡燕玲.圖畫書早期閱讀指導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0(S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