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俊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高等職業教育直接面向企業和市場一線,培養各行各類技術、應用、工藝型和管理人才,注重培養的人才能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并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但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未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高職課程與實際的職業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面向應用型的高職人才的培養,只有從創新教育才能找到切入點去解決人才培訓頂層設計中的問題。但是,作為教育者,不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流行口號,而生硬地把創新理論、創業知識作為技能教育,把創業作為急功近利的致富教育。創新理念創業教育首先應是內在的思想和激發教育,它應該是以發現問題為導向,把握創新思維的規律,彌補思維的短板,并納入諸如“大眾創業,大規模創新”“綠色創業”“職業擔當”之類的創新和創業精神,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由淺及深地滲透創新的思維理念,貫以新的職業培養的內涵,全面多維度的促進高職教育的轉型升級[1~4]。
創新創業教育不應是與專業分離的教育,應是滲透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滲透式教學。將思想觀念滲透到不同的科目及其各個階段中,并通過各類不同的學科的滲透,化整為零的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依托各自的專業特性,更讓學生便捷地對該學科的各個方面進行分類,使學習者在學習各種學科時可以獲得知識、技能和更多的感悟。
具體到創新和創業如何進行, “為什么你沒創業過,怎么能教創業知識呢?”這也是許多在大學從事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老師經常問的問題。這是當今雙創新教育面臨的痛點之一。高職創新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什么?
據現在粗略統計,全國各地已有300多所雙創學院,如浙江省,2016年全省各高等院校已建立了自己的雙創學院。這些正在蓬勃發展的雙創學院也有其自身的問題。目前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開設的重創空間多,但實際創業項目少;教授老師多,但實際經驗少;創業競爭很多,但可以正真培養孵化的項目很少,很多都是虛項目。
時至今日,雙創教育不應停留在開辦眾創學院,開設創業課程和舉辦創業競賽,而是結合其專業課堂,由內而外的多維度互動,多平臺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5,6]。
促進創新和創新教育不僅僅在于解決就業問題,還在于尋求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符合國家培養有創新意識和開拓性人才的戰略計劃。為了避免陷于概念和實施形式化,必須深刻反思雙重創新教育的核心是什么。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具有批判和探索精神的創新型人才,是應該鼓勵和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解決高等教學的功利化現象,和行政干預影響。呼吁未來的高校教育和制度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從而才能對中國的教育革新起到變革的動力。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樹國在接受采訪時說:雙創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精神,關鍵是在大學、政府和企業之間建立伙伴關系。其中,雙創教育的概念應滲透到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個教育體系中,并導致鼓勵創新的社會文化氣氛。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業過程不應局限于創業知識的學習,而貴在與專業拓展的實踐。學生應更加注意專業素養,跨學科知識,社會情感,主要能力和素質,并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有一部分學生能在創新教育中獲得可喜的成果,成功地開展自己的業務,創業成功。有一部分則是在實踐學習中,找到自己專業的興趣、發現自己擅長的能力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第三類也就是大多數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嘗試和不斷的試錯,并逐漸積了經驗,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創新課程對他們的成效,但將來必定會發生效力。
因此,對于學校而言,雙創教育不必期望每個人都能取得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和了解社會和市場,在此過程中了解自己,并找到兩者之間的融合點。這樣,即使將來不直接參與創業,也可以從創新教育過程中得到自我的成長,對未來的人生和職業發展給與經驗和啟發。
綜上,雙創教育其實屬于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創新創業教育應面向所有學生,并結合各個專業特性,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將其整合到人才培養方案的整個過程中。同時,大學教師應由單向的教授常規雙創理論知識,變為用創新和創業角度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用這種提問的思維研究和開發課程,可以培養和啟發學生,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7,8]。
藝術設計學院自2009年以來,一直都是以學生的 “人格成長”為本,以職業生涯發展為引導,培養具有人文精神、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專門人才。
通過探索與實踐,我院在“法自然、尊傳統、博學識”理念的引領下,通過構建 “‘談石齋’文化長廊學習”“專業實踐型教學平臺”“學生社團”三大課程實施平臺,重構了“人文課程”“專業項目課程”“興趣課程”三類相互融通的課程體系,建立了專業項目課程的第三方評價制度,用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成長、人格健全與個體性情的陶冶來提升人才培養品質,讓學生全面成長、并具備持續發展潛能。
如圖1所示,“談石齋”文化長廊學習平臺、專業實踐型教學平臺、學生社團學習平臺3個課程平臺,構建“人文課程”“專業項目課程”“興趣課程”等三類課程體系,并提供相關制度與環境的保障;平臺、課程之間相互融通、相互作用,以人文精神提升專業學習的高度,以文化創意充實專業項目課程的內涵,以興趣體驗健全學生人格和能力,以良好的綜合素養保障學生個體健康發展的持續性。形成多維、整體、實效性強的人才培養特色。

圖1 三大課程平臺關系
對整體課程體系的變革,以“法自然、尊傳統、博學識”為內涵的“人文高職”理念,將人文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以人文提升藝術與技術,以藝術與技術再現人文,實現人文、藝術、技術的有機融合,重構了高職藝術設計課程體系。通過教學體系的能力遞進,讓課程體系模塊化。如圖2所示,將雙創理念教育“全程化”滲透、融入到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中,使創新創業的精神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構建“多維互動、分段遞進”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并初步建設了藝術學院“雙創”專業基礎能力課程包,以及每個專業的雙創項目課程案例。

圖2 雙創能力滲透培養模式
首先,建立了多元、開放的教學實施機制,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對學生在精神文化、知識能力、行為習性等層面進行培育與滋養。以學術講座結合專業課堂、項目課程學習結合企業崗位實踐、興趣體驗結合自主學習等教學實施手段貫通整個課程體系,將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融合并融入學生課外生活,突出學習的自主性。其次,以“專業工作室”“英才工作室”為教學實體單位并拓展輻射到普通班,實行扁平化自主管理,實施教學的第三方評價制度,鼓勵跨界共享資源及項目,保證項目課程教學的質量。
其次,打破班級、年級、專業等常規建制,組建跨界團隊課程模式。當前飛速的經濟發展,互聯網時代 “授業”“解惑”早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屬權利,傳統的專業定義邊界正日漸模糊,市場顛覆式的變革發身在我們的生活中,若還只固守傳統死板的專業界定,單一授課模式,終將被市場淘汰。教師不可能是全能的,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必須要有多元的能力,如圖3所示,根據項目類型,以任務為導向,分解能力,配置相應能力的教師,組成知識與能力的跨界團隊和教學,互補補充,并多元的組織項目課程。教師也能在此“跨界”的生長,這更是高職應用型學科教師現在面臨的轉變,從傳統的知識教授工作者轉變為學科育人的專業工作者。

圖3 某班級專業課程團隊教師合作進程
在飛速發展的經濟,互聯網時代,跨界協的大趨勢的背景下,今天的創業教育應不只是開一門或者幾門教育課程,而是應該將創新創業融入到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作為現代知識的傳播者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者,大學教師不僅是講授創新創業的知識,而應以創新創業角度關注問題,從反向提出問題角度開發課程,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打破學科界限狹隘的專業壁壘,促進跨專業、課程及教師合作,并不斷將教育改革進行到底,才能在信息化時代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