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揚 上海市張堰中學
足球有“世界第一運動”的美譽,是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足球運動給人類帶來了滿足和愉悅的同時,也促進人類的身體健康。心理訓練,則是一種基于學生立場的快樂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既是學的起始點,也是學的最佳點。足球運動需要參賽人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在面對激烈的比賽競爭中做到臨危不亂、冷靜面對,保證自身的水平與技能能夠以穩定的狀態發揮出來,甚至達到超水平發揮的良好效果。
心理健康要求所有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保持有效的功能狀態;即具有針對性、指向性等知識內容,需要全體運動員針對自身的性格特點、足球訓練能力、思想文化等方面等養成良好的足球訓練狀態,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應當養成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足球訓練內容、足球訓練環境的變化,對不同訓練提出的需求做出有效處理。并且能夠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1]。足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漫長且枯燥,需要足球運動員樹立良好的職業目標,并通過自身努力達成。認識到足球訓練中對自我成長的關鍵作用和引導作用,在日常足球訓練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足球訓練中建立與同事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與訓練溝通的過程中耐心和藹,積極解決訓練問題。切勿將自身情緒帶到足球訓練中。在不影響足球比賽整體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自身能動性,滿足訓練需求。
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對自身的心理、足球訓練、學習等情況作出詳細且端正的評價。在足球訓練中能夠積極學習良好的經驗,適應訓練環境、訓練項目的變化。社會個體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根據其是否能夠接受外部環境多樣化的變化,在不同的足球訓練環境中均能夠保證各項因素的協調與平衡,以飽滿的熱情面對足球訓練。運動員心理健康表現為氣質、能力、性格等各個要素能夠共同作用于足球運動員的健康發展[2]。
現階段,足球運動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只要心理不健康的精神疾病患者才需要進行心理疏導足球訓練,而自認為自身心理情況優良的足球運動員則無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個社會個體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而并非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才需要關注心理健康。
針對足球運動員心理健康營造事項,有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標準,有些人對照標準檢查自己,發現自己很多方面達不到要求,認為自己心理不健康,或者是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十分難以達成的項目,進而在足球訓練中逐漸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營造失去信心,過于追求完美的情緒也是十分不可取的。然而,心理健康指的是在一定特殊環境下人們的心理表現、心理發展水平,并不存在絕對的標準。并且,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不是既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個體足球訓練強度、足球訓練內容、足球訓練狀態出現轉變的,不同環境與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存在差異性。
通常情況下,高中階段的足球運動員都希望自身能夠掌握良好的運動技術,提升自身的比賽能力和水平,針對這類學生而言,其心理訓練較為簡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便能夠促進其積極參與訓練內容。訓練員對高中足球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的出發點是值得贊賞的,但是一部分訓練員開展的心理訓練內容與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學習需求相矛盾,一味學習西方足球運動員的訓練形式,反而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3]。
一部分訓練員為了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機能,制定了遠遠高于高中階段學生身體負荷的運動訓練項目,這類訓練形式與學生的能力不相符合,會造成其身體過于疲憊,要知道“欲速則不達”,以循序漸進的教學形式更加能夠幫助運動員良性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但高中階段的學生自身的主觀意識、價值觀等均處于發展的雛形階段,在此期間,教師的“言傳身教”則顯得十分重要。訓練員在進行心理訓練之前,需要保證自身氣質優良、教學語言規范、教學動作標準、教學態度良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下能夠產生“榜樣效應”,進而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對自身加強要求,明確自身不足與差距,進而追求形體學習的進步與自身能力的提升[4]。
1975年鄧小平同志在分析了國際國內足球運動的發展規律,指出:“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但是高中開展足球活動的實踐研究卻較少,部分高中雖然也開展了一些足球活動,但作為園本課程開設并形成特色的卻少之又少。玩中啟智,玩中正本,玩出靈動,在玩中健康快樂地享受成長。同時當代學生的身體運動素質現狀,學生冷落的人際交往現狀,學生自我認同危機,都彰顯心理訓練的極其重要性。針對這種現狀,我園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心理訓練激勵高中生足球興趣,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方法,使足球活動新奇、活潑,通過心理訓練開展足球訓練活動,讓高中生在足球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情緒,充分享受足球活動的樂趣。創設、營造高中生足球活動心理訓練的環境和氛圍,通過心理訓練開展高中生足球訓練活動的內容,使高中生喜愛足球;通過各類足球訓練競賽活動,促進高中生多種能力和良好情感品質的培養;通過班級主題教育活動、親子足球活動、組建教師、家長、高中生球隊,調動全員參與足球活動的熱情,引領學生在“玩”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從中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快樂,使學生感受到教育者對他們的關懷,涵養核心素養,在足球活動中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合作、自信、勇敢、拼搏的精神[5]。
將足球運動引入到高中階段的訓練中,能夠促使高中生的身心充分發展,對此教師需要首先將高中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起來,這就要求教師需要為高中生營造出積極有趣的氛圍。運用各種措施,將足球課堂訓練的氛圍點燃,圍繞高中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的足球訓練中,在開展訓練之前,教師可以將足球明星參加足球賽事的精彩瞬間搜集到一起,運用多媒體播放的模式呈現給高中生,從而有效地將高中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來,活躍課堂訓練的氛圍,教師需要引導高中生將注意力放在足球技巧上營造起問題,訓練環境讓高中生積極發言。高中生最喜歡問問題,那么在這種探究的模式之下,高中生會對足球學習更加有興趣這樣教師可以將運球接球傳球以及射門等基礎性訓練的動作教授給高中生促使其能夠在愉快有樂趣的氛圍之中,對足球知識和技能進行學習,顯著提升高中生的體育素質。
高中生在校活動的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關注,所以導致高中內很少開展足球課程。但是足球課程是國家積極提倡的課程之一,也是高中生普遍喜歡項目之一,很多高中生對足球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較少,甚至是不能夠對足球技巧有較好的掌握。所以,縱觀高中生足球學習狀況來看,差有所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訓練過程中,需要運用分層訓練的模式,依照高中生的具體差異開展訓練,從而保障高中生在學習足球技巧的時候,安全性較高。教師在設立訓練目標之后,需要因勢利導地開展訓練,首先要求高中生進行適當的熱身。在訓練開始時,引導高中生對足球的動作和技術要領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讓其進行訓練對高中生的訓練成果進行總結。依照高中生分層次訓練,保障高中生的人身安全,而后教師必須要對自己的訓練狀況進行總結,提升訓練質量。課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堂作業,讓高中生對課堂上所學習的足球知識和技能進行復習,組成每個小組,依照小組訓練的模式,讓高中生在有趣的氛圍之中對足球知識進行鞏固[6]。
教師在開展訓練的時候,必須要精心的設計出足球訓練課堂,以便于課堂訓練的質量和效率能夠顯著提升,更能夠提升高中生自身的身體素質。教師在訓練的過程中,需要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訓練理念開展訓練,重視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教師在開展訓練過程中需要重視足球課堂訓練的比重,依照不同足球的特征開展訓練,讓高中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足球運動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運用足球游戲的訓練模式,能夠促使足球訓練,更具娛樂性,規避高中生出現畏懼心理和厭倦心理,不斷地對訓練模式進行優化。在足球課堂訓練之前,就是必須要積極探究高中生的身心特征,以興趣為導向,設計出符合高中高中生的足球課堂。例如 教師在教授顛球的過程中可以以競賽訓練模式開展,高中階段高中生都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那么教師可以在30 秒內記錄高中生的顛球次數,這樣不但能夠讓高中生在訓練中掌握足球技巧,更能夠促使高中生的體育精神顯著提升,保障課堂訓練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高中教師在對高中生足球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心理訓練推進足球訓練活動。教師需要意識到高中時期是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性時期。教師在實施和涉及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尊重高中生課堂中的主體思維,因材施教,依照高中生身心發展特征開展足球訓練,規避出現訓練安全事故,為高中生營造起融洽快樂,輕松有趣的訓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