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蓮/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畜牧獸醫站 810799
新生仔豬溶血病屬于一種急性疾病,由于仔豬在吃乳過程中受到感染,體內的紅細胞出現溶解,從而出現血管內部溶血。一般來說,患病的仔豬會出現貧血以及黃疸等癥狀,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仔豬往往很容易出現死亡。這些年來,新生仔豬溶血病的發病機率逐年提升,由于治療不夠科學合理,造成大量的仔豬死亡,使養殖戶遭受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因此,對于新生仔豬溶血病的發生、診治和防治措施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重視和關注。
一般來說,新生仔豬溶血病的發病原因相對較為復雜,獸醫對其中的病因展開分析和研究發現,由于母豬體內對于胎兒的抗原產生抗體,從而導致仔豬出生后,在吃奶階段由于抗原反應而產生疾病。換言之,仔豬和母豬體內的血型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豬的體內一般具有15 個血型,仔豬體內的A 型血紅細胞缺少對應的血型抗原,因此其他血型的仔豬都有可能出現該疾病。種豬由于存在血型不合,仔豬的紅細胞抗體通常來說是遺傳公豬的紅細胞抗體,但是在胚胎階段,仔豬和母豬之間卻存在一定的隔閡,胚胎內的血液和母豬血液無法流通,這也就導致胎兒的血液完全不受母豬血液的影響,但是由于胎盤的生理結構特征,仍然會存在一定的血液流通,這也就導致了胎兒血液和母體血液之間的循環,為了抵抗這種血液排斥現象,母體中會重新產生新的抗體,通過母乳的方式傳遞給仔豬,這種新抗體被仔豬吸收后,會和體內的原有抗體相互結合,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癥狀,造成血管內溶血。
2.1 臨床表現一般來說,患病仔豬在吸食母乳后第2d 開始發病,有的仔豬發病時間會相對較晚,在出生后的4~5d 內發病。結合臨床分析可以發現,在發病的最初階段,仔豬會出現精神不振、畏寒,發抖,或者多頭仔豬抱成一團取暖的現象。仔豬的皮膚較為干燥,毛發豎立,由于神經組織出現了衰弱的情況,仔豬的站立和行走出現了問題,身軀搖擺幅度較大,并且皮膚出現黃染,這些癥狀在牙齦位置以及眼結膜位置最為明顯,仔豬的腋窩皮膚比其他部位的皮膚發病更加嚴重,患病仔豬的尿液呈現出紅色,癥狀嚴重時可呈現出咖啡色樣。有的新生仔豬會存在急性發病,這類仔豬在吸食奶水后幾小時內就出現了癥狀,從而出現了食欲不振的現象,在4h 內出現黏膜位置貧血,身體逐漸進入虛脫狀態,在5~7h 內,這些仔豬便會出現死亡。患病的仔豬體內溫度相對降低,有的病豬在感染后的2~3d 就會出現死亡,部分病豬可以存活到1 周以上。如果缺乏針對性的治療,該疾病的致死率將會非常高。
2.2 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仔豬通常在出生不久后,精神良好,發育正常,但是在吸食母乳后幾個小時內,便能出現發病癥狀。養殖人員可以結合仔豬的癥狀對其展開初步的診斷。在確診過程中,需要結合母豬和仔豬的血清反應展開最終的判斷。獸醫對病豬的尸體進行解剖發現,其皮下組織黃染現象十分的明顯,腹膜和腸膜都存在黃染,腸胃組織具有輕度的炎癥感染,腸胃黏膜長時間處于充血狀態,從而導致出血嚴重,肝臟位置以及脾臟位置存在腫脹,膀胱內部存在一些呈暗紅色的尿液。
3.1 預防措施在養殖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出現本交配種情況,因為這種情況下生產的仔豬有很大的機率出現新生仔豬溶血病。因此養殖人員需要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進行配種,養殖人員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規范要求展開人工授精,杜絕暴力操作,避免對母豬的生殖系統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對于已經患病的母豬在完成生產后,養殖人員可以將該仔豬和其他仔豬進行交換哺乳,也可以采用代養的方式進行哺乳,這樣能夠有效防止新生仔豬出現感染。如果養殖人員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可以在母豬生產之前階段以及生產之后階段,對母豬展開抗體檢測,從而篩選出已經患病的母豬,在母豬生產完成后,應該盡量避免這些母豬該仔豬哺乳,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夠開展哺乳。對于新生仔豬溶血病治療過程中,預防是關鍵,通過科學的預防手段,能夠在初期階段有效地抑制抗體。養殖人員需要結合仔豬的實際情況,每間隔2h 將母豬的乳汁擠走,并對母豬的身體狀態展開定期的檢查,使得相關指標數據能夠維持在正常的范圍內,這樣才能夠對仔豬展開哺乳。
飼養人員在替換哺乳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交換的仔豬需要在同一天出生,這樣替換哺乳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在當前階段人工哺乳也成為了有效地防治手段,飼養人員對正常的母豬的乳汁展開分析,按照一定的配方將其配制成人工初乳,如將牛奶、雞蛋、食鹽以及魚肝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將這些物質混合均勻,使其溫度維持在38℃左右對仔豬進行喂食。養殖人員在喂養過程中需要堅持定量、定溫以及定時的原則。在這過程中,對于新生的仔豬來說,需要將食醋和純凈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調制然后給仔豬灌服,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該疾病的產生。
3.2 中西醫藥治療新生仔豬如果出現臨床癥狀,養殖人員需要立即終止哺乳。將這些仔豬交給其他母豬進行替代哺乳,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采用人工哺乳,幫助仔豬更好地緩解病情,使其能夠更快的康復。如果一些仔豬的癥狀較為嚴重,養殖人員可以借助皮質類固醇和葡萄糖搭配治療,控制仔豬體內的免疫反應,防止仔豬出現休克等問題。此外,為了更好地保護仔豬的心臟功能,避免出現酸中毒的現象,養殖人員可以通過靜脈注射40ml 25%葡萄糖,2ml 維生素以及1ml 維生素B12,連續用藥3d,每天注射1 次,這樣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感染。中藥治療也是新生仔豬溶血病的有效治療方式,養殖人員可以使用茵陳蒿湯對其展開針對性的治療。該處方藥主要是由梔子、桂枝、丹參、大黃等中藥材組成,進行水煎汁制備,每天早晨和傍晚給仔豬服用。該處方中的茵陳具有清熱化濕的療效,對于治療黃疸和溶血病有著非常確切的療效;桂枝藥材能夠通經脈的作用;丹參則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將這些藥物有機的搭配在一起,具有活血祛瘀的妙用。如果患病仔豬出現浮腫和濕熱等情況,可加入一定劑量的黃連和車前子。如果出現食欲減退,腹脹腹痛情況,可以添加一些枳實和厚樸,從而暢通仔豬的氣血。
新生仔豬溶血病對于仔豬的生命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因此需要引起養殖人員高度的重視。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將預防和診治有機的結合起來,打造完善的母豬檔案以及繁育檔案,展開細致化、規范化的管理,促進養豬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