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鵬/重慶市大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特色經濟科 402360
1.1 豬滲出性皮炎
1.1.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該病又稱豬油皮病,主要發生在1~6 周齡的幼豬,粗糙的地面墻壁致使皮膚摩擦以及患疥癬抓傷等傷口感染了葡萄球菌,病初在肛門和眼睛周圍、耳廓和腹部等無被毛處皮膚上出現紅斑,產生3~4mm 大小的微黃色水泡,迅速破裂,滲出清朗的漿液或粘液,與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膚變得濕粘,呈油脂狀,干燥后形成龜裂硬層,或呈帶棕色鱗片狀結痂,發病后3~5d 后病豬出現食欲下降、消瘦、喜飲水。
1.1.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強豬場環境衛生消毒,圈舍可用2%~3%燒堿及碘制劑消毒;二是定期對豬群或圈舍開展疥螨消殺;三是發病豬感染部分可用0.3%~1%溫熱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仔豬體表周身后,選用新霉素軟膏涂擦創面,1 次/d,連用3~5d;四是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地塞米松+青霉素,1 次/天,連用3~5d。
1.2 豬丹毒
1.2.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豬丹毒俗稱“打火印”,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多發生在夏秋和梅雨季節,2 月齡以上的豬易感。急性型表現為敗血癥,治療不及時會全身皮膚迅速發黑并死亡,亞急性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菱形、方形疹塊,慢性病豬表現為心內膜炎和關節炎。
1.2.2 防控措施一是做好防疫工作,可選擇豬丹毒或豬瘟、豬肺疫、豬丹毒三聯疫苗按疫苗廠家免疫日程做好防疫;二是杜絕外來生物,及時殺滅蚊蟲、蒼蠅、老鼠;三是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地塞米松+青霉素,另一側使用VC 注射液。
1.3 壞死桿菌病
1.3.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本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常發生于多雨、潮濕和炎熱季節,以5~10 月份最為多見。在臨床上表現為體表皮膚及皮下發生壞死和潰瘍,多發于體側、四肢和頭部,看上去外部病灶雖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狀壞死灶,灶內組織腐爛,積有大量灰棕色惡臭的液體,最后皮膚潰爛。有的病豬發生耳和尾干性壞死,最后脫落。
1.3.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強飼養管理,避免圈舍潮濕污濁,定期消毒和投喂電解多維;二是治療時首先要徹底清除創內的壞死組織,隨后用1%高錳酸鉀溶液或3%雙氧水清洗,1d/次,肌肉注射青霉素、恩諾沙星等抗生素及地塞米松。
2.1 豬痘
2.1.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豬痘是由痘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又稱天花。其特征是在皮膚上發生典型的丘疹和痘疹。豬痘病毒大多引起4~6 周齡的哺乳和斷乳仔豬發病,仔豬發病急重、死亡率高,成年豬有抵抗力,仔豬一旦患病后可產生終生免疫力。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季節,以春秋陰雨、寒冷、豬舍潮濕、衛生差、擁擠、營養不良時,發病和死亡均增高。
2.1.2 防控措施一是發現豬痘病豬及時隔離,以免互相傳染;二是徹底清掃豬舍,用1.5%石炭酸或3%來蘇兒噴灑消毒,以迅速殺滅痘毒;三是將病豬患部涂5%碘酊液,膿泡如已破潰,可用2%硼酸水洗滌,再涂龍膽紫溶液;四是肌肉注射板藍根或黃芪多糖+青霉素;五是投喂清熱敗毒中藥,如黃連解毒散、板青顆粒,同時添加阿莫西林或卡巴匹林鈣粉防治繼發感染。
2.2 豬皮炎腎炎綜合征
2.2.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本病由圓環病毒(PCV2)引起,主要危害生長豬和育肥豬,常在12~14 周齡豬群中零星出現或暴發,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皮膚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呈現周邊為紅色或紫色中央為黑色的病灶。發病初期常在后驅、后肢和腹部出現,然后慢慢可擴展到胸肋、耳等部位。發病溫和的豬體溫正常,行為無有異常,常自動康復。發病嚴重的豬體溫升高,食欲下降,體重減輕。該病死亡率雖低,但發病率高,病程長,尤其是在春夏季節,嚴重影響豬只的生長發育,易造成豬只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報酬降低。
2.2.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水平,降低飼養密度,實行全出全進制度;二是做好疫苗免疫接種,按照疫苗廠家免疫日程做好圓環病毒2 型滅活疫苗;三是確診病豬被圓環病毒感染后,要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緊急接種疫苗;三是治療可選用板青顆粒+卡巴匹林鈣粉+VC 粉拌料或飲水投喂,肌肉注射板藍根+頭孢噻呋鈉+地塞米松。
3.1.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該病由疥癬蟲寄生所引起,俗稱癩。疥螨在潮濕、寒冷環境下生命力強,冬季發病嚴重,在干燥、溫暖和陽光直射的環境下很容易死亡。患病豬劇癢,摩擦,用肢蹄搔弄患部,常致出血、脫毛、結痂,并常在豬眼周、頰部、耳根、背部、體側和股內側皮膚肥厚處,形成皺褶和龜裂。
3.1.2 防控措施一是及時隔離,若發現有疥螨癥狀的病豬需及時隔離飼養,避免交叉感染;二是治療主要以殺蟲為主,可選擇注射用藥、體表用藥或拌料用藥等方式。飼料中添加阿苯達唑伊維菌素粉,每噸飼料添加1kg,連用7d。患處用雙甲脒稀或氰戊菊酯溶液噴霧,全身噴霧時要濕透皮膚,冬季可用溫熱水稀釋藥物后進行噴霧。
4.1 豬濕疹
4.1.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豬濕疹又稱豬濕毒癥,主要是豬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造成的,尤其是高溫季節該病的暴發率更高。病豬常出現局部感染、糜爛或膿性,最后豬體逐漸瘦弱,無傳染性,體溫不會升高,丘疹不規則,有奇癢。
4.1.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強豬舍環境控制,高溫季節要常清掃豬圈,保持舍內清潔干燥,防止圈內漏雨,墻壁濕度大的還可撒一些石灰除潮;二是對發病豬拌料或飲水投喂野菊花顆粒+黃連解毒顆粒+卡巴匹林鈣+VC 粉,每天一次,連用5d,肌肉注射板藍根+頭孢噻呋鈉+地塞米松,另一側注射復合VB 注射液。
4.2 玫瑰糠疹
4.2.1 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該病主要發生在3~14 周齡的青年豬,又稱銀屑樣膿皰性皮炎。具有遺傳性,患有本病的種豬所產仔豬易感,長白豬發病率較高,高溫、高濕環境會加重患豬皮膚病變。病變初期患豬腹部、股內側皮膚出現小的紅斑丘疹,丘疹隆起但中央低,呈火山口狀;表皮破損,一般形成圓形、玫瑰色或白色的斑疹。皮膚有糠狀鱗屑脫落,尤其是在皮疹緣部位,鱗屑更加密集;通常不脫毛,少見痛癢。
4.2.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強豬舍環境控制,降低飼養密度,暑季做好降溫及減少濕度;二是及時淘汰患病種豬;三是對癥治療,防繼發感染,由于該病無特效藥,患病豬可全身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防治繼發感染;體表用0.2%高錳酸鉀溶液洗刷全身,然后用碘甘油涂搽患部。
豬常見皮膚病常由于豬場管理不善、環境惡劣、養殖密度大等因素導致,部分養殖戶常因不明病因情況下亂用藥物,發病豬得不到及時治療,從而導致豬機體免疫力下降,引起繼發病感染。要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皮膚病的發生,除了加強圈舍環境衛生管理、飼養管理外,還應抓好疫苗防控、定期驅蟲、提升營養水平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