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子/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獸醫站 730900
當前,許多先進的養殖技術廣泛應用于實際養殖工作中,牛的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但是養殖疫病的出現頻率逐年增高,其中牛布病作為一種傳染性強且發病率高的疫病,對人、畜的健康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在養殖工作進行過程中,還需做好牛布病的診斷與防治,避免疫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布魯氏桿菌外形呈現桿狀或球桿狀,運動性能差,為絕對嗜氧性細菌,革蘭氏染色反應為陰性。低溫且干燥的狀態下,布魯氏桿菌的活動能力比較強,高溫狀態下活動能力差。在高于60℃的環境下,約半小時的時間就能將其殺死。一般殺菌時,可用2%來蘇爾和0.1%新潔爾滅進行消毒效果比較好,30s 時間內病菌會明顯死亡。布魯氏桿菌對四環素比較敏感,土霉素與鏈霉素殺菌效果比較好,是防治工作中時常會用到的藥物。
牛布病的傳染性非常強,不僅牛易患,羊、豬等動物也容易患病,該疾病還會傳染人類,人們在感染后,會出現多汗、乏力、關節疼痛等癥狀。其中妊娠期母牛患病幾率較高,其生產過程中,可能將大量布魯氏桿菌排出體外,造成易感動物感染。牛布病能通過皮膚或是呼吸道、消化道等進行傳播,且皮膚的傳播速度最快,危害比較大。當前該疾病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的傳播,世界各國均出現了發病史,且成年牛的患病幾率明顯高于犢牛,母牛患病率明顯高于公牛。
患病牛或者帶菌牛是牛布病主要的傳染源。病菌能夠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入侵牛體內,患病牛的分泌物、精液、流產的死胎或是胎衣都能夠作為傳染源進行疾病傳播。如果易感牛采食了被污染的水源、飼料、乳汁,或是接觸了患病牛的糞便、飲食用具或與患病牛個體密切接觸,都有可能導致疫病傳播。
通常情況下,牛布病的發病呈現地方性流行,季節特征不明顯。若是牛生活的環境不佳,養殖密度不合理,圈舍中通風狀況和溫度、濕度等條件不適合牛的生長,或是飼工作不合理,導致牛的抵抗力受到影響,可能導致牛布病大肆傳播和流行。
母牛在患有牛布病時,容易導致其流產,且流產的前幾天會出現比較明顯的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現狀。其母牛的陰道粘膜以及陰唇出現明顯的潮紅現象,陰道中有大量的紅黃色或淡褐色的膿狀分泌物流出。流產母牛的胎兒一般已經死亡,母牛身體虛弱,日后可能出現發育不良、子宮內膜炎等癥狀,部分患病母牛還可能出現胎衣滯留、不孕等病癥。
公牛患病后會出現附睪炎、睪丸炎等病癥,影響精子的質量,對其日后配種率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其次,病牛還可能出現膝關節、腕關節以及肘關節的疼痛和腫脹情況。如果牛布魯氏菌病的病程呈現慢性經過,疾病可能在身體中潛伏長達多年。
結合患病牛的臨床診斷能夠對牛布病進行傳布確診。當母牛出現流產、公牛出現睪丸炎的時候,若是想要進一步確診,可采取血清學診斷或細菌學診斷的方式進一步確診。首先可以在無菌的環境下采集疑似患病牛的血清,之后用蒸餾水對其進行稀釋,采取試管凝集試驗,若出現50%以上凝集,即能夠判定為陽性;細菌學診斷可采集患病母牛流產后的胎衣,或是病死牛的的脾臟、肝臟以及絨毛膜水腫液。將其制作成膜片,之后通過染色鏡檢,若是發現了形狀外觀和布魯氏桿菌相似的的物體,即能夠判斷是經過染色的布魯氏桿菌,可進一步確診。
5.1 加強對外來引進牛的檢疫在養殖生產中,最好選擇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但是當前很多養殖場為擴大的養殖規模,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會對外購很多牛去進行品種改善,為保證養殖工作順利進行,還需加強對外來引進的牛做好檢疫,保證其不攜帶各種疫病。一旦發現疑似攜帶疫病,要立即進行隔離。若是檢測未發現患病病例,需要將其隔離一段時間后,才可以混群飼養。
5.2 加強養殖區域牛的檢疫工作這需要發揮區域基層畜牧部門的作用,對自身區域中的養殖狀況有一個精準的掌握,督促養殖人員及時對自身養殖場做好檢疫工作,同時相關檢疫部門應該及時定期進行抽查,保證自身區域內無患病病例,即使是存在患病病例,能夠早發現、早確診,并及時進行隔離治療。
針對患病病例,要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同時對其生活的環境以及各種用具等做好徹底的消毒,制定科學的消毒清潔制度。督促養殖人員為牛的健康生長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控制好養殖密度,及時做好消毒清潔、通風等各項工作,降低疫病患病概率。并且注意在養殖過程中,科學飼喂,保證飲食和飲水質量,提高牛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患病機率。
5.3 做好牛布病的宣傳工作部分養殖人員對于牛布病的認識理解不到位,未能意識到牛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當前還應該落實好牛布病的宣傳工作,依靠分發宣傳資料、廣播、電視、講座等進行防治知識科普宣傳,做好防疫知識的宣傳。新時期還應該充分運用新媒體,做好防疫知識的傳播,幫助更多的養殖人員掌握更多基本防疫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疫病防疫工作中,幫助養殖人員更好的防控牛布病,同時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防工作,避免疫情大規模的擴散。
5.4 做好免疫工作預防牛布病,可采用免疫接種的方式,這是防控牛布病最有效的方式,在養殖過程中,需結合養殖實際,制定有效的疫苗接種制度,科學做好疫苗接種。當前應用頻率比較高的疫苗種類有S2 株和A19 株,這兩種獸用布病疫苗的制苗菌株都是致弱菌株,防治效果好,且安全性比較強。
5.5 治療對牛布病治療,針對沒有治療價值的病牛,需要及時淘汰,并對病死牛尸體做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措施,以免造成二次傳染。針對具有治療價值的牛,需要及時采取隔離措施。若是患病牛出現子宮內膜炎或是流產征兆,可用一定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其子宮和陰道進行沖洗,早晚各一次;其次可用青霉素或鏈霉素等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效果比較明顯。要讓患病牛多飲水,可以采取口服補液鹽的方式維持其電解質平衡。
還可以采用中藥治療的方式,用川穹、白芍、當歸、阿膠、熟地各32g,黨參、白術、艾葉各30g,枳殼、香附各33g,甘草17g,上述藥物混合研末,生姜35g 作為藥引,之后加開水沖服,候溫后灌服,每日一次,連續服用5d 后觀察效果。
綜上所述,牛布病是一種對人、畜影響非常大的疫病,實際養殖工作中,要做好該疫病的防治工作,保證社會的穩定以及畜牧業健康發展。養殖人員要做好相關疫病防治知識的學習,明確疫病的流行狀況,精準診斷,采取多項有效防控措施,做好個人防護,嚴格控制牛布病的傳播,降低牛布病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