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洋/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畜牧獸醫站 816199
1.1 牦牛數量和氣候特點青藏地區的牦牛主要分布在氣候高寒地區,地勢高,海拔在3000m 以上,氣溫變化明顯,日照時間長,冬季時間,長夏季時間短,太陽輻射強。此外,青藏地區地形復雜,氣候寒冷潮濕,空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最低溫度可達-50℃,年平均濕度在55%以上,是我國重要的藏區牦牛養殖地。牦牛主要分布在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等高原地區。
1.2 牧場與放牧規劃應該科學規劃牦牛牧場,結合海拔高低、地勢和朝向以及距離居民的遠近來規劃牧場。青藏地區的四季變化不明顯,冷暖季節有差別,一般情況下,放牧場分為夏秋牧場和冬春牧場。首先,夏秋牧場,應該選擇在遠離居民聚集的地區,并且有充足的水源,海拔高,通風涼爽等。其次,冬春牧場應該選擇在洼地或者陽坡低地,離定居點近,交通便利的地區。在每年的冬春季節,9~10 點之間放牧,15~16 點歸牧。如果遇到惡劣天氣的話要采取補飼措施。此外,夏秋放牧時間為12~24 點,該時期是抓膘和配種的關鍵期,也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期,要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為越冬打好基礎。
2.1 牧草生長情況與牦牛營養需求青藏地區的牧草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主,在每年的4月份,牧草萌發生長,9月之后牧草停止生長。冬春牧場的遷移影響夏秋牧場的返青時間,當溫度超過3℃時開始進行夏季牧場的遷移,集中在每年的4~6月。在每年的9~10月份,牦牛需要前往冬春牧場,進入冬春牧場之后,氣溫較低,影響牦牛的膘情,第二年的2~3月氣溫回升之后,牦牛會掉膘,應做好補飼工作。當氣溫在0~3℃時,牦牛產生春乏狀態,體質較差。當氣溫升高到3~5℃時牧場返青,牦牛進入恢復期。在夏季牧場,結合牧草的生長情況和牛群的大小選擇遷移次數。
2.2 冬春季放牧時間冬季是牦牛保膘的關鍵時期,也是母牦牛保胎期。進入冬春季之后,牦牛體壯膘肥,應選擇在沒有積雪的邊遠牧區和高山牧區放牧。當進入寒冬之后,可以選擇在定居點附近,天晴后前往稍遠的草場放牧,利用中午的時間放牧和飲水。時刻關注氣象預報情況,遇到暴風雨雪天氣及時歸牧,保證牦牛安全過冬。此外,針對妊娠期的母牦牛,做好安全產仔工作,提高成活率。在暴風雨雪天氣,應該停止放牧,在圈舍內補飼,春季氣溫逐漸回升之后可以適當的延長放牧時間。在春季牧場放牧,先采食枯黃牧草,然后采食青草芽,避免采食過度而導致腹瀉。
2.3 夏秋放牧時間在每年的4~6月份,母牛需要轉移到夏季牧場,由低地到高山轉變,可以適當的延長放牧時間。每天在12~24h 內晝夜放牧,增加牦牛的采食量,促進牦牛長膘,保證母牦牛盡快發情和產犢。夏秋季節蚊蟲較多,應該選擇在高山涼爽的地區放牧,減少蚊蟲的叮咬,保證奶和牦牛肉的質量。在秋季放牧,盡量的讓牦牛多采食牧草,保證牦牛安全過冬。此外,秋季的雨水較少,天氣轉涼,牧草逐漸變黃,停止生長,營養價值降低,應該選擇更多的牧草場地。尤其是在秋季做好避免懷孕母牛流產和疾病的工作。結合牛群的生長情況和牛群大小選擇具體的放牧時間和地區。
科學的分群管理模式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合理的利用牧草和提高牦牛的生產性能。為此,結合牦牛的性別、年齡和生理狀況等進行分群。
3.1 泌乳牛群主要指由泌乳期的牦牛組成的牛群,應加強日常的管理,配給最好的牧草,補充精飼料和配合飼料。提高母牦牛的體質,增加產奶量。在具體飼養的過程中,要合理把控飼喂量,防止母牦牛體重過剩影響胎兒生長,也會增加飼養的成本。在泌乳牦牛群中,可以選擇當年未產犢的母牦牛單獨飼養,提高產犢能力。
3.2 干乳牛群已經達到初次配種年齡的母牦牛和未帶犢牛而干乳的母牦牛組成的牛群。
3.3 幼牛群斷奶之后到周歲以內的牛只組成的牛群,該時期牦牛性情活潑,不易管理,與成年牦牛混合放牧干擾性大,應該單獨組群。
3.4 青年牛群周歲以上到初次配種年齡階段的牛群,有較強的繁殖能力,應該將公牦牛和母牦牛分群放牧。
3.5 育肥牛群秋末淘汰的各牛只組成的牛群,如果牛只數量少,種公牛也可以加入牛群。秋季末期是牦牛體重增加的關鍵時期,應該選擇安靜的放牧環境,便于牛只增膘,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應該采取補飼,給牦牛精飼料或者配合飼料,保障生長速度。為保證牦牛的健康成長,安靜放牧環境很關鍵,同時營養均衡,采食合理,避免群體過大影響牦牛生長。要結合當地的地形條件、牧場面積和管理水平的選擇科學的分群措施和放牧時間,提高牦牛養殖的經濟效益。
牦牛歸牧之后在圈舍內飼養,要保證圈舍的環境對牦牛的生長和發育有利。在冬春季,氣候條件惡劣,保留嚴重掉膘甚至死亡,要保證牦牛順利過冬,在此基礎上增膘。為此,建立良好的圈舍環境,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及時通風,保證圈舍的干凈衛生,提高牦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1 圈舍內的有害氣體一是氨氣,圈舍內的有害氣體會影響牦牛的呼吸道黏膜,如果牦牛吸入氨氣,會刺激呼吸道系統,引發其他的疾病,影響牦牛的健康成長,應該科學的控制圈舍的氨氣濃度。二是硫化氫,如果牦牛吸入硫化氫氣體,影響呼吸道,破壞氣管,導致肺部的水腫,也可能造成牦牛的神經紊亂,應科學控制圈舍的氯化氫濃度。三是二氧化碳,圈舍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造成牦牛缺氧,同時精神不振和食欲下降,質量較低,影響牦牛膘情,要降低圈舍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及時的通風。
4.2 圈舍的溫度牦牛對外界的生態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但是在自然放牧條件下生長緩慢,生產性能低。應該保證適宜的溫度,能夠抵御寒冷造成的能量消耗,有利于牦牛的生長。
4.3 圈舍濕度適合牦牛生長的濕度50%~80%,如果濕度過高,會誘發發感冒和肺炎等疾病。為此,要做好圈舍的通風和透氣工作,保證圈舍的干燥。
4.4 圈舍設計在圈舍設計的過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規模化養殖場的圈舍為單列式和雙列式。
5.1 分圈飼養和配種年齡一般情況下,公牦牛的配種年齡為4~8 歲,8歲之后個淘汰公牦牛。為提高過牦牛的繁殖能力,在非配種季節,應該遠離母牦牛,分群放牧。母牦牛的配種時間為3 歲左右,在配種前一個月單獨成群,選擇專用的牧場放牧,遠離其他的牛群,提高配種的效率。
5.2 營養調控種公牦牛在配種季節體力消耗大,采食量減少,要適當的補飼,適當的提高飼料中的精飼料和配合飼料。針對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牦牛,提高精飼料的喂養量,促進產后恢復。在產后的三個月左右時間隔離斷乳,促進母牦牛提前發情。在傳統模式養殖下,犢牛的斷乳時間為6~12月,結合母牦牛的身體狀況選擇斷乳時間。此外,斷乳之后將母牦牛和犢牛分開飼養,可以提前補飼,刺激犢牛消化器官的發育。
5.3 現代繁殖技術一是牦牛誘導發情技術,該技術在每年的7~8 月份應用,給母牦牛注射藥物之后觀察發情情況,結合發情情況選擇自然交配或者人工授精。二是牦牛人工授精技術。可以使用冷凍精液,對母牦牛進行發情鑒定之后,選擇具體的母牦牛輸精配種時間,在適宜授精的時間內,選擇兩只輸精,目的是提高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