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琳 陸俊良

【摘要】本文介紹南寧市友衡學校社團活動的開展情況,剖析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困境,認為存在教師資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對社團活動課程參與度不高、社團活動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初中部社團活動課程化受升學壓力束縛、社團活動課程的管理評估缺乏系統性五個方面的原因,以期為探索改進提供思路。
【關鍵詞】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 社團活動課程 實施困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021-03
社團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拓展與補充,在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推進社團活動課程化有利于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但在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實施社團活動課程時,出現了校內外教師合作度較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參與度不高、社團活動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等問題。本文針對困境,從社團師資配備、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群體特征、社團活動課程的目標設置以及教學管理評估等方面深入挖掘原因,以期為探索改進提供思路。
一、南寧市友衡學校社團活動的開展情況
(一)學校簡介
南寧市友衡學校創辦于1958年,前身為廣西一建河北子弟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基于原本招收區一建職員子女的辦學傳統,學校近年來招收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人數逐年增長。目前小學部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人數占小學人數的25.43%;中學部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占比88.62%,往年高達90%多,屬于典型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學校長期以來給予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一視同仁的關愛與教育,將該群體與城市長居子女群體分置同班進行教育教學,意在通過開展共同的集體活動,促進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與課堂教學當中。
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獨特且系統的辦學思想。無論是教學樓的外觀設計、塑膠球場的色彩搭配、垃圾分類小木屋的設置等硬件設施,還是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社團活動開展等軟實力,友衡學校無不透露出合乎美學的文化氛圍。如學校近期打造的“七彩校園”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學校長期致力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和社團活動,旨在使學生形成志向高遠、意志堅定、樂觀自信、健康陽光的人格品質。
(二)社團活動開展情況
歷經60多年的耕耘,友衡學校積淀了較為豐厚的人文底蘊,在社團建設上也結下累累碩果。回顧社團建設歷史,學校在進入21世紀以來就愈加重視社團活動的建設。比如,學校結合多年的辦學經驗與師生的興趣特長,最早開設“圍棋興趣班”供學生選擇學習,調動了廣大師生的參與熱情。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初步形成學校獨具特色的圍棋社團。早在2005年,學校就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棋類教學實驗基地”,之后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索圍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改良。學校充分發揮了自身特色和優勢,在從城區到全國的各級棋類比賽中榮獲多次獎項。結合相應的節日,充分利用圍棋社團的建設成效,舉辦豐富多彩的展演活動。這贏得了家長和附近社區的大力支持,擴大了學校品牌社團的社會影響力,有利于學校后期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支持社團活動課程的建設。
近年來,學校緊跟時代步伐,在原有的社團建設基礎上另辟蹊徑,逐步形成了以圍棋、書法、薩克斯為主的三大特色社團。其中,圍棋和書法(硬筆)社團在小學部已經初步實現了由活動走向課程的轉變,目前學校設置一周一次40分鐘的課程,由校外相關教育機構的專職教師執教。薩克斯社團目前仍作為課后的興趣班,僅對小學部3至6年級的學生開設。由此可見,小學部的社團活動課程建設已初具規模。然而初中部的各社團活動課程建設相對滯后,學校的三大特色社團在初中部只設課后興趣班,僅作為顯性課程拓展與延伸。學校未課程化的社團活動時間統一安排在周二下午的第二、三節課,薩克斯社團在周六另增加一次課。
近兩年,學校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還增設了其他類型的興趣班,以豐富學校社團活動內容,按照現有的興趣班,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如圖1所示,見下頁)。
新增社團于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正常運行,起初報名的學生人數不多,平均每個社團十幾個人。但2020年春季學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原三大特色社團在內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暫停。2020年秋季學期,小學部的社團活動基本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初中部暫不開設興趣班。
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困境
學生社團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拓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團活動課程化是指以本校已有的學生社團活動為基礎,運用課程的原理對社團活動進行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選擇、活動組織實施和過程管理及成果評估等一系列規范性、系統性的統合過程,并成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寧友衡學校從早期的興趣小組到今天的社團,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目前已經將圍棋和書法兩個社團活動納入小學部的課程編制。社團課程與社團活動是相輔相成的,社團活動促進社團課程開發,社團課程開發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社團的持續發展。當前,社團活動在進一步實施課程化的過程中陷入了新的困境。
(一)校內外教師資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社團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有所區別,其本質是以學生自主實踐為主導去獲取直接經驗,尤其強調各種有教育意義的學生活動的關聯性和系統性。這決定了社團活動課程化必然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創新,它是通過社團活動的形式把原先相對分散的各學科有機組合和表現出來的,并最終形成一門活動課程的過程。友衡學校屬于小規模學校,在學科教師人數不多的情況下,不得不借助外部力量來支持社團活動課程的整合與實施。學校首先在小學部初步實現圍棋、書法社團活動的課程化,分別設置了一周一次40分鐘的課程,聘請校外教育機構的專業教師進校教學指導。
但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存在幾個困難。一是初中部的教師大多身兼數職,且許多教師表示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和教科研都有壓力,對社團活動進課堂后的學科課程統合與管理感到力不從心。二是學校的社團事務與課程編排都是由校團委和教務處進行管理,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皆由校外專職教師負責。三是本校學科教師由于相關專業技能不高,在活動課程組織上出現了“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導致了教師個體的參與度不高,對社團課程的統合執行力較差。因此,在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比重更高的初中部,社團活動僅停留在以自主自愿為原則報名的興趣班層面,相關社團活動課程的師資配備與管理仍在探索當中。
(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對社團活動課程參與度不高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這一群體的學習行為特征,是初中部推行社團活動課程化時考量的一個重大因素。從普遍的教育調查中得知,相較于城市學生群體,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業成績普遍不佳,他們對參加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他們怯于參加集體活動、怯于表現自我。從社會學家布迪厄“場域—資本”的視角來看,其原因有三:首先,因場域變更引發的身份認同沖突。多數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進入城市學校學習之前,已深深打上了鄉村學校的烙印,對鄉村學校的制度、規則已內化于心。比如,鄉村學校活動單一,在鄉村場域中沒有興趣班這一概念與實體。來到城市這個大群落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正在“面臨著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價值沖突,產生一種別的同齡人沒有的困惑、茫然和矛盾”。其次,由習慣差異帶來的課堂學習矛盾沖突。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鄉村場域中使用的方言屬于粗略編碼的語音系統,其有很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和擬聲化、形象化特點,與城市學校里所使用的規范化、抽象化的精密編碼的語言系統大相徑庭。面對規范的社團活動課程,不少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因為心里茫然和膽怯而采取消極、逃避的學習態度,對于他們來說,也許又是一次課堂學習上的適應性障礙。再者,因資本薄弱造成的交際沖突。社團活動原本是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興趣愛好、弘揚個性,使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但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也因為家庭經濟薄弱、社會地位不高等因素容易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在社團活動中造成了一種無形的交際障礙。多數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家長為了生存而拼命勞作,通常會忽略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談心,不能及時解開孩子們的心結。最后,在社團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學習的人數增加,容易致使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課堂話語權收縮,因此他們的學習行為與群際溝通更容易被忽略,使他們與城市子女之間產生疏離感。
(三)社團活動課程設置缺乏靈活性
一般來說,學校的學生社團主要存在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學校組建的社團,一種是學生自發組織的社團。前者主要依靠學校的辦學資源,給學生營造一個官方平臺以豐富課余生活,鼓勵學生代表學校外出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從而打造校本課程的品牌。后者則是以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學生群體聚集為主,形成較為穩定的興趣小組后,向學校申報形成正式的社團組織。無論是何種社團類型的課程化,學生的發展是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影響社團活動課程設置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目前,友衡學校的社團活動課程類型偏重于前者,即從已有的學校社團中實施課程化建設。按照行政班級來全面推行社團課程,容易忽視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與性格差異,使學生缺乏一定的自主選擇性。
(四)初中部社團活動課程化受升學壓力束縛
初中部還未正式實施社團活動課程的一個重大困境在于,學校的升學壓力與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相較于小學部,初中部的學科課程設置更多,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少,學習強度更大。在“唯分數論”的應試大背景下,初中階段則更看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訪談中部分教師也表示,迫于中考壓力,學生的學習節奏已經很緊了,如果每個星期再單獨設置兩節正規的社團活動課程,則容易影響學科課程的正常教學進度。
(五)社團活動課程的管理評估缺乏系統性
將社團活動推向正規的課程建設,除了設置明確的課程目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外,建立好系統的科學的課程管理體系尤為重要。友衡學校小學部雖然已經將圍棋與書法社團活動進行課程化,但每個學期臨近期末時,學校還會提前兩到三周暫停社團活動課程,用來專門復習主科。另外,校外聘用專業教師同時帶多個班級,基本上不能完全認識每一個學生。如若有相關的校外比賽或活動,校外聘用專業教師則偏向于推薦那幾個優秀的學生外出比賽。社團活動課程聘用的專業教師目前在校內還沒有專門的辦公室,他們只有在上課的時間才會來班級授課,完成教學任務就離開學校,他們與本校教師的溝通交流也不多。這些問題都導致社團活動課程的教學管理與階段評估缺乏一定的連續性與系統性,不利于推動學生社團持續健康發展。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的社團活動課程實施,在不同學段和時期分別陷入了不同的困境。小學部在深化社團活動課程改革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需求,讓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生對活動課程有一定的選擇空間;要統合好社團活動資源,深化校內外教師的合作與交流,注重對學生在活動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以及多元主體的評價,形成校本課程發展的長效機制。初中部則要更偏重在尊重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特征和性情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原有較受歡迎的興趣班,逐步試點推進社團活動課程化,包括設置明晰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組織科學合理的課程活動,并對活動課程和學生成長進行系統的管理及評估等。在靈活的課程與規范的活動之間,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最優化培養,幫助學生社團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志清,李清月,安淑靜.中職學校社團活動課程化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1).
[2]俞慧剛.高職院校專業型社團活動課程化:內涵、框架與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8(23).
[3]蘇良億.場域視域下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沖突與融合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4]楊之音,王翠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人文關懷體系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3).
[5]敖翔,趙毅.普通高中社團活動課程化路徑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7(12).
[6]張美玲.學生社團活動建設與管理的實踐和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7(34).
[7]李江紅.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問題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2(36).
[8]潘秀玲.適應兒童發展的社團校本課程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0(20).
[9]李薇.基于社團活動平臺重構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教學與管理,2017(13).
[10]李偉勝.中學推進學生社團建設的三種思路[J].上海教育科學研究,2010(7).
[11]徐麗敏.城市公辦學校中進城務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6).
[12]程仙平.城鄉文化差異與城市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學校融入問題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5).
[13]查嘯虎,黃育文.從沖突到融合:進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課堂文化適應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1(1).
【作者簡介】韋琳助,壯族,廣西隆林人,中級教師,本科學歷,理學學士,南寧市骨干教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陸俊良,壯族,廣西南寧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