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語文教學中常以現代方法朗讀古詩詞,為“應試”而過細地翻譯,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一問題,提出讓吟誦回歸課堂,以激活兒童想象的生發力、還原力、創造力“三力”的教學建議,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關鍵詞】吟誦 想象生發力 想象還原力 想象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045-02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詩詞的國度。詩詞特定的結構,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意境,讓它和美術、音樂等藝術一樣,具備非常寬廣的想象空間,成為培養青少年兒童想象力的沃土。同時,詩詞中的意象、精神、語體文化無不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厚的精神寄托。青少年兒童從小閱讀、學習詩詞,就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浸潤和傳承。
吟誦既是古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又是我國傳統的美讀古詩文的方法,還是古典詩文語音表現的一種藝術形式。讓其正式回歸課堂,作為一種獨特而行之有效的融創作、欣賞、教學和傳播于一體的詩詞學習方式,激活學生想象的生發力、還原力和創造力,不失為一個突破口。正如著名古典文化學者、一直身體力行推廣吟誦的詩人葉嘉瑩所述:“我以為吟誦之目的不是為了吟給別人聽,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為深微密切的交流與感應。”筆者擬以統編語文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清平樂·村居》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吟誦與想象“三力”培養的關聯。
一、因聲入境,激發兒童想象的生發力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這首詞用鮮明、生動的寥寥數語,描繪了古代鄉村各具情態的人物形象,勾畫了美麗的田園景物和農家無憂無慮的生活情景。為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筆者嘗試以吟誦引領學生“因聲入境、以聲入景、以聲悟情”感受吟誦的新奇,開啟一段與古人隔空交流的想象之旅。
想象的生發力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發生、展開想象的能力,它表現為對形象的一種豐滿和拓展。古詩文的學習,需要讀者對詩詞的意境、形象進行頭腦加工,使它們立起來、活起來、動起來,這是古詩詞學習與想象力培養的一種天然契合。詩詞吟誦多了,成習慣了,想象的生發經驗也就越豐富,想象的生發能力也就越強。
師:(出示課題《清平樂·村居》)今天,老師將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以“唱”的方式與大家見面!請你邊聽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南京六合《鮮花調》輕輕吟誦課文)
師:在這里,“清平樂”是詞牌名,真正的題目應是“村居”。“村居”就是“農村人家”的意思。聽了老師的吟誦,關于“村居”,你的腦海里會聯想到哪些內容?
生1:有一間低矮的茅屋在那兒,一條清澈的小溪在潺潺流動。
生2:那兒的草長得非常茂密,非常綠。
生3:……
整首詞,全然有別于辛棄疾其他激昂慷慨的詞作,而是呈現出一種清麗、寧馨的風格。整首詞講求音韻之美,朗朗上口。教師第一次以南京六合《鮮花調》吟誦之,悅耳動聽,使畫面在學生的腦海中立現;每一名學生的眼睛里都眨巴著歡欣與新奇,并對教師的吟誦報以掌聲。之后,學生竟也跟著輕輕地“唱”起來,讓人頓覺清新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猶如身臨其境。
二、以聲入景,激發兒童想象的還原力
想象還原力是恢復形象、情境本來面貌的能力。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想象的還原力再現詩詞的意境,在腦海中重現詩人當時的所見所聞。只有講究曲調,動之以口,誦之以聲,才能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領會于心。這樣訓練,對于培養學生想象的還原力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啟發。
師:所見的先是景,是一眼就看到的嗎?
生:不是的,是先聽到他們的談話,然后才看到原來是一對老夫妻。
師:先有所聞,再有所見。環顧四周呢?
(學生吟誦描寫大兒、中兒、小兒活力的詩文)
師:眼中所見的都是人!連起來說一說。
生:遠遠看到……聽到……原來是翁媼在“相媚好”;看看四周,大兒……,中兒……,小兒……
(學生動情地描述,對詞意的理解已到位。)
師:我們一起來完整地吟誦一番吧——
(師生共吟誦:茅檐……溪上……)
師:進了村,聽到——
(師生共吟誦:醉里……好)
師:仔細一看——
(師生共吟誦:白發誰家翁媼)
師:環顧四周,只見——
(師生接龍吟誦:大兒鋤豆……,中兒正織……。最喜小兒……)
師:你覺得此情此景,可用怎樣的詞來形容呢?
生:這是一個令人向往的村居,很安逸,很靜謐,很和諧……
師:正如大家所想象到的畫面,這是一個樸素、寧靜、和平的村居,因而作者用的詞調是清平樂。清平樂是期盼天下太平的曲調,悅耳動聽,令人神往。來,讓我們一起通過吟誦還原這幅寧靜祥和、其樂融融的村居圖吧!
朱熹曾這樣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吟誦亦然。步步以聲入景,凸顯語言學習的層次性:能字正腔圓地朗讀作品則是感悟作品的起步之基,能熟讀成誦則是聯通讀者與作者心靈感應的溝通之門。古詩詞學習,口中有“聲”,以聲入景,是過程,也是目的,更是語文技能的訓練之策。
三、以聲悟情,激發兒童想象的創造力
想象的創造力是形象的改變能力,也是一種產生新形象的能力。就詩詞而言,它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可以說人人都是詩詞意境的主動建構者。
師:跟隨吟誦的平長仄短,再看插圖,請聯系上下文,你都讀懂了哪些詞句的意思?可以在書上空白的地方圈一圈,寫一寫。
(學生默讀靜思)
師:現在我們就來交流交流。你可以說說自己明白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生:我覺得“亡賴”這個詞最有意思。它和我們現在說的“無賴”意思完全不同。我剛才通過聽老師“唱”,自己也“唱”,感覺到其中透著作者那一股子對“小兒”的喜歡。再看插圖,我認為這里的“亡賴”應是“頑皮、調皮”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創作這詞時對“小兒”的無比疼愛之情。
師:非常棒!邊“唱”邊看邊悟,這個學習方式真是高效啊!來,我們也一起試試看。接下來,請同學們慢慢地閉上眼睛,讓我們往村居里走得更近些。此時,你就是辛棄疾。飯后,你無比悠閑地漫步田園,那是一片怎樣的田園風光啊?
(學生齊閉上眼睛,集體輕輕齊吟誦。)
師:睜開眼睛,說說你看到什么。
(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動情地描述著作者筆下村居的景、人、事、物,對整首詞的理解水到渠成,通過想象的還原與創造,與作者當時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吟誦因帶音樂感而能輔助記憶,喚醒想象的創造力。學生或借助插圖,或聯系上下文,或思索,或討論,用吟誦來理解作品。他們的學習潛能在動靜轉換的鉆研中被開發,他們的鉆研熱情在合作中被喚醒。在理解了作品字詞意義后進行的方式多樣的朗讀,是更高質量的讀,那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種完整的生命活動。
但是,在具體的詩詞教學中,想象創造力與還原力通常難分伯仲,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清平樂·村居》教學中對還原和創造就很難界定,因為嚴格來說,只有詩人親眼所見才是真面貌,而讀者想象則是一種創造。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到位。多么幸福的鄉村生活啊!請你想一想:這對白發夫妻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情怎樣?文中有一個詞猶如點睛之筆道出了他們的心情,在哪?
生1:“醉”!
師:好一個“醉”字!僅是喝了點小酒的緣故嗎?
生1:當然不僅如此,翁媼醉了,有沉醉,更有陶醉——陶醉于自己生活環境的優美,更陶醉于自己生活的美滿,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師:你的分析真全面。詞中的翁媼幸福地醉在其中。還有誰看到此情此景也醉了呢?
生2:還有辛棄疾。他看到白發翁媼的生活也醉了。
師:是的,大家都想到了,當時的辛棄疾心里是有他的想法的。是怎么樣的想法呢?別急,我們先看一段有關辛棄疾的介紹。
(教師出示關于辛棄疾心系百姓疾苦,但因受到奸臣陷害而報國無門的生平簡介。)
師:看完了這段詞外的故事,你能推測出辛棄疾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嗎?
生3:他懷著國泰民安的理想,卻遭受報國無門的苦悶。
師:是的,復雜的思緒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化作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此時此刻,你們能讀出愛國詞人對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嗎?
(學生齊讀、齊背全詩)
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品出詞句的內涵和情味,才有可能吟誦出感情來;也只有找到并把握好與文本對話的“金鑰匙”,才能把書讀薄——因明理而薄,進而又把書讀厚——因豐富的拓展而厚。正如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這堂課,沒有“邊緣人”。吟誦的曲調易于入門,大家因聲入境,以聲入景,以聲悟情,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到。課堂里的聲聲吟誦,宜靜宜動,詞的意境、作者的情懷無不通過吟誦的方式感染著課堂里的每一個人。大家在吟誦中想象,在吟誦中思索,在吟誦中發掘,在吟誦中感悟,共同感受著中國古詩詞言簡意賅的魅力,享受著中國古詩詞給個人性情的陶染,想象力得以生發、還原和創造。殊不知,親近母語,研習古詩詞,原本就該如此。
語文,是一門學習中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善待文本,尊重文體,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應更為突出。如果教學古詩文與教學現代文的方式方法都如出一轍,無疑就會輕視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潛在的教學價值。只有識體而讀,適體而教,才能更好地發揮選文的教學功能,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語文經驗。
讓吟誦回歸古詩文教學,堅持立足一個“趣”字,傾注一個“情”字,激活青少年兒童想象的生發力、還原力、創造力,涵養其情思,敏銳其語感,使學生在浸潤中華文化、習染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從小就做一名“有根”的中國人!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考試招生和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經典詩文吟誦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18ZJY2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宋艷萍(1980—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中興小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研究漢語言文學方向。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