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山紅
摘要表達交流是學生經過科學探究得出結論并獲取科學知識之后,對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的回顧與分享。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表達交流是學生的一項必備能力,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輸出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實現分享交流,而且有利于他們對探究過程的理解、轉化、重組,促進深層次的思維發展,還有利于他們學會多角度、多層面、多途徑地解決問題,增強溝通意識和合作精神。資料探究課以查閱資料、調查為搜集信息、獲取證據的主要途徑,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活動來處理信息并得出結論。本文通過探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具體探究內容與課堂生成,適時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關鍵詞 資料探究課 表達 信息收集 交流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30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ata Exploration
QIU Shanhong
(Liyuan Primary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27)
Abstract: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review and sharing of students’ inquiry process and conclusions after they reach conclusions through scientific inquiry and acqu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learn? ing of science curriculum,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a necessary ability for students. It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output their own inquiry process and results, realize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help them understand, transform and restructure the inquiry proces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thinking, and help them learn to solve problem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levels and ways, enhance communication aware? ness and cooperation spirit. The data inquiry course takes data access and investigation as the main ways to col? lect information and obtain evidence, and processes information and draws conclusions through thinking activities such as analysis, synthesis, comparison, classification,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reasoning and analogy. In this paper,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ombined with students’ specific inquiry content and classroom generation, timely use of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ies, guid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inquiry course; expression; information gathering; communication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發展學生“運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通過有效表達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和觀點”,這項要求對應科學探究目標的“表達交流”要素。表達交流是學生經過科學探究得出結論并獲取科學知識之后,對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的回顧與分享,相當于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之后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眾,與同行們進行分享、交流。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表達交流是學生的一項必備能力,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輸出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實現分享交流,而且有利于他們對探究過程的理解、轉化、重組,促進深層次的思維發展,還有利于他們學會多角度、多層面、多途徑地解決問題,增強溝通意識和合作精神。
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表達交流能力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如在教師指導下,低年段學生能簡要地講述自己是如何探究的,表明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就可以了。到了中年段,不僅要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觀點,還要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并與之交流。
資料探究課就是:以查閱資料、調查為搜集信息、獲取證據的主要途徑,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活動來處理信息并得出結論。一些有關環境、資源、天文等學習內容的課常常采用這種形式,因為這些學習內容往往難以讓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親歷探究過程。對于資料探究課,要想在表達交流過程中避免“背書感”、走形式,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具體探究內容與課堂生成,適時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引導他們進行有效交流,提高他們的表達交流能力。
言之有物
在資料探究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事實性知識。現在網絡資源豐富,獲取信息快捷方便,學生可以很快獲取資料。如果教師在這種類型的課程教學時,仍將目標定位為掌握科學知識,會導致學生缺少耐心和興趣。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聚焦問題,指導如何進行有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討論、比較、分類、歸納、推理、總結,從而提煉出觀點。這種經過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獲取證據、形成觀點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的過程。這種自主探究的過程比直接獲取答案更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他們的表達交流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有利于他們建構科學概念。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自然界的水”就屬于資料探究課。本單元在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中的水體類型及其分布狀況、淡水資源狀況的基礎上,聯系實際,了解淡水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幫助他們樹立節水意識。本單元的科學知識目標較為簡單:一是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情況;二是知道地球陸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體類型;三是知道淡水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資源,要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查閱資料就能找到答案,表面上看,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因此有不少教師不習慣上這種類型的課,感覺沒什么可教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把獲得事實性知識作為學習目標,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其實,我們應該以知識目標為依托,著重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在掌握充足證據的基礎上形成觀念,達成共識,并通過有效表達與他人交流探究的結果和觀點。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發展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這一單元聚焦了4個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右表)。
針對不同的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信息搜集和整理,幫助學生從中篩選、比較、分析出有效證據,通過分析、推理獲取答案,這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需要親歷的過程。這一過程滲透了思維訓練,能夠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深層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感。他們迫切希望與他人分享這份成功的喜悅,使得表達交流自然成為他們內在的需求。此時,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可以很好地交流,如說說自己探究的過程、說說自己的觀點及依據等。因為言之有物,他們自然樂于交流,在有效的表達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正確表達
小學科學課中的表達交流是學生個體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并得出結論、形成個人觀點之后,對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進行梳理、分享的過程。表達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展示的是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分析,對探究現象的判斷。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求有很強的邏輯嚴密性,學生不僅要將探究的前因后果、假設推測、設計驗證講述清楚,以判斷探究過程是否嚴密、科學,還要分析、判斷探究現象,用高度概括、簡潔凝練的語言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初步進行表達交流訓練時,既要組織語言,又要回憶梳理,往往難以準確而有邏輯地進行表達。科學語言又具有很強的穩定、精確、規范、邏輯、系統的特點,與日常口語有所不同,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進行簡潔而準確的表達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表達能力的培養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只要求學生能夠簡要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
第二階段,要求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
第三階段,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現探究的過程和結論。
這里所指的“正確講述”,是要求以探究為載體,在探究中收集證據,樹立證據意識,語言規范,邏輯性強,能采用科學專有名詞和語法,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在講述過程中,注意事物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說明探究過程和結論的嚴密性、科學性。
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有進階設計,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往往呈現出由共性最多向共性最少的方向發展的趨勢。在科學技能學習的最低層次,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在原型示范和具體指導下完成操作,繼而能夠獨立完成,最后達到遷移應用的水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表達交流句式,為學生搭建腳手架,使他們學會交流的一般模式。如在執教“自然界的水”單元第1課《海洋與陸地》時,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句式,指導學生表達交流。
我今天對________進行了探究,我的探究步驟是:
1.________;
2.________;
……
通過探究,我發現________。
我的結論是:________。
我的匯報完畢,請問同學們對我的探究過程和結論有什么建議或意見嗎?
這一句式能夠引導學生聚焦問題,回顧探究過程與發現的證據,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表達完成后,禮貌地征求他人的建議或意見,主動與他人互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有了第一節課的模仿,教師在第二節課可以不再提供統一句式。在組織表達交流時,可以先請班上表達交流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示范,教師加以點評指導。后面發言的同學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論組織語言進行表達交流,如此反復訓練,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就能得到逐步提升。本單元最后一課《節約用水》安排的節水宣傳活動,就是學生進階訓練后的能力遷移,最終達成能夠獨立自主地、準確流暢地進行表達交流的能力訓練目標。
科學素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連貫、進階的學習與實踐才能達成。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單元主題為依托,設計進階訓練,使每一節科學課都能成為建造學生科學素養之“塔”的基石。
多種表達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交流能力訓練的第三階段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學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方式,呈現探究的過程與結論”。這雖然是對小學高年段學生的要求,但在小學中年段的實際教學中也會用到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時,教師要先進行思考,篩選更形象直觀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更簡易、快捷、準確、有效地表達交流,并在課堂上適時加以指導。
“自然界的水”單元問題的解決基本上依靠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并進行信息處理,然后通過分析、推理得出結論。因此,學生在表達交流時難免會大量引用資料,如果表達方式單一,就很容易產生“背書感”,使表達交流過程枯燥無趣,進而影響學生進行表達交流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始終保持表達交流的新鮮感和挑戰性,以“自然界的水”單元為例。
第1課《海洋與陸地》借助涂色塊、制作數據表、繪制比例圖等方式進行表達,讓證據外顯且直觀形象,又能多角度地表達自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第2課《陸地上的水體》指導學生采用制作資料卡的形式,對不同的水體及其對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進行表達交流。
第3課《珍貴的淡水資源》涉及較多數據,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在學生搜集信息后,教師可以先組織小組內交流,讓他們對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情況達成初步共識。再引導學生優化整理信息,在班上進行匯報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類問題的交流需要用到很多數據,表達要更嚴謹、科學,不太適合口語化的表達。大部分學生可能需要依賴手中的資料進行匯報,甚至照著讀。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學生制作知識小報進行交流,這樣既能準確“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也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同時為后面樹立節約淡水資源的意識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
最后一課《節約用水》,有了前幾課多元化的表達交流訓練,本課針對調查結果,提出改進建議,引導學生通過兒歌、宣傳折頁等方式進行宣傳。宣傳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設計、文明表達,讓他們大膽自信地進行社區宣傳。社區宣傳活動實際上是表達交流的一項綜合訓練,可以對學生的儀表、言行舉止、表達交流等提出一定要求。學生在宣傳時,可以綜合應用口語、文字、圖片等,甚至可以編排科普劇,因此教師要注意從多方位給予學生指導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