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峻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其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但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挑戰。教師應意識到小學生推理能力欠佳、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并抓住他們好奇心旺盛的特點,滲透趣味性教學理念,挖掘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從而提升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其數學能力的綜合發展。本文針對趣味性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以下分析。
關鍵詞:趣味性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
隨著新課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推進,趣味性教學理念成為教師追尋和貫徹的重要教學方針。趣味性教學法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數學教學的內容,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運用游戲化教學模式,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也是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源泉。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使他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建立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從而達到強化其知識理解力的效果。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偏向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忽視其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這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游戲化教學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實現知識內化的同時,促使其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為了提升學生對于人民幣換算的理解力,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化教學的方式創設超市購物的場景,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這一游戲活動中,學生扮演售貨員、導購員、收銀員、顧客等角色,讓他們在“找零錢”的過程中,強化其對人民幣換算的能力。通過游戲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一方面可以強化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彰顯數學教學的靈活性,促使學生愛上數學。
二、滲透互動式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偏向于直觀和表象的認知,這就要求教師應注重構建極具趣味性、互動性和靈動性的數學課堂,以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互動性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使復雜和抽象的知識在語言交流和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簡單化、具象化,這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相契合,在深入剖析知識數學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互動式教學在語言、情感、行為等元素的組合中,構成密度較大的課堂學習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節奏感,學生也能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認知水平得以提升,為他們深度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是實現其綜合發展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這節課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設置謎語:“小小駿馬不停息,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像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啟趣味數學課堂。之后,教師創設問題:“大家知道時針和分針有什么區別嗎?”“鐘表盤上一共有幾個整點數字?”進一步來引導學生的學生,這是師生互動的重要體現。通過這樣一種猜謎語式的互動教學情境,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一改往常學生被動式學習的狀態,達到趣味課堂構建的效果。
三、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時代的發展來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運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實現課堂結構和流程的優化,讓學生在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下提升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小學生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從這一認知特點出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教學的難度來設計教學步驟,讓他們在開放性的氛圍下大膽想象、勇于創新,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水平。與此同時,教師結合多元素來創新課堂情境,從小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認知觀念等方面,營造與學生特點相契合的教學趣味化學習氛圍,達到培育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呈現直觀化的圖形,并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大家見過哪些圖形啊?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多媒體的直觀化與形象化特征符合了小學生的表象思維認知特點,能夠帶動他們的心理內驅力,促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到本節課知識的學習中,有效提升他們的課堂聽課效率。另外,數學教師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圖形知識轉化為直觀的生活圖片,為他們想象力與思維發散力的培養提供了載體,學生也能夠在復雜的知識中形成更具體系化的認知,是實現其思維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
總之,趣味性教學的前提是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思路來達到授課流程創新的目的,同時也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中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認知。本文從運用游戲化教學模式,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滲透互動式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等層面進行分析,旨在構建趣味性強、自主性突出的課堂氛圍,在實現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提升的同時,為其核心素養的達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夏佳朋. 談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才智,2020(14):28.
[2]唐正榮. 論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科技風,201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