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 ?要:新課標實施后,為了滿足新時代小學語文教育發展需求,教師授課不再一味按照傳統意義上固有的教學模式,而是充分按照學生的需求尋找適宜的授課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紛紛展開“以讀促寫”教學法,此教學手段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運用。“以讀促寫”教學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以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成功激起學生寫作的熱情,使學生愛上寫作,進而愛上語文。本文闡述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寫作特點以及小學語文“以讀促寫”教學實踐,希望能更好地開展“以讀促寫”教學,從而滿足新時代小學語文教育發展需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讀促寫;應用
引言:作為語文教學的必要內容,寫作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不容小覷。寫作使學生學會活學活用、訓練文筆、提高文學素養。小學語文的閱讀教材中飽藏優美的語句、豐富的情感,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以讀促寫”教學手段可以最大程度上融合閱讀與寫作,從而快速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也能夠順利推進。
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寫作特點
1.沉不下心,注意力分散
寫作需要沉下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且有一定的文學積累。而小學階段,學生正處在一個貪玩、活躍的年齡段,因此對于枯燥乏味的寫作無法集中注意力。閱讀教學能夠牢牢吸引他們的眼球,他們喜歡文章中情節生動、跌宕起伏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將學生引入閱讀情境中,使其體味閱讀之美的同時,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寫作。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集中注意力,開始嘗試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寫作的訓練。
2.沒有思路,寫作困難
于學生而言,他們的書籍閱讀遠遠不夠,文學熏陶也有所欠缺。很多教師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一味重視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古詩的背誦,并不注重對學生寫作的實操性訓練,學生往往在考試時才會進行寫作。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每每遇上寫作,就害怕抗拒,大腦空白,久久無法下筆,寫出來的作文也是質量堪憂。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教學法的應用
1.結合優美詞句,品詞品句促寫作
一篇閱讀材料中往往蘊含大量的優美語句,或是引經據典,或是一系列表現手法包括比喻、擬人、排比等,這些優美語句對于寫作水平的提升幫助很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將文章中好詞好句加以整理,并時常翻閱誦讀,必要時可以背誦下來,使學生逐步積累起寫作良好素材,培養文學素養與美感,為今后文章的寫作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匆匆》這篇課文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摘抄優美語句。對于“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教師告知學生此處的比喻十分精辟,充分說明了歲月匆匆,時光易逝。此外,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將“逝去的日子”比做什么,使同學們充分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獨到并學會在詞句的用法上另辟蹊徑,從而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開展知識遷移,仿照文章促寫作
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往往會對模仿文中人物的言行產生興趣。他們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當做主人公,沉浸在情節里,代入情緒。教師可以再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章的再創造,可以通過寫一段話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故事已有情節并結合自己的感悟展開一段情節。在此過程中,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模仿文中寫作思路、行文方式,讓學生在進行在創作的時候完成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從而提升寫作水平。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作者筆下老北京的春節的熱鬧場面。在對文章講解完之后,教師讓學生描述某個地方的春節,可以是自己親身體驗的春節,也可以是自己心目中的春節。在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文章進行描寫,從而加以運用學到的寫作手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學生的寫作興趣得以激發,寫作能力亦穩步提升。
3.充分發揮想象,多思多想促寫作
小學語文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是處在主要地位的,要不斷鼓勵學生善于思索,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在意學生成績,將本該豐富的語文寫作教學變成盲目套用公式算法的教學,造成學生理論化進行背誦,逐漸喪失對寫作的興趣。針對此,教師在教授學生寫作技巧的同時,還要教授學生在閱讀中加以想象,于腦海中構建場景,精讀訓練閱讀教材中的語句,使學生學以致用,自主進行寫作,從而寫作能力得以有效加強。
結束語
寫作教學對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在寫作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此階段的特點,通過“以讀促寫”的教學包括品詞品句、發揮想象、知識遷移等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帶領學生認真寫作,使學生用心感受寫作的樂趣,加強寫作訓煉,進而提升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陸明蘭,韓蓮鳳,張郁. 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的實踐策略[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0(3):171-171.
[2]趙建華.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讀促寫"的指導措施研究[J]. 語文課內外,2020(9):199.
[3]陳默.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研究[J]. 讀與寫(上,下旬),2019(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