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婷
摘要:《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需求,使其健康快樂成長。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幼兒園內采取多種辦法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探索,發展學生主體。幼師在開展區域游戲活動是要有目的和教學目標的去創設活動環境,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設計有效的活動來吸引幼兒時期在游戲中進行高效學習。在幼兒園內開展區域游戲活動,可以使得幼兒的學習氛圍變得活躍起來,在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中,幼兒可以自主的去選擇自身所喜愛的進行,能夠滿足幼兒發展的需求,使其幼兒在探索和發現中去發展幼兒的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區域游戲;實施策略
幼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征,以游戲為基礎,選擇適合幼兒的活動來展開。那么,如何在新課程改革后高效的實施區域游戲活動呢?區域游戲活動以游戲的形式來展開吸引幼兒加入,你合適的游戲空間選擇有利的游戲器具設施來進行展開,去挖掘幼兒自身的潛力,在游戲中,通過布置適當的任務去增強幼兒的學習技能,激發幼兒去探索,去發現自身。本文將重去游戲活動如何在幼兒園有效的實施為論題進行闡述和說明。
一、開展戶外自主游戲
在兒童的戶外活動中,教師還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對兒童進行教學,以提高兒童的參與率。首先讓兒童獨立選擇游戲項目。在野外獨立的游戲活動中,老師應該注意兒童的自律整合,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項目。在幼兒階段,對自由的渴望是無止境的,在完全自主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兒童的運動效率,充分刺激對早上活動的關注。通過這種自主選擇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獨立選擇和參與的引導下,完全動員孩子們參與活動。其次,讓幼兒獨立選擇合作伙伴。野外自律性游戲活動需要團隊合作,兒童為了贏游戲可以合作合作。通過指導和適當的指導,可以讓孩子們在比賽前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通過勞動和合作的分裂來完成游戲。在游戲中,合作伙伴可以相互交流,在游戲中相互學習,在游戲中相互發展,共同發展。
例如,學校專門為學生制定活動區域,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利用場地進行老鷹捉小雞、丟手絹以及捉迷藏等傳統野趣游戲,讓學生能夠有游戲的選擇權。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室外團隊游戲,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并享受其中。幼師以幼兒們愛玩的游戲來進行展開,吸引幼兒加入,培養幼兒之間的感情,在戶外游戲中解放幼兒天性,保留童真,給幼兒們一個完整、快樂的童年。
二、發放材料,激發興趣
幼師在開展游戲教學時還要懂得靈活的運用教學材料。幼兒的興趣跟青少年不同,選擇時要根據幼兒的喜好來進行,投其所好,這樣幼兒才更有興趣參加到活動中,提高活動參與度,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教具、教學方法的特征和使用范圍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幼師在選擇與運用時要全面地、具體地、綜合地考慮各種有關因素,進行權衡取舍。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是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有機結合和相互配合,靈活地選擇和運用。
例如:幼師為了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可以讓幼兒們進行搭積木的游戲,以固有的、穩定的積木讓幼兒們通過自身的想象力來進行搭建,幼兒在進行搭積木中很好的鍛煉了其自身的動手和智力能力,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幼兒搭建完成后幼師可以基于鼓勵,使幼兒有滿滿的成就感。在幼兒搭建積木的區域活動過程中幼師營造了輕松的氛圍,打破了教學時的壓抑氣氛,有利于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或者幼師可以給予學生固定的場景來發放材料,如菜市場,幼兒們便可以扮演成商家和客人來進行購買,在一定的主題下讓幼兒自主的發揮對話。幼兒扮演的“媽媽”形象,要到菜市場買一些蔬菜、水果,再進行虛擬貨幣的交換。在教學時進行一些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所見到的場景進行,豐富游戲情節,增進幼兒間的互動與交流,在不干涉幼兒游戲情境的前提下保證幼兒的游戲自由,保障幼兒安全,提升幼兒游戲經驗。
總結:綜上所述,幼師在開展區域游戲活動前,首先要以身作則,規范其自身言語行為,其次才能更好的展開活動。保證幼兒健康成長,區域游戲活動借助游戲,寓教于樂,通過游戲的方式轉變為改變幼兒終身的指明燈,幼兒在快樂游戲的過程中去感受知識,感受生活道理。為此,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不斷的去研究教學活動,深挖區域游戲活動現狀,及時做出調整與改善,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為幼兒教育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王建英.幼兒園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29):74-77.
[2]張愛花.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區域活動中幼兒深度學習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63-64.
[3]廖艷娜. 關于幼兒園空間合理利用的規劃應用策略研究[A].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