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在新時代的教學環境中,教育相關部門倡導教師不僅要重視科學文化知識教學,還應該重視藝術學科教學工作,如音樂和美術等藝術課程,因為藝術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在本篇文章中,筆者簡要闡述了高職院校人文環境建設對美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文環境 美育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14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今時代,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提高思想認識,盡可能地采用創新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堂教學。和應試教育模式不同的是,在素質教育環境中,教育相關部門倡導教師應基于德、智、體、美、勞這幾大方面培養學生,確保學生在校期間得到全面的培養。在高職院校,美術是一門受諸多學生青睞的課程,在教學美術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對此門課程有較濃厚的興趣。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淺議人文環境建設能為美育教育擴展教學范圍,能感化學生以及提供教學資源等內容。
一、人文環境建設能為美育教育提供教學資源
在高職階段,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美術知識經驗,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計劃地擴寬美術教學范圍,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
近些年,教育相關部門倡導教師應重視美育教育,從美術課程的角度來看,美育教育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美術是一門教學范圍廣泛且教學內容豐富的課程,在教學美術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繪畫知識的教學,還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美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高效地學習美術課程,同時才能體現美術教學的意義所在。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不重視美育教育,這主要體現在很多教師都以隨意的態度對待美育教育,有些教師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如若學生缺乏審美能力,則很多學生都不能領悟美術學習的意義所在,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并不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創作出高質量的美術作品。而在新時代的教學環境中,美術教學工作受到了教育各部門的關注,這主要體現在他們不僅關注教師執行教學的過程,還體現在他們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很多高職院校都尤為重視人文環境建設,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看,人文環境建設能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教學氛圍。美育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如若教師僅憑語言講解的方式給學生灌輸審美能力的重要性或是和審美相關的知識,并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使他們感受到周圍環境的美麗。
人文環境建設是每一所高職院校的重要工作,只有學校重視人文環境建設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才能促進學生高效地學習。據筆者觀察,雖然部分教師也能認識到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師所采用的方式不夠妥當,導致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很多教師都會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即教師不斷地給學生講解和美育相關的知識或是給學生提供一些優質的美術作品,雖然這樣的方式的確能促進學生提高其審美能力,但長久下去,很多學生都會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優質的美術作品相比,人文環境具有生動、直觀且真實的特點,教師基于人文環境開展美育教學工作不僅能節省教學時間,還能為學生提供最為優質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漸漸打開自己學習的眼界并增長見識。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其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在開展美育教學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會完全占據教學時間給學生傳授與之相關的內容,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很多學生都只能在教師的強制要求下被動地接受知識,還會陷入繁難的學習環境中,在沉悶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并不能產生學習的興趣。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是在教師所執行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人文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提供教學的氛圍,使得學生能基于相應的環境學習,如若教師只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或是提供一些抽象的美術作品,則很多學生都不會積極地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相反學生都會感受到美育教學內容較為生硬且缺乏一定的生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人文環境資源,為學生打造一個適宜的美育教學環境,這樣學生才能緊跟教師的授課步伐高效地學習。從教學的角度來講,人文環境是學生接受美育教育的外圍環境,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實地參考,使得學生能直觀地接受美育教育。
二、人文環境建設能感化學生
在新時代的教學環境中,教育相關部門越發重視美麗校園的打造,即倡導高職院校重視人文環境建設。和文化學科不同的是,在教學美術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體會過程,只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體會相關內容,他們才能形成對美術學科的深刻認知,同時學生才能基于自己的認知和體會形成獨特的審美能力。因此,人文環境建設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化學生,使學生受到心靈的啟迪并加深對美術學習的體會。開展美育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便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當然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簡單地說,審美能力指的是學生對身邊事物以及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高職學生都缺乏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主要體現在很多學生并不能站在專業的角度或是運用美術專業知識欣賞美術作品,審美能力的缺失不僅會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繪畫能力。
據筆者了解,學生審美能力較低不僅包含他們自身的原因,還和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有極大的關聯,在開展美育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不善于運用人文環境這一教學資源。教學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環境的支撐,在適宜且優美的環境中,學生才能萌發學習的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
人文環境是感化學生的重要資源,在人文環境的熏陶下,學生才能輕松且愉悅地進行學習才能更快更好地接受美育教育。優美的人文環境不僅能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還能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這就要求在開展美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人文環境,并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所啟發,相比教師一味地引導學生依據課本內容學習,引導學生觀察人文環境更易于感化學生,使得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美術教育。教師應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學生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他們才能由衷地體會到人文環境的重要性。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文環境的美觀性,很多高職院校在設計校園環境時都會遵循美術設計原理,因此,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其中所蘊含的美術價值,只有學生站在美術專業的角度欣賞人文環境,他們才能深受感化并學習其中的設計原理,提高其繪畫能力和設計能力。如若時間和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在班上舉辦交流活動,即學生根據他們的觀察分享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審美情況,從而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輔導。
三、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人文環境建設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即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美學創作,并通過學生創作的作品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一般情況下,學生所創作的美術作品更能反映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在高職期間引導學生基于校園實地人文環境進行設計和創作,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校園人文環境能給予學生一個最佳的參考。由于高職學生年齡稍大,很多學生都已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和想法,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人文環境建設的機會,使得學生能感受到學習美術的成就感,并且在實地建設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當然為了保證學生人文環境建設的效果,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進行圖紙設計,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確定最佳設計圖紙,確保所設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由于高職學生缺乏一定的設計經驗,因此,在學生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相應的輔助。
在上文中,筆者簡要闡述了人文環境建設對開展高職美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化學生并為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資源,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充分運用人文環境教學資源,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人文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高小晴.人文環境建設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審美素養的構建與培養途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
[2]高士慧.強化學校人文環境美育,促進高職學生審美體驗[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