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杰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構建家校聯動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對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家校聯動模式下小學體育家作的意義,結合小學體育家作的實施原則,探討小學體育家作的策略,以期引導學生有效參與體育活動。
小學生處于長身體的重要時期,而且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比較有限。同時,體育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參與一兩個小時就能強身健體。因此,既要重視小學生校園之內的體育鍛煉,也要積極聯合學生家長,以共同做好學生課后休息時間的體育家作。那么在家校聯動模式下應如何合理的布置小學體育家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小學體育家作策略。
1 家校聯動模式下小學體育家作的意義
1.1 促使家長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
雖然學校是孩子學習與成長的主陣地,但是家庭也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一個環境因素,因而構建家校聯動模式,能夠全面地教育孩子,使之得到更好地教學引導。同時,在家校聯動之中,家長也能及時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比如,在體育家作中,家作可以促使家長去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與參與情況,也知道哪些體育活動適合孩子、對孩子有益,使得更多學生家長能夠重視起孩子的家庭體育教育。
1.2 有效、全面地培養孩子身體素質
在小學校園中,學生除了參與體育課程學習之外,也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因而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體育鍛煉的時間并不多,仍然需要課后的體育鍛煉,才能更好地激發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潛能。那么在開展家校聯動中,可以通過體育家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家庭休息時間,參與更多的體育活動鍛煉,這樣更能全面激發孩子的身體素質。
2 家校聯動模式下小學體育家作的原則
2.1 主體性原則
開展小學體育家作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那么設計體育家作時,就必須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圍繞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和承受能力,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體育家作內容,從而促使學生得到有效地家庭體育鍛煉。因此,教師要全面了解好學生的實際狀況,如從學生的柔韌、速度、協調、耐力等方面,分析哪些適合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家作內容。
2.2 計劃性原則
根據上述所講,體育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設計出來的體育家作也應具有一定的計劃性,讓學生可以有目的、有計劃的參與到體育家作鍛煉,以得到有效地身體素質發展。那么教師應該積極聯合學生家長,以從時間、內容方面,規劃好體育家作的時間以及內容,從而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參與到體育家作之中。
2.3 安全性原則
體育鍛煉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性,因而在設計體育家作時,也要遵循“以安全為前提”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在安全的體育環境中參與體育鍛煉,從而得到有效地體育運動保障。所以,教師也要積極聯合學生家長,向他們講明一些體育鍛煉的風險,并注意體育家作場地、設施的選擇,從而確保學生在人身安全的前提之下參與到體育鍛煉。
3 家校聯動模式下小學體育家作的方法
3.1 學校與家長達成思想上的統一
雖然從表面上看,給學生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對于實際的體育家作布置卻有著很大的復雜性,在布置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其他科目的作業量、學生是否具有某些體育設施等等,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布置作業然后檢查就可以了,還需要考慮家作的設計、展示和評價,由教師獨自完成這些環節是不現實的,需要家長的輔助和配合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事倍功半。不同學生的體育能力不同,對體育家作的完成度也不同,因此體育教師應當與學生家長達成思想觀念上的統一。比如體育家作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完成,體育家作是否影響學生完成其他學科的作業等問題,需要體育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布置適當的家作,在學生完成家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家長要及時與老師溝通,要重視體育家作,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增強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2 科學合理的制定家作內容
布置體育家作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家中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在布置家作時,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體育能力以及興趣愛好設計科學合理的家作內容,避免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抗拒。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需要觀察和發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潛力,同時在課下與家長溝通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運動,將兩者結合起來制定學生的家作內容,20分鐘是學生在家鍛煉身體最適宜的時間。比如,教師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分層布置家作,對于身體素質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慢跑、跳繩、韻律操等運動量較小的項目,循序漸進增加難度和運動量,逐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對于身體素質中等的學生可以布置跑步、乒乓球等運動量適中的項目;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運動量較大、難度較高的項目,如籃球、足球。輪滑等。
3.3 構建家校聯動平臺實現學生體育家作
實現對學生的有效體育家作,教師可以聯動學生家長,基于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創建一個適合家長與學校溝通互動的體育教學平臺,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體育教學管理,以實時跟蹤與發現學生的體育鍛煉問題。例如,以小學生體育家作為例,每位教師都應該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盡可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表現進行整合,并將學生的一些問題以網絡信息傳遞的方式,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且給予學生家長一些體育教育上的意見,使得學生家長可以做好課后的體育教學輔導。同時,指導家長利用相關的家校互動平臺來發表意見和想法,使得學生家長懂得家校互動平臺的使用流程及規則,這樣家長才能高效地利用平臺實現交流與互動。
首先,借助微信渠道,以班級為單位,建設一個關于體育家作互動交流微信群,而體育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體育活動表現情況,以及他們集中表現出來的學習問題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學生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其次,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家長一些體育家作教育意見,以實現課堂及課后的銜接性教學。比如,以體育基礎理論教學為例,在學習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體育保健知識內容時,很多學生對一些體育理論知識以及規則信息都不理解,而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家校互動群,發布一些課后的微課教學輔導視頻,集中舉例一些學生不懂的體育理論知識,使得學生可以繼續學習理論,拓展體育理論知識的認知。那么學生家長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來督促自己孩子的課后學習,從而發揮家長的監督力量來做好學生的課后體育知識的教學工作。
3.4 開放校園環境實現體育家作互動
在體育教學中,實現家校的有效互動,可以適當開放校園內的體育教學環境,讓家長體驗學生所在的校園環境,這樣學生家長才能從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而且也能夠給予教師一些教學上的改進意見。同時,適當的校園環境開放,也有利于集中學生家長,讓他們進行一次集中式的學習體驗,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由于沒有場地設施而無法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問題。
比如,在教學“籃球”等體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定期做一次學生家長觀摩會,讓學生家長利用空閑時間走進校園,去看一看孩子的校園環境,觀看他們參與的體育活動,從而由此引發家長關心孩子的意識。然后,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東西,給予教師一定的意見,從而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日后的體育家作內容,進而促使內容的完善。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懂得利用家長來校觀摩的機會,向學生家長提供一些日常體育家作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從而讓學生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方法來對自己孩子實行有效地教育。
3.5 鼓勵家長與孩子的體育家作互動
那么除了邀請學生家長參與觀摩學生的體育活動比賽之外,還可以鼓勵家長與學生展開課后的體育家作互動活動,從而使得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更近一步,進而讓家長更為關心和愛護自己的孩子。例如,以慢跑為主題,設計一個慢跑任務,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以使得家長也能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慢跑知識,這樣更能激發出孩子的體育運動自信心和斗志。
那么圍繞慢跑這個主題,布置一個月的慢跑計劃任務,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完成。此時,家長可以利用學生周末休息的時間,以天為單位,定時定量完成一定的慢跑任務計劃,并記錄下相關的慢跑經歷、過程,而家長可以教導自己孩子設計一個慢跑計劃表,與孩子規定好明天需要完成的慢跑任務量,從而促使孩子懂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自己體育鍛煉能力的家作任務,由此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
3.6 驗收與評價
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練習的心態,師生間能夠真切地進行聯系,同時老師要查的及時,檢查的實在。其中驗收和評價主要由家長和老師來負責,老師匯總后會在晨會,大課間,體育與健康課上及時地和學生們交流。家長作為體育家作的主要監督者,學校可以鼓勵家長們把同學們的鍛煉視頻發到班級群里,由班主任老師選擇好的匯總給體育老師,每一階段的體育家作可以做出微信推送,為積極鍛煉的家庭頒發榮譽證書,家長可以每天記錄小朋友鍛煉的情況,適當的給予一些文字反饋。學生自我評價主要包括鍛煉的感悟和想法,也可以給學校提出建議,學校可以擇優放到中午廣播中進行表揚和推廣,以激發學生興趣最后學校每學期進行體育考級,對達標的學生,學校將頒發榮譽證書和勛章進行表彰和鼓勵。
4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家作任務的開展,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家校、親子的互動,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更是課堂教學在課外的有效拓展,還能幫助同學們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全面發展。因此體育家庭作業的實施應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地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以增強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這就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密切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家校聯動正好為此提供契機,在學校和家庭的幫助下學生一定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從而更好地協調與組織家作活動。
(作者單位:常州市龍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