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第紅 廖宇紅
摘要:從宏觀層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認為他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楷模,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典范;從微觀層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認為他是新的教學組織的創建者、新的學風的提倡者、新的師生關系的促成者。作為新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他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鍵詞:成仿吾;新型高等教育;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政治理論教育;勞動教育;教研室
成仿吾,湖南新化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與郭沫若、郁達夫合稱為創造社“三駕馬車”,也是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教育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先后擔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陜北公學黨組書記兼校長、華北聯合大學校長兼黨團(黨組)書記、華北大學副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是協助老教育家吳玉章創建中國人民大學,1952年調任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58年又轉任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78年奉命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恢復事宜。他既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又長期奮戰在高教戰線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向前發展,成為中國新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從宏觀層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認為他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楷模,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典范;從微觀層面考察成仿吾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實踐,認為他是新的教學組織的創建者、新的學風的提倡者、新的師生關系的促成者。
一、從宏觀層面考察
(一)成仿吾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楷模
馬克思研究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教育及其發展,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教育學上一些基本問題的答案。成仿吾說:“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問題的理論,是我們研究、考察和進行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在長期教育工作實踐中,我總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分析、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指導自己的工作。”[1]他知行合一,求真致用,稱得上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楷模。
1.認為高等教育為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
毛澤東根據馬克思關于意識和存在關系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列寧的革命反映論,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2]成仿吾作為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認為這是對于文化同政治和經濟的關系最正確最完全的觀點。根據這個觀點,他指出:“教育總是決定于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然后又反過來為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3]這是對于“教育可以脫離政治”的觀點的最有力的打擊,也是對于“教育超階級論”最堅決的否定。超政治的教育,超階級的教育,與政治、經濟無涉的教育,所謂“獨立”的教育,“為教育而教育”的教育,在世界上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循著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成仿吾思考中國新型的高等教育,思考中國新型的高等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問題。新生的政權是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高等教育義不容辭、責無旁貸。高等教育的發展要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在促進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也促進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后,高等教育仍然應該緊密地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使它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面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空前偉大的任務,成仿吾在《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一文中談了兩方面的指導意見。一方面,“必須加強共產主義的思想教育,用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全體人民”[4]。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主義精神更應該大力提倡,以提高全體人民的社會主義覺悟。另一方面,“必須盡快地提高和普及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技能”[5]。社會主義建設要加速發展,國家需要大量培養各種建設人才。他希望一切學校都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得肩負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任務的全體人民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又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6]。
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成仿吾反對過分強調書本知識而輕視實際知識、厚古薄今、重外輕中的做法,主張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樹立科學的態度,研究總目標總任務下的教育內容,并且要經過反復實踐,確保育人方向不走偏、高等教育發展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
2.堅持黨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我們的學校,是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學校。教育發展的時期不同、階段不同,但堅持黨的領導卻是一致的、明確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奮斗歷程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經驗: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既領導整個中國革命與建設,也必須領導中國的教育。作為革命型教育家,成仿吾貫徹落實中央方針,堅持黨對高等教育的領導。他關于在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中堅持黨的領導的觀點包括兩方面內容:“(一)堅持黨的方針、政策,貫徹黨中央和上級黨委的指示;(二)學校黨委要對學校中的重大工作實行強有力的領導,并教育黨員在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校師生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教育任務。”[7]
陜北公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從陜北公學成立開始,成仿吾就對高校領導體制進行探索,確立了“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當時陜北公學的組織機構很精簡,學校的最高領導是黨組,直屬黨中央宣傳部和組織部領導。”[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大學,同時也沿用了陜北公學時期的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在高校工作中,成仿吾堅持黨對教學和其他各項業務的領導,認為黨既要領導學校教學工作,積極建設學校,也要加強學校工作的領導,深入各項工作,克服工作中的缺點和弱點,把學校建設成為先進的社會主義的大學。他在山東大學第三次黨員大會上說:山東大學經過幾年努力,進一步確立了黨的領導,貫徹執行了教育方針,加強了政治思想教育,同時按照中央指示,高等學校的黨員,要進一步學會領導教學,好好研究業務。[9]成仿吾在對中國新型高等教育的探索中貫徹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黨對教學和其他各項工作的領導,使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體制初具雛形。
3.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馬克思指出:“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即體育學校和軍事訓練所教授的那種東西。第三,技術教育,這種教育要使兒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運用各種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10]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高校,智育同樣擺在重要的位置,同樣需要把教學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服務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生產建設的勞動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仿吾指出:“我們的教育目的,正確地具體地闡明了全面發展的意義。我們要培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覺悟、又有文化的,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的人。”[11]
全面發展是指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德育排在首位,最為重要,包括政治理論教育、時事政策教育、共產主義道德教育與日常的思想教育。智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包括科學知識教育與各種技術訓練。體育也不容忽視,包括體操和勞動鍛煉。馬克思關于教育方針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是“把生產勞動同教學與體操結合起來”,第二句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12]社會主義大學,強調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強調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忽視政治的做法是錯誤的,輕視勞動的做法也不對,都實現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也是與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背道而馳。
在山東大學工作期間,成仿吾落實學生半工半讀,使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進一步結合,同時在德智體諸方面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他對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在德的方面,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在智的方面,應該能獨立思考,有創造精神。在體的方面,應該是身體健康,朝氣蓬勃。[13]他認為應該培養中國大學生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精神面貌。這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高等教育實際相結合。
4.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在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上旗幟鮮明,在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上毫不動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上毫不含糊。要做到馬克思主義與高校育人目標相結合,必須實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師生的頭腦。
成仿吾在中國人民大學分管教學工作時抓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把學科教學和政治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在該校各學科開設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四門政治理論課,在全國高等院校首開先河。此后,全國各高等院校仿效中國人民大學,紛紛開設政治理論課,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發揮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作用,重視馬克思主義“鑄魂育人”功能,建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體系,開辟中國高等教育嶄新的發展道路,成仿吾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他也指出,學習馬列主義,僅僅讀書是不夠的。“掌握馬列主義的武器首先要改造自己。”[14]“因此我們學習馬列主義,不是研究它的詞句,而是學習它的精神實質,學習立場、觀點和方法。”[15]學習馬列主義要能應用,要用來檢討自己,學會自我批評與批評,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世界,改造社會,首先要改造自己,用正確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為學習馬列主義而學習馬列主義,很容易走進教條主義的泥淖,難以自拔。
他倡導加強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時事政策教育,以及對學生的個別教育,指導各系開設四大政治理論課以及進行時事政策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如思想問題講座、思想批評會等,黨、團支部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社會活動,并主張“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強調高等學校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階段,要加強學生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16]正如他在東北師范大學黨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問題,重視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這是新型大學的特點。”[17]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在成仿吾的主持下,中國人民大學邀請了一批蘇聯專家來校任教。同時,他邀請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教中學,干中學,以學促教。這些青年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斷加強自身理論水平和修養,成了優秀的政治理論課教師。另外,從1952年起,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了馬列主義研究班,選擇優秀畢業生留校深造,從而迅速建立了一支優秀的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滿足對于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需要。[18]
(二)成仿吾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典范
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方法論的指引下,從中國特定的國情出發,吸收世界的優秀成果,通過實踐探索,走出一條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這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內在要求。成仿吾立足中國的國情,立足中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勇于開拓,敢于探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堪稱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典范。
1.不機械照搬“蘇聯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高等教育上理所當然地要重視黨創辦陜北公學、華北聯大到華北大學的成功經驗。對于“蘇聯模式”,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對中國高等教育有益的東西要認真吸取,以便迅速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對于不適合中國情況的東西,決不能機械照搬。成仿吾在倡導學習“蘇聯模式”的同時,強調必須聯系中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避免生搬硬套。“我們必須很好地學習蘇聯的經驗,使它與中國情況恰當地結合,才能夠辦好學校,培養出優秀的干部。”[19]“同時,在聯系中國情況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具體的分析,而不可只作簡單的類比。”[20]
當時,中國人民大學聘請一批蘇聯專家,擔任研究班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這門課的主講老師。在教材的使用問題上,成仿吾與蘇聯專家產生了分歧。蘇聯專家一致主張采用《聯共(布)黨史》作教材,成仿吾卻認為,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課,只講聯共(布)黨史是不行的,還需要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論與實踐,評述第一和第二國際的歷史經驗和教訓。[21]遺憾的是,蘇聯專家固執己見,沒有采納成仿吾的正確意見。成仿吾深得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反對教條主義,即使遭受不應有的“批判”,也沒有放棄或更改自己的觀點。
2.狠抓教材建設,強調切合中國實際
自己編寫教材,這是“新中國正規大學應走的道路”。教材的編寫、翻譯與使用,關系到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關系到培養目標的實現,成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問題之一。成仿吾以教材建設為抓手,推動了高校教學改革與建設。
從1950—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翻譯講義271種,編寫講義126種,共出版教材1223種,1778953冊。[22]從1952年9月到1956年初三年多時間里,據不完全統計,東北師范大學翻譯蘇聯教材共69種,自編講義133種,編印輔助教材、參考材料70種,實驗及實習指導36種,附圖31種。[23]這一串串數字,凝聚著高校教師的心血,說明高校教材建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關于教材編譯及使用,成仿吾強調要切合中國實際。脫離了中國的實際,就不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他對該項工作提了五點指導意見,其中四點都與“實際”有關。比如其中第二點:“如條件允許,應在使用蘇聯教材的基礎上,吸收各先進國家的最新科學成就及祖國的科學遺產,編寫切合中國實際的教材。”[24]
3.以實踐為導向,重視勞動教育
在人類偉大的奮斗歷程中,勞動始終內在于全部活動之中。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改變世界,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可分割的內容,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風貌、勞動價值取向以及勞動技能水平。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成仿吾就開始探索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作為革命斗爭的一種手段,喚醒了受教育者的革命意識。通過勞動教育,既發展了生產,又發展了教育;既使生產有了提高,也使教育有了更好的效果;既有利于革命,也有利于受教育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繼承了勞動教育的優良傳統與寶貴經驗,以實踐為導向,將基本生產技術納入勞動教育,落實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5],培育大學生勞動報國的本領與熱情。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不能沒有勞動教育。“學校辦工廠與農場,工廠與農場辦學校,重視了理論聯系實際,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6]他提出,高校要積極、主動與工廠、農場以及政府機關建立合作關系,讓大學生到工廠參加生產實習與實際活動,促使他們將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內化為個人素質與技能素養。在勞動教育中,大學生培養了吃苦耐勞、團結友愛的精神,也認識到集體和勞動人民的偉大,樹立起群眾觀點。在勞動教育中,大學生培養了實際動手能力,提高了技能素養,也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4.“有教無類”,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和指南針。”[27]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要做到“有教無類”,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成仿吾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還表現為貫徹落實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方針,讓勞動人民接受高等教育。
“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中重要的教育理念,幾千年來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它涉及教育公平的問題,意指不論貧富、貴賤、智愚、善惡,不管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工人上大學念書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教無類”在很多時候往往只是一句空話。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工人上大學不再是夢想,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成仿吾在中國人民大學任職期間,該校招收工人學生。據記載:“人民大學主要培養工農干部與產業工人,同時吸收部分青年知識分子。”[28]這些學生畢業后,成為了國家建設的骨干。
二、從微觀層面考察
(一)成仿吾是新的教學組織的創建者
馬克思說:“當勞動者依計劃與他人共同工作時,他把個人的限制打破了,把人類的能力展開了。”[29]這個道理對于大學教學組織也是適用的。在創建中國人民大學的過程中,這位創造社的猛將也創造了新型的教學組織——教研室,為完成高等教育繁重的任務、培養教師的素質、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和制度上的支撐。
在舊式大學里,教師沒有組織,直接與系主任對接。他們根據個人的理解乃至興趣給學生上課,隨心所欲地“發揮”,信馬由韁,對學生的學習也不負責任。此種狀況,不但不能保證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與科學性,而且滋長了教師的個人主義。新型高等教育呼喚新的教學組織。這個組織要建立在集體主義的基礎上,實現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發揮組織性與計劃性,弘揚集體的力量,提高教學質量,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成仿吾對蘇聯的“卡菲德拉”組織研究后,創建了“教研室”這個新的名稱與組織。
教研室直接進行一門或幾門有密切聯系的學科的教學方法與科學研究工作,是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基本組織。它的主要職能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教學、科研與教師培養。成仿吾以教研室為依托,扎實開展相關工作。
1.組織教學工作以及教學方法上的工作
組織教學是教研室首要的職能。教學工作包括講課、課堂討論、習題、實驗、輔導和生產實習等,而教學方法上的工作包括制訂講授大綱、課堂討論計劃、實驗計劃、習題和答案選集等。教研室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學工作,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增強。而教學方法上的工作的開展與完成,極大地推進了教學工作,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成仿吾主張通過教研室,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把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列為教研室的一項工作任務。他說:“教研室主任必須研究教研室的工作,教師必須研究高等學校的教學法,并發現存在的問題,研究改進的辦法。”[30]實踐證明,教研室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組織。通過對教學方法的交流、討論與研究,高校教學不斷得到改進,教學質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開展科學研究
開展科學研究是教研室另一項重要職能。科研做好了,可以很好地促進教學。即便是高等師范學校,也要重視科研。有些人認為,高等師范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教師,不是培養研究人員,所以不需要科研。成仿吾批判了這種錯誤的觀點,指出“教育工作是科學工作,如不研究,就不能前進”[31]。
成仿吾在領導山東大學的任上,考慮到該大學一向以文史見長,積極支持文科各系開展科學研究。同時,他也要求理科各系結合實際,在微分方程、計算機、磁學、晶體材料、微生物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爭取后來居上。[32]他說:“只有加強理科各系的科學研究工作,不斷提高科學水平,學校才有廣闊前途,也才能為國家作出貢獻。”[33]1961年,成仿吾根據高校的科研方針和任務,組織加強了尖端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使山東大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重點。在教師們的努力鉆研下,山東大學收獲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3.培養新型的教師
中國新型高等教育事業,需要新型的高校教師。培養新型教師的任務,又落在了教研室。培養新型教師,也就成為教研室第三項職能。成仿吾培養新型教師的觀點是全面的:不僅重視他們業務能力的成長,而且強調他們的思想覺悟的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和文風的牢固的樹立。[34]教研室就像一個熔爐,教師在其中得到鑄造,得到培養,得到成長,得到提高。
成仿吾注重發揮教研室的指導作用,老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教師之間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在思想理論水平方面,他認為教師一定要堅持“又紅又專”的方針。教師要“樹立共產主義覺悟、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35],做到為人師表。在教師業務水平方面,他認為“教師的業務是教學,除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水平外,同自己業務有密切關系的方針、政策、指示、決定,以及業務工作上的具體經驗,都要進行學習和研究”[36]。教師怎樣提高個人的水平呢?他強調教師一定要訂計劃。計劃要嚴格審批,教研室討論,系審批,每學期或每學年修改一次,教研室每月檢查一次。他倡議教師和學生都要學習外文,要懂外文,“外國文一定要考試,不及格再學,及格通過”。他還主張教師要學點教育學,認為教師不懂教育學是缺點,要在一定時期組織些教育學方面的報告。[37]
(二)成仿吾是新的學風的提倡者
學風問題是“思想方法問題,是治學態度問題,是工作態度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才的問題”[38]。沒有良好的學風,大學不可能成為先進的大學,也培養不出合格的建設人才。新型高等教育需要營造新的學風。成仿吾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的大學,要樹立新的學風、先進的學風,這是辦好學校的關鍵。”[39]
作為新的學風的提倡者,成仿吾認為在學風建設上應該提倡四種精神。
1.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是樹立新學風最主面的方面。理論結合實際,反對教條主義,這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經驗之一。離開了實際,理論將變得空洞;離開了理論,實際將變得盲目。成仿吾指出:“先進的學風必須是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密切聯系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40]
理論和實際怎么樣聯系起來?又怎樣才能實現理論結合實際?成仿吾引用毛澤東的論述,說理論和實際結合有兩個方面,一是有的放矢,一是實事求是,一個是把理論運用到實際中間去,一個是從實際中間找出事物的規律,創造理論。[41]
為了營造大學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都不要忘記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不能關起門來不管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要時刻不忘記把我們所學的東西用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中去”[42],同時,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抓住事物的規律性,來提高和發展我們所學的理論,使這些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更加有用”[43]。
2.獨創精神
毛澤東提倡敢想敢干的共產主義風格,就是成仿吾提倡的獨創精神。古往今來,新社會的創造者,都是敢想敢干的人,都是具有獨創精神的人。成仿吾進一步指出,他所提倡的是共產主義風格的獨創精神,“從前的人沒有做過的我們敢做,從前沒有人想過的我們敢想”[44]。當然,他所說的敢想敢做,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盲目蠻干,“而是按照事物本身的面目去認識客觀世界,去改造客觀世界”[45]。在成仿吾看來,這才是正確的獨立思考,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的獨創精神。
在提倡獨創精神的同時,成仿吾明確反對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指出要全面看待事物,掌握各種事物矛盾統一,認真地分析。
馬克思提倡的獨立思考,毛澤東提倡的敢想敢干,其實都與實事求是的精神聯系在一起。所以,提倡獨創精神,同時也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把獨立思考變成不切實際的浮夸或空想,那不是成仿吾提倡的獨創精神,是他不希望發生的情況。
3.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
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學風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人要有批評精神,要敢于批評。革命者無不具有敢于批評的品質。馬克思更是敢于批判一切,凡是錯誤的東西他都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地進行批判。
然而,光有批評精神是不夠的,還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正確和錯誤是矛盾統一,有成績也有缺點,正如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缺點和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對待缺點和錯誤,要有正確的態度,“公開承認,揭露和分析產生的原因,認真加以改正”[46]。
4.刻苦鉆研的精神
在刻苦鉆研方面,馬克思是學習的榜樣。馬克思本人有三個特點,一是博學,二是獨立思考,三是深刻。[47]他的特點的形成,跟他刻苦鉆研是分不開的。毛澤東也說,科學是老老實實的,任何一點調皮都不行。[48]
中國的大學生,應該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力爭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沒有刻苦鉆研的精神,科學發展不起來。“要鉆進去,一定要有學好、研究好的勁頭,要培養這種勁頭,趕到世界的前面去。”[49]
(三)新的師生關系的促成者
師生關系問題是高等教育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對這個問題認識越到位,校園會越和諧,學生的學習收獲會越大,高等教育也就越成功。
成仿吾著重師生關系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教師的尊重。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尊重他們就是尊重他們的勞動。連過去的中小學教師都要尊重,社會形成尊師的風氣。另一方面,是對真理的堅持。[50]如果教師講的不是真理,學生也可以提出善意的批評。教師愛護學生,也要堅持真理。
他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封建社會是所謂的師徒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是買賣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新人,構成了障礙。所以,他積極建構新的師生關系。
1.促成民主與平等的師生關系
培養有共產主義理想的新人,培養社會主義社會積極的建設者,需要用社會主義民主與平等的精神去教育他們,因而師生關系不能不是基于民主與平等的關系。而要促成這種新的師生關系,就必須提高廣大師生的社會主義覺悟。新的師生也是一種同志式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師生只是年齡有差別,‘聞道有先后’,特別在政治上是完全平等的,而在學術思想上是可以爭鳴的。”[51]因為是新的關系,“所以也就必然形成學生尊重老師、老師愛護學生的友好團結的關系”[52]。1959年,他在《高等教育十年輝煌成就》中高興地寫道:“我們的這種新的師生關系正在健康地發展著。”[53]
2.反對“庸俗的作風”
曾經在一段時間里,高校師生關系出現了一種不太正常的狀況,該批評的不批評,該自我批評的不自我批評。成仿吾稱之為“庸俗的作風”,要求予以克服。要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建立真正的革命的師生關系。學生有錯誤,教師應及時指出,進行嚴格的批評,如果教師有缺點和錯誤,學生也要善意地提出意見。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學習,有利于學術研究。
作為新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成仿吾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的貢獻。可以說,他“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諦的基礎上結合黨情、國情與學情,探索出一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的領導、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54]。他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對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和完善是一筆珍貴的遺產,是新時代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最新的切實的參照,對于我國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具有深刻的啟發。
參考文獻:
[1][2][3][4][5][6][9][10][11][12][13][14][15][16][17][19][22][23][24][25][26][28][29][30][31][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成仿吾.成仿吾教育文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96,96,99,100,100,117-118,224,230,223,233-234,37,37,119,70,57,54,83,85,91,93,58,44-45,81,88,179,162,181,152,133,120,128,128-129,129,129,129,131,132-133,133,108-109,109,139,139,139.
[7][20][21][34]余飄,李洪程.成仿吾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531,466,466,473.
[8]成仿吾.戰火中的大學:從陜北公學到人民大學的回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1.
[18][32][33]宋薦戈,李冠英,張傲卉.成仿吾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86,108,108.
[27]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6.
[54]段妍.“把學校建設成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成仿吾的教育思想與實踐[J].教育研究,2021(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