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榮麗


摘? 要:品格培養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品格教育是青少年塑造道德價值觀、建構健全道德人格、培養道德行為的重要教育模式。本文借鑒品格教育教學理念,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研究品格教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價值體現和實施途徑,嘗試設計品格教育與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相融合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策略,構建體育教育與品格教育互融新模式,促進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
關鍵詞:學校體育;品格教育;青少年;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2-0051-03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體教融合、全人教育背景下,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突出體育“以體育人”本質,體現教育的最大益處在于擴寬視野和塑造品格,構建學校體育教育與品格教育互融新模式,進而深化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
一、品格教育內涵以及教育理念
(一)品格教育內涵闡釋
“品格教育”一詞來源于英語“Character Education”,代表了一種對人類道德品性的塑造,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美國品格教育協會將“品格教育”定義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地發展青少年核心道德觀念以及道德行為的教育行動,并且要滲透到整個學校文化和課程系統之中,培養其核心價值觀。
(二)品格教育的理念
品格教育經過歷代教育改革創新,在教育理念,基本原則、教學策略以及實踐模式等方面日趨成熟,形成極具特色的教育理論。首先強調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認知。教會學生能夠判斷什么是正能量行為,比如關心、誠實、公平、責任、尊重他人、勇氣、耐心等。其次強調學校課堂行為訓練作用。學生課堂發揮品格教育主戰場的作用,從課堂學習、校園道德文化熏陶以及品格教育環境優化等方面開展以“尊重”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德育和智育并重。再其次,注重在實踐場景中進行品格滲透。積極開發多元化教學模式,營造道德實踐場景,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品格教育的樂趣和意義,樹立道德信念,鍛煉道德意志、踐行道德行為,進而培養有原則、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二、品格教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一)品格教育和運動特性結合,培養身心健康意識
體育具有運動特性。體育的本質之一就是通過一系列有目的的運動和訓練提高身體機能水平,并在身體運動中達到自我價值認同,實現身心和諧統一,進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促進人格完整。體育運動特性與品格教育的融合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運動技術學習,培養勤奮和耐心的品格;通過運動參與和體驗,培養勇敢頑強的品格;通過運動互動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調整不良情緒,培養溫柔善良的品格;通過運動競技中合作與溝通,培養與人合作的品格。因此,體育運動是身心健康意識培養的直接方式,品格教育是身心健康干預的有效手段。
(二)品格教育與體育文化相融合,塑造體育精神內涵
體育具有文化特性。體育美學理論中,有人把體育理解為以健身、競技、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努力促進體力和智力、志趣與審美能力協調發展的教育過程[1]。體育的本質也是對美的價值不懈追求,不斷滿足人們精神性需求的過程。體育游戲中,通過師生、同伴之間互動和娛樂,促進情感交流;在韻律和節奏中,通過音樂和動作的完美配合,獲得審美體驗和藝術感染力;在比賽對抗中,通過體能和智力的配合獲得優勝的喜悅以及對抗失敗和挫折的成功體驗。因此體育教學融入文化滲透和品格影響力,可以更好地教育和滋養學生,關注生命質量,彰顯體育文化品性,塑造體育精神內涵。
(三)品格教育和體育育人價值相融合,提升體育道德水平
體育是教化和培育的過程,是以身體為載體,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和團隊的合作對其進行教育活動的實施,進而滿足作為“人”主體內在的心理需求,不斷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體育與人格的塑造與教化聯系在一起,并由此與社會的道德實踐深刻相連[2]。通過體育教育中豐富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學習接納與關愛;通過競賽規則的執行和約束,培養遵守社會秩序意識;通過競技體育的突破和超越,實現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高峰體驗,培養個人勇于承擔責任的品格;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促進品格教育在社會體育服務中的良性延續,明確社會責任認識。因此品格教育與體育育人價值的融合,可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能力,提升體育道德水平,并將良好的品格修養遷移到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形成自覺、主動、積極、內外統一的道德行為。
三、品格教育的理念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啟示
品格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行動,以多學科交叉研究趨勢引領道德教育前沿,已經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和核心素養的培養中。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學科核心素養理論的不斷體系化和規模化,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獲得巨大進展,品格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有助于體育核心素養中體育品德的形成和強化。
(一)強調個體品格體系建構,拓展核心素養中體育品德教育元素
品格教育是美德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學科跨界組合,德育和智育并重,助人聰慧,助人善良,注重青少年個體品格體系的建構,培育健全道德人格。因此體育教育應側重于交叉學科與體育學習相結合,完善個體主體品格培養,拓寬體育品德教育的層面,逐漸實現“多元化”體育品德素養的轉變。比如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目標設置中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性別特征以及不同群體道德認同特質等確定品格教育的側重點,并采取相應的教學內容。
(二)突出品格教育反思性,提升體育教師道德指導能力
品格教育側重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整合,教育學習過程中需要經歷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的階段,促進體育品德的提升。因此,體育教師需要注重體育教學過程中建造良好師生關系,在協同氣氛中開展道德教育指導,強調道德倫理價值的學習,并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合理授權,引導學生自我反省過程中對品格培養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并在運動參與中獲得較復雜的道德情感體驗,提高體育品德教育效果。
(三)品格實踐智慧支撐,發揮體育品德教育傳播功能
品格教育強調個人品格的形成,體育品德的培養不會在體育技術學習、體育游戲和競技對抗中自然形成,需要在體育教學活動和各種運動實踐場景中通過參與體驗、責任承擔、感悟和反思以及合作與探究中逐步形成。在體育教育中開發更多與品格培養和道德學習相適應的體育實踐活動和案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道德價值觀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發揮體育課程教育的道德踐行和價值傳播功效,提升學生體育品德素養的內化與轉化,促進我國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
(四)關注品格行為一致性,形成良好的終身道德習慣
品格教育注重責任教育的轉移,也就是基于日常生活需要來設置和實施體育教育場景,突出不同場景中品格行為和品德修養的一致性[3]。因此,探索適合我國學生體育品德教育的理論,更加關注幾個統一性:體育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設定與學生學習目標保持高度統一性,把“主觀規定”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體育教育中注意體育場景和生活場景的差異性,發現它們品格塑造的統一性,有意識地調整不同體育場景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教育內容;學校、家庭和社會品德培養環境的統一性,推動體育課內和課外品格行為的一致性。
四、學校體育教育中品格教育實施策略
(一)道德認知視角——綜合化發展導向下建立分層分級教學目標策略
“隨著道德發展過程逐步趨于綜合性、復雜性,品格教育不僅關注確立權威、傳承傳統和習慣培養,而且在教育實踐中融入對道德重要性、主體認同和人格發展等方面的理解與思考,教育目標的定位呈現綜合化發展趨向”[4]。青少年體育教育中的品格教育大多來源于在教學、訓練和競賽等不同場景中品格認知的提高和品行實踐的操練。通過不同教學目標中體育行為和交流互動的反思和感悟,形成明確的道德認知規范,鍛煉意志品質,進而達到體育運動過程和社會不同生活場景中品格行為的一致和統一(表1)。
(二)道德情感視角——融入式情境中關注學生心靈塑造策略
托馬斯·里克納教授提出品格教育核心內容有三個組成部分,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道德情感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中起到紐帶的作用。首先,體育教師應熱情、主動,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傳遞和展示輕松快樂的情緒體驗,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和各項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對青少年的需求及時反饋和積極疏導,營造一種互通式和融入型品格教育情境。其次,青少年一般有強烈的表現欲望,體育教學中期待得到教師的關注和熱愛,教學過程中情感激勵和優秀期待會極大地提升青少年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參與意識。比如可以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我覺得最近你的體育成績有明顯提高”“我相信你可以堅持跑完1000米”等。再其次,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競賽小團隊等集體互動形式,給予青少年充分的尊重和關愛,建構互助型溫暖式同伴關系,在多元化交流互動中體育技能知識傳授與道德實踐密切配合,以此來塑造青少年理性、成熟的道德品質。
(三)道德社群化視角——榜樣影響下引導學生品格內化策略
“個人在適應他所在社群的生活過程中,通過社群的影響和教育的引導,對社群的道德規范進行理解、體驗和踐行,內化為個人的美德或品格”[5]。社群中的榜樣教育是青少年普遍的學習途徑,通過觀察周圍群體的行為,獲取正面道德認知,接受并模仿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在體育小組教學中,優秀同伴的動作技術完成得細致、規范、嚴謹,有助于學習體驗中形成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根據學校不同校園文化特征,發掘具有代表性的體育文化標志,比如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現代體育文化等,將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有機相融,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社群,引導學生社群品格教育內化;在體育教學和競技比賽中,優秀的學生和運動員往往表現出自信頑強的拼搏精神,教師及時表揚運動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并選出在體育競賽中的優勝者,為青少年提供可以模仿和學習的體育道德典范,發揮具有影響的人物事跡和偶像正面引領作用,引導學生關注并模仿,經過自我反思和道德實踐形成優秀品格內涵。
(四)社會責任視角——實戰操練中創設品格實踐路徑策略
學校體育教育是全人教育,強調理論和實踐并重,通過體育教學和實踐活動培養社會交往溝通中的相關技能,完成社會性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體育教學論專家海爾森基于美國學校體育和德育教育改革的要求而開發的“個人和社會責任教學”(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理念,其本質含義就是通過學習者的自控、參與、設定目標以及協助他人成功體育學習等方式,促進個人和社會責任感的發展[3]。借鑒海爾森TPSR教學理念,在青少年體育教育過程中具體教育實踐內容分為尊重和接納、參與和努力、自我管理、關懷和合作、遷移和超越五個層級(表2)。
五、結語
品格培養是教育的根本目標。青少年體育教育在遵循“以體育人”本質特征的基礎上與品格教育理念結合,引導青少年在運動技術學習、體育文化傳播、道德品行形成和道德行為實踐等綜合素質方面全面培養,構建學校體育教育與品格教育互融新模式,進而促進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根據品格教育的訓練理念,研究體育教育中有效品格教育策略,加大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服務與責任并重。在學校體育教育的同時,提高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實現青少年品格成長的升華,培養對社會有貢獻有責任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小明.體育美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陳曄,李郁.自由、審美、育化:體育的三大價值訴求[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02).
[3]羅平.海爾森“個人和社會責任教學模式”及其啟示[J].體育學刊,2011,18(03).
[4]劉晨.美國新品格教育的核心理念、實踐模式與發展趨向[J].教育科學研究,2020,31(05).
[5]鄭富興.現代性視角下的美國新品格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