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琴
摘 ?要:文言文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文化底蘊、豐富人文氣息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受到高度重視。同時,眾多的篇幅內容、復雜的語法句式、古今的詞義差距等,都使得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難度大,一直都是令廣大師生比較頭疼的存在。基于此,本文將對有效教學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特別是到高中階段,相關的學習任務更加繁重,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傳統的教學方法總是付出很多收獲很少。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當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以下將結合實踐經驗,談幾點建議。
一、自主預習,完善基礎
文言文整體的學習過程是比較復雜和漫長的。首先是作者和寫作背景以及文體特點的梳理,為進入文本奠定基礎。其次是文章內容的梳理,關鍵在于掌握古今詞匯的差異和特殊語法句式的運用。再次就是文章思想和結構的梳理。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課堂講解為主要形式,導致學生在認知接受上的被動。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參與興趣,也影響學生的認知效果,還會導致課堂時間的大量消耗。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強調,自主探究和主動學習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诖?,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完善相關的基礎能力。
例如,在《鴻門宴》的文本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并提供預習單引導學生的預習方向。這樣,學生們才會對《史記》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對鴻門宴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對文章內容的發展脈絡有所了解,進而獲得個性化的閱讀收獲。同時,學生也能逐步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規律,提高自學能力。
二、課堂互助,答疑解惑
所謂教學,關鍵在于教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成就。課堂是解決疑難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解讀文言文,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明確古今的表達差異,明確當時的背景環境,明確文本的中心思想等等。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很多認知誤區。這就是師生在課堂主要解決的問題,借助交流分享,促進思維的發散創新,擴大認知的角度和視野。這樣不僅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參與中提高認知效果和記憶效果。
例如,同樣在《鴻門宴》的文本中,教師先讓學生分享閱讀成果,介紹相關的創作背景,并歸納其中的語言知識,分析文章的構思特點,還有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等等。另外,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并就其中的認知差異表達出來。同時,學生們也將在預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提出來,引導大家交流分享,從而順利完成答疑解惑的探究過程。這樣,學生在交流探討中,豐富了文言知識,也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融會貫通
文化是傳承發展、一脈相承的,文言文也不是單獨存在的。例如,同樣是先秦的諸子散文,在基礎的語言知識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又例如,同樣出自《史記》的人物傳記,不僅在語言基礎上,還在藝術創作手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度。還有,與文本創作相關聯的其他歷史故事、建筑遺跡以及后世影響等,都屬于廣義的語文知識。這些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也能提升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基于此,教師要做好延伸擴展的知識引導。
例如,同樣在《鴻門宴》的文本中,無論是《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鴻門宴”延伸出來的文化含義,都是需要掌握的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這一方面的知識科普。還有,其中的語法知識和詞匯知識,教師也可以選擇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從而提高對實虛詞、通假詞、古今差異詞等的靈活運用能力。又例如,在《荊軻刺秦王》的文本中,荊軻這一歷史人物也是非常出名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這一人物的記載描述,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延伸擴展,分析在人物表現上的異同點,體會不同的創作風格和情感態度。
四、日積月累,提升素養
文言文知識博大精深,需要日積月累的積累。這樣,學生才能掌握深厚的文化基礎,進而順利解讀各種形式、各種背景的文言內容。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緊、任務重,很少會自覺主動去整理復習文言知識?;诖?,教師要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
例如,在晨讀課或者自習課中,教師可以布置文言文誦讀或者知識歸納的活動。特別是將具有相似性的文本集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提高整體的理解效果。又例如,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經典的文言文片段,引導學生去閱讀賞析,從而進一步擴大對文言文的掌握范圍。又例如,教師還可以組織“文言文知識競賽”“文言文創作大賽”,從而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進一步提高文言文素養。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對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要重視這方面的創新研究,明確文言積累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綜合分析學情特點,進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如何提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質量[J]. 劉雙雙. ?中華少年. 2016(27)
[2]高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策略[J]. 周莉. ?考試周刊. 2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