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梅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既可以帶給受眾以美的享受,也是人們進行思想和感情表現及交流的重要形式。從古至今,音樂始終伴隨人類歷史發展,滿足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移動互聯網時代,為音樂傳播帶來嶄新的形式,也使得音樂的“聲音”縈繞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由李小瑩所著的《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一書,著眼于新媒體時代,從音樂編輯與傳播入手,立足音樂發展新趨勢,側重于關注中國互聯網環境,特別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音樂編輯與傳播藝術的研究,對新媒介環境下音樂編輯行為、傳播手段與傳播效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歸納總結和理論分析。
數字音樂興起,形成新用戶與新市場?;ヂ摼W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數字音樂這一新型音樂類型的興起,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用戶群體與音樂市場。新穎而多元的音樂形式、新潮而有趣的生活態度,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普遍選擇。本書首先圍繞著數字音樂展開分析,著重分析了新媒體興起對音樂創作及音樂產業所產生的影響,從音樂載體、音樂生活、音樂選擇等方面深入分析,是對當下音樂環境變化的回應,也是對個性化音樂用戶及市場的尊重。技術的滲透與融入,為音樂類型及表現的突破創新提供了可能,也為市場的擴大奠定了基礎。無論何時,音樂產業的興起及發展,均要圍繞用戶及市場而展開。顯然,當下的音樂傳播環境中,數字音樂用戶及市場規模尤為龐大,已經成為音樂產業發展突破繞不開的領域。隨著網絡布局的延伸拓寬,數字音樂也能在更廣闊的領域實現更廣泛的傳播,發展前景光明。數字音樂所帶來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了解數字音樂本身的特性及傳播規律,方能有的放矢,應對變化,促進音樂產業繁榮發展的良策。
多元媒體發展,提供新平臺與新載體。多元媒體的出現,多重平臺的搭建,意味著音樂的創編及傳播有了更獨特的優勢,用戶需求的多變,行業環境的更迭,又對音樂編創、傳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書重點從編創、傳播兩個層面,探尋不同新媒體平臺之下音樂發展的變化與特點。流媒體應用平臺的創建、編排、管理、營收各具特色;自媒體平臺下的音樂內容獨具一格,傳播與營收也自成一派;媒介融合背景下,又形成嶄新的音樂技術,帶來新穎的音樂體驗,促進了網絡視聽節目的發展。本書從當下常見的多媒體平臺出發,從音樂內容及傳播形式的改變深入展開,深入挖掘,細致分析,逐一探討,對于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新載體、新音樂、新產業等有著積極意義??梢哉f,當下多元媒體的發展是契機,使得不同類型的音樂有了更多創作、表達、傳播的平臺,不同維度的藝術交融,不同特色的音樂呈現,又給受眾帶來了絕佳的音樂享受與體驗。網絡時代,受眾在音樂喜好方面有了新的特點,多元的媒介形式,廣泛的交流路徑,暢通的溝通渠道,使得受眾的需求與喜好可以順利地傳遞出去,用戶對各種音樂的評價反饋又進一步推動了音樂編輯與創作的優化創新,形成良性循環,助推整個行業實現長足健康發展。
音樂人才培養,助力音樂編輯與傳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形成新的音樂傳播形式,推動產生新的音樂類型及對應的用戶市場,也意味著應當有專業的人才作為支撐和保障。新媒體改變音樂編輯及傳播的方式,通過人才的培養教育,方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音樂編輯中有所創新,在音樂傳播中有所突破。本書從新媒體視角下音樂類型、用戶市場及需求的變化入手,最終落腳到新型音樂產業人才的培養層面,貼近實際需求,也契合了多平臺音樂傳播的現狀。本書選取了中國傳媒大學作為研究案例,對該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策略梳理匯總,旨在為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長遠來看,音樂編輯與傳播人才的培養,必須要走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的路徑,體現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主導與融合,圍繞音樂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展開研與學結合,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方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培養效果。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
本文系河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青年教師創新性教學能力培養”(項目編號:YBJFZX-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