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艷
【摘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育人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其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思政課中滲透歷史學科知識,對于學生了解唯物史觀,理解思政課重要理論有著重要作用。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的內容同樣非常有必要,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更可以促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歷史課;結合;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3—0024—03
“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一直是我們秉承的教育理念。在這五字教育方針當中,“德”位列第一,但在現實中,考試成績卻成了選拔學生的唯一標準,忽略了學生品德的考核。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眾所周知,思政課常被冠以說教課,因為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單純的理論說教,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就應在時代定位、矛盾化解、方法手段及與其他學科整合與滲透上下功夫,尤其要重視思政課與歷史學科的相互滲透,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
一、思政課中滲透歷史學科知識的重要意義
思政教育在各學科的滲透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1]。
在歷史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學習,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求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從而提升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與思政課進行整合。
1.理例結合,化深為淺,提升效果。思政課中有許多的理論知識,諸如“人生的價值”“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品質”等,要讓學生單純記憶這些理論,學生可以記得分毫不差,但這種死記硬背并不表示學生已經掌握了。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去解釋或者講述這些理論知識,學生能理解的恐怕也沒有幾個,純理論的內容聽起來比較枯燥,學生感興趣的自然不會多,這就使得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對于一些學習基礎不太好的中職學生而言,理解這些內容更是難上加難,這也就失去了思政課的實際意義。
而要提升思政課內容,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思政課與歷史課相結合,這樣可以避免單純的理論式說教。比如,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單靠理論學習是不能實現的,不能僅僅讓學生機械地記住一個個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讓他們會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分析問題。在講解“香港、澳門的回歸”一課時,要將文本內容進行整合,教學中通過PPT展示不同時期香港、澳門的歷史圖片,幫助學生全面了解香港、澳門的發展,進而引導學生分析香港、澳門回歸背后的因素,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香港、澳門回歸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樹立學生的主權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全面理解知識。現在的學生從小接觸網絡,網絡上所傳播的內容往往良莠不齊,而學生的鑒別能力又有限,許多時候他們都是全盤接受,而這些認知有時候會變成學生學習的干擾因素。諸如,關公與秦瓊誰更厲害的爭論,如果用唯物史觀去分析,這樣的爭論又有什么意義呢?
而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之后少不了要對歷史人物各抒己見,評論一番。但仔細一聽,學生往往會以偏概全,好的是滿身優點,而壞的則是一無是處,如果單純讓老師去判斷孰對孰錯,確實很難評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老師可以教給學生辯證的分析方法,從正反兩面去分析與評定。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爭論,更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與深刻。通過學習,學生不僅僅掌握了知識,其思維也得到了拓展。
二、思政課與歷史課相互滲透的基本要求
1.體現學科特點。思政課與歷史課相互滲透,即兩學科之間的知識相互運用,從而提升教學效果,而不是相互取代。如,在利用兩面性原理評判歷史人物時,要求學生從功與過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不能只從政治方面進行單一評價。反之,利用歷史內容讓學生理解思政課中的觀點,也不能只講歷史,而忽略思政課的本質。
2.重視直觀教學情境的創設。歷史學科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或者常識,而要深入理解現象背后的本質。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就需要利用思政課中所學到的觀點與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通過長期的訓練,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尤其在新時期背景下,歷史教師更應轉變以知識學習為主的傳統的歷史教學觀,重視思政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理解。
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的記錄[2]。在教學中,如果老師只是以線性的方式向學生講述教學內容,學生只記下孤零零的年代或者事件,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鏈,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談不上發揮歷史學科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即便是中職學生,情境創設在歷史教學中依然有著重要作用,如,可通過交互式白板,將教學內容以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就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真實可感。“偉大的抗日戰爭”在施教前,教師先播放有關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種種罪惡行徑以及中國人民頑強抵抗的視頻資料,從而讓學生明白中國抗戰的不易,進而理解題目中“偉大”的含義,由此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被激發出來。
3.認真研讀文本,準確把握教材內涵。中職學校的歷史學科知識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如,愛國主義教育、唯物史觀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老師不僅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應當深入挖掘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當中的隱性教育因素,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時代要求進行有機融合,從而內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如,在教學“祖國統一大業”這一專題時,先引導學生回顧港澳回歸的史實,然后引導學生分析“一國兩制”得以實施的根本原因,通過學生自己研究歷史,從中感受到,正是由于國家的強大,香港與澳門才得以順利回歸,進而激發學生為了祖國強大而努力學習的動力及為之貢獻力量的信念。
4.多種形式教學相結合,提升學習效果。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各類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與開放,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不再僅限于課堂,他們可以通過各類渠道去獲取知識。如,可利用研學的機會,游覽當地著名的歷史文化景點,參觀歷史紀念場館等。在這些地方,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知識,更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中職學生的時間支配相對來說比較自由,再加上現在社會上有各類的志愿團體,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去參與這些志愿團體。在參與中解決問題,熏陶思想。
三、中職思政課與歷史教學相互滲透的主要內容
1.利用歷史學科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做好學生的思政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7年版的《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指出:“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不難看出,思政課與歷史課都強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是豐富的。如,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習杰出歷史人物事跡,鍛造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與愛國情懷。
提及愛國主義,其內涵非常的豐富,主要內容有維護國家統一,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等。如,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尊心。
2.整合教材中的共同內容,加深理解。歷史教材與思政課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學習過程中關注的重點不同[3]。如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歷史課側重歷史人物相關事件對歷史的影響,而思政課則更多地體現人物的品質,諸如艱苦奮斗的精神、革命斗爭精神等,在學習過程中,兩者相互滲透,能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與深刻。
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是立體化學習的根本要求,也是學生全面深刻理解知識的有力抓手,但相互滲透并不是相互替代。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老師的引導作用,同樣也得重視學生的自悟與自學;既要重知識,更要重情感;既要重視知識的嚴謹,更要重視學習的趣味性。總之,要注重各自的學科特點,既要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又要讓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知識與思想教育雙管齊下,取得雙贏。
參考文獻
[1]方勇.核心素養視閾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08.
[2]鐘紅軍.追問歷史教學之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3.
[3]劉智,亢麗娟.中學政治學科課堂教學策略[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3.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