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萱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眼底病采用激光光凝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及防治并發癥效果。方法:研究開展年限區間范圍確定為2018年1月~2020年9月,擇取研究樣本為138例于我院就診治療的眼底病患者,以治療方案差異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對照組患者藥物基礎性治療干預,研究組患者行視網膜激光光凝術治療,對比兩組各項指標。結果:對比兩組治療后中心凹容積、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視力改善情況、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結論:眼底病患者行激光光凝術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
【關鍵詞】激光光凝術;眼底病;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7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043-02
眼底病屬臨床多種常見眼部疾病的統稱,其主要發病部位包括眼底血管、視神經、視網膜等眼底區域,基本病理類型包括脈絡膜與視網膜血管病、玻璃體疾病、視網膜炎癥、黃斑疾病、眼底變性疾病等,誘發眼底病的主要因素包括顱腦疾病、寄生蟲、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1]。臨床治療眼底病的常規方案為藥物干預,部分患者用藥后癥狀反復發作,臨床療效有待提高。視網膜激光光凝術是臨床治療眼底病的全新方案,其主要原理使通過激光產生的熱效應破壞視網膜異常組織結構,進而緩解眼底病相關癥狀。臨床關于激光光凝術治療眼底病的療效及安全性尚存在較大爭議,本次研究總結分析我院患者相關基線臨床資料,研究分析激光光凝術治療眼底病的相關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開展年限區間范圍確定為2018年1月~2020年9月,擇取研究樣本為138例于我院就診治療的眼底病患者,以治療方案差異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匯總分析兩組基線臨床資料,研究組男女性別之比為35:34,年齡跨度區間范圍20~61歲,平均(40.58±2.66)歲,病程區間范圍2-9年,平均(5.52±1.68)年,其中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27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0例,視網膜靜脈阻塞18例,視網膜大動脈瘤4例。對照組男女性別之比為36:33,年齡跨度區間范圍22~64歲,平均(40.77±2.71)歲,病程區間范圍2~8年,平均(5.17±1.62)年,其中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2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1例,視網膜靜脈阻塞16例,視網膜大動脈瘤7例,基線資料差異對本次研究結論無不良影響(P>0.05)。
納入標準:經眼底造影檢查確診為眼底病,無手術史及眼部外傷史,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出標準:存在眼底激光手術史,合并老年黃斑變性、視神經病變、青光眼,無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基礎性藥物治療,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血塞通膠囊,單次服用劑量為100mg。沃麗汀每日早、中、晚各用藥1次,單.次用藥劑量設定為0.2mg,共用藥2個月。
研究組患者行視網膜激光光凝術治療,術前醫師評估患者視網膜功能、視力、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結果、病史等臨床資料,確認患者身體基礎條件符合激光光凝術后告知其手術注意事項。術前30min實施眼球擴瞳,本次研究選用藥物為復方托毗卡胺,確保患者瞳孔直徑范圍達6-8mm,以此來為手術操作營造有利條件。利用激光裂隙等輔助實施眼表面麻醉,麻醉藥物為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如患者眼底病變區域接近黃斑中心凹或合并眼球震顫,需實施球后麻醉操作。全視網膜鏡輔助觀察眼底區域病變,調整激光光點位置,確保其對準眼底病灶區域,光斑反應設定為Ⅰ-Ⅲ級,單次點射12~500點,共需完善1~4次治療,單次治療時間間隔為7~14d。術后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結膜囊區域,以有效清除分泌物及角膜接觸鏡介質。術后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點眼,配合采用潑尼松及匹羅卡品(2%)抗感染及縮瞳。如患者行球后麻醉,需涂抹眼膏并遮蓋術眼。如患者術后合并光凝周邊區域視網膜裂孔或虹膜炎,需采用激素眼藥水滴眼3d,部分患者術后眼壓升高或出血,需實施止血與降低眼壓治療。
1.3 評價標準 (1)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中心凹容積、黃斑區視網膜厚度。(2)測定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視力情況,如術后視力提高超2行,屬視力提高,如術后視力下降超兩行,屬視力下降,其他情況為視力不變。(3)對比兩組臨床療效,顯效評估標準為激光瘢痕完全覆蓋眼底病變,有效評估標準為眼底病變得到有效控制,其他情況為無效,顯效及有效患者均可納入治療有效。(4)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類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計量資料為(x±s),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為(%),檢驗方法為x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中心凹容積、黃斑區視網膜厚度 治療前兩組中心凹容積、黃斑區視網膜厚度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2.2 對比兩組術后視力改善情況 研究組患者術后視力提高24例,占比34.8%,對照組患者術后視力提高13例,占比18.8%,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2.3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2.4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研究組患者1例眼壓升高,并發癥發生率1.4%,對照組患者3例眼壓升高,4例視網膜出血,4例結膜炎,并發癥發生率15.9%,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3 討論
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等原發性眼底病及身體多器官功能障礙所致視網膜功能退行性病變均屬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眼底病,此類疾病對患者視功能損傷嚴重,如治療不及時存在失明風險,為此需依據患者病理特征合理選擇針對性治療干預方案[2]。
臨床治療眼底病的常規方案為降低眼壓、抗炎、抑制視網膜新生血管再生等,此類治療方案可短期緩解臨床癥狀,且主要缺陷為無法根除眼底病病因,患者視網膜異常組織長期存在,導致病情反復發作。視網膜激光光凝術是臨床治療眼底病的全新方案,該治療方案利用激光光熱效應破壞患者視網膜外層區域結構,使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及光感受器細胞等損傷,以此來增加視網膜內層結構的氧及營養物質供給,并能夠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而促進出血及水腫的有效吸收。激光光凝術可帶動脈絡膜氧及營養物質向視網膜內層輸送,進而緩解視網膜結構水腫,增加視網膜內層區域血液供應量,修復損傷視網膜結構,改善其生理功能。同時,視網膜激光光凝可通過熱效應使視網膜異常組織產生熱凝作用,誘導其形成瘢痕,進而達到治療效果。激光波長方向性較強,可封閉視網膜滲漏血管,并能夠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產生阻斷作用,進而預防新生血管形成,也可促進視網膜小靜脈組織擴張,小動脈組織收縮,使血管內部回收,以控制病情進展[3]。
總結分析本次研究相關數據,研究組患者治療后中心凹容積、黃斑區視網膜厚度均優于對照組,視力提高率、臨床療效均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認為激光光凝治療眼底病安全有效。部分患者行激光光凝術治療期間合并胃腸道不適、結膜炎、頭痛、眼壓升高、出血及炎癥等并發癥,影響治療及預后效果,為此需實施對癥干預措施,以縮短并發癥康復時間。
為確保激光光凝術治療效果,醫師需熟練掌握不同類型眼底病治療技巧。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缺氧缺血性視網膜血管增生性病變治療期間需重點改善患者視網膜缺血狀態,降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含量,抑制新生血管。行激光光凝治療期間需適當提高激光光凝強度,可采用Ⅲ級光斑配合全視網膜鏡完成治療,并依據患者病變范圍選擇全視網膜激光光凝或局部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治療中需有效清除病變RPE細胞,為此建議采用100μm,Ⅰ級光斑,對滲漏點實施光凝。治療期間需適當降低激光能量,避免損傷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域。黃斑水腫也屬臨床常見眼底病,治療期間需準確把握適應癥。如患者為糖尿病黃斑水腫,黃斑區合并滲出、水腫及出血等癥狀,可采用黃斑格柵樣激光光凝治療干預。如患者為白內障手術或低眼壓所致黃斑水腫,不建議采用激光光凝治療干預[4]。
由此可知,眼底病患者行激光光凝術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同時,本次研究受多因素影響,就診患者數量不足,缺乏同類數據的比對分析,眼底病治療中應用激光光凝的療效及安全性需開展持續性分析。
參考文獻
[1]葉洪娜.抗VEGF類藥物聯合激光光凝術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2):154-154.
[2]王華,李春葉,謝榮.射頻熱凝術結合高能量激光治療盤源性腰痛的臨床療效[J].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9,5(6):338-340.
[3]梁亞,嵇芳芳,帥捷,等.半導體二極管激光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難治性青光眼的臨床療效分析[J].眼科新進展,2019,39(2):141-144.
[4]楊大勇,王春燕,崇曉霞.激光光凝術聯合VEGF抑制劑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臨床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8,18(6):1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