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艷
隨著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給閱讀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不應再以自己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并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思考和感悟,享受文中優美的文字和畫面,領略內容的新奇和有趣,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啟迪,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內化。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具體方法如下:
一、在閱讀中想象。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可用于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的課文有很多,教師要善于發掘并精心指導。例如《蘆花鞋》一文的結尾這樣寫到:“青銅拿著自己腳下的蘆花鞋,他笑了笑,光著腳掉頭朝那個人追了過去。”這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猜測最后的結果可能是怎樣的,為什么?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青銅把自己腳下的蘆花鞋賣給了最后的那位顧客,因為青銅家里很貧窮,不得不用賣蘆花鞋的錢來維持家里的生計。”有的說:“青銅把最后一雙蘆花鞋送給了那位顧客,因為他看到了那位顧客對蘆花鞋的喜愛,他更想推廣家鄉的產品,好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家鄉,喜愛他的家鄉。”還有的說:“那位顧客最后沒有要青銅腳下的蘆花鞋,因為他怕青銅光著腳回家把腳凍壞了。”雖然還有些學生想象的結局有些幼稚、牽強,但是這樣的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大膽而豐富的想象中相互引導,開闊思路,感受到了創造的樂趣。
二、在閱讀中評論。
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因此,在學生閱讀時,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進行評論,這樣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學了《“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時,學生知道當時由于天氣原因,“瑪麗號”與“諾曼底號”相撞,“諾曼底號”的船身被撞了一個大窟窿,輪船即將沉入大海,船上的人們危在旦夕。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而自己卻有意葬身于大海之中。而對于哈爾威船長該不該有意葬身于大海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評論,有的學生認為:“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與自己的輪船共存亡,這是英雄的壯舉。”還有的學生認為:“哈威船長是難得的人才,他的犧牲是祖國的損失,他應該活下去,繼續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學生能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精彩地發表心中的意見。因此,教學中引發學生評論,更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在閱讀中質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質疑,質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從課文的題目、文中的詞語、句子、故事的情節、發展、結局等入手,使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學生有了疑問,便能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獨立解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要鼓勵學生通過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討論來完成。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師板書課題后提出問題:“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后,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呢?”等等。接著我從學生的不同問題中選擇了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尋找答案。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急著想知道答案,便興致勃勃地讀起課文來。慢慢地,學生在以后的課堂中也學會了質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在閱讀中活動。
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閱讀中,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如:“分角色朗讀”、“競賽讀”、“開火車式朗讀”、“配樂朗讀”、“模仿讀”等等,這樣既能有效地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熱情。至于一堂課中選取什么樣的閱讀方式,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課文的特點及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態而定,不可牽強亂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可使閱讀過程不枯燥乏味,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從而使學生熱愛閱讀,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五、在閱讀中自悟。
“悟”是閱讀的內化過程,是創新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提倡學生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講給同學聽,并讓其他同學給予評價,使他們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達到自悟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老實”、“貪玩”“盡職”等詞語,體會貓性格的古怪。然后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品味含有“溫柔可親”、“淘氣”、“生機勃勃”這些詞語的句子,從中領悟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就從被動接受者逐步轉變為主動探索者,朗讀自悟,最后達到進一步理解課文的目的。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朗讀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