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培連
摘要:現階段,幼兒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比例,同時幼兒教育亦是實施和發展基礎教育活動的開端,更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首要途徑之一。本文首先對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改革制度實施的重要性加以闡述,繼而對幼兒園教育中的現狀進行分析,同時針對性地從提升幼師的綜合素養,優化幼師的教學方法,開展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等方面,提出了革新幼兒園“小學化”教育模式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改革路徑
目前,各地幼兒園和幼師在實踐教學中,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定有效的學前教育模式,開展具有靈活性的教學活動,摒棄“小學化”教育理念,融入學前教學模式的先進理念,并通過信息化教育平臺,整合全新的教育資源,完善幼兒教育中的“去小學化”改革制度。同時,教師應深入小學教育活動中的第一陣地,進行實地觀摩,了解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模式,從而可加速“去小學化”改革計劃制定的進程。除此之外,教育部應加大對幼兒教育市場的監管和排查力度,確保幼兒教育體系的發展得以正常的運轉。
一、提高幼師的專業技能,制定幼小銜接教學模式
從正面角度進行分析,幼小銜接教育是聯動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紐帶,尤其針對幼兒園的大班教育模式而言,幼師在教學中應制定合理的和有序的教學目標,以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教育準則,如,幼師可在園中開展幼小銜接教學活動,挖掘創新教育元素中的核心點,并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促使“去小學化”改革制度,在幼兒園教育體系中得以快速地實施,使幼小銜接教學活動能夠向著科學化和合理化的教育方向發展。從側面角度進行分析,幼兒園可在園中開展相關的幼師培訓活動,如,幼師之間可共同研討和制定幼小銜接教學計劃,包括創設多元教學模式、幼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內容的策劃,分析幼兒的心理活動變化等方面,促使幼師的教學計劃能夠為幼兒步入學齡階段做好鋪墊和過渡,使幼兒園教育中的“小學化”不良現象得以解決。與此同時,幼師還應學習小學低年級教師的教學方法,尤其是綜合實踐類的教學內容,促使幼兒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得以鍛煉和增強。
二、融合多元教學模式,突出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一方面,幼師在園中實施“小學化”教學策略時,嚴重地制約了幼兒的身心發展,如,幼師要求幼兒機械式地背誦古詩詞內容、課后布置書寫類的作業等,使幼兒的思維創造力和想象力無法被激發。因此,幼師應針對上述問題,將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調整和強化。因此,幼師在課堂上可融入具有趣味性和靈活性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多元教學活動中,可潛移默化地掌握教學內容中的核心知識,為塑造幼兒的創新和探究意識打下結實的基礎。例如:首先,針對幼兒教育中的古詩詞教學角度來講,幼師應摒除“小學化”的機械背誦式教學法,在教學中應導入多媒體教學情境,讓幼兒在觀看有聲動畫視頻的同時,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度。或是幼師可引導幼兒開展詩詞接龍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可穩固課程重點,更活躍了課堂氛圍。其次,由于幼兒教育的教學形式相對靈活,因此幼師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時,幼師可與幼兒共同步入戶外,深入大自然,讓幼兒觀察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以此可豐厚幼兒的想象力,從而使幼兒的繪畫作品更具靈動性和生動性。由此可看出,多樣性教學方法的實施,就某種意義而言,促進了幼兒多向思維的發展,更為幼兒教育中的“去小學化”改革制度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三、強化幼兒機構的監督管理
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近年來,教育部門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日益凸顯,尤其針對幼兒教育中的“小學化”教育問題,教育部就這一問題已多次明令禁止,但部分民辦幼兒機構依然為了迎合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私下開設小學課程。因此,教育部應加大建立幼兒教育中的“去小學化”制度,加強對幼兒機構的整改和監督力度,使幼兒教育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和具體。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由于我國的民辦幼兒機構數量高于公立幼兒機構,想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一體化教育理念是相對困難的,因此建議教育相關部門,應將幼兒園管理的相關政策第一時間下發至幼兒辦學機構,及時地向經營者傳遞最新的幼兒教育理念,讓經營者遵守相關的政策體系。除此之外,教育部門應開展幼兒教育方面的專題講座活動,從而可轉變教育經營者的素質觀念,讓幼兒教育市場得以有序地運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幼兒教育不單單是基于幼兒園和幼師角度出發的,更應結合家庭和社會角度進行綜合性的考量。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學策略時,應以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歷程為核心,培養幼兒的情感認知水平。另一方面,教育部門應進一步阻斷“小學化”教育的不良風氣,針對這一現象的顯現,應及時制止并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使“去小學”化的改革制度能夠快速地佇立于幼兒教育政策中。
參考文獻:
[1] 王艷梅,徐明祥. 新制度主義視域下農村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治理困境與制度重構[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 36(10):7.
[2] 王冰,武艷艷. 重新審視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成因與對策——基于"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J]. 教育導刊:下半月,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