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肩負著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認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并通過優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環境,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性,完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創新等途徑,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讓大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華章。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迫切需要
意識形態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是辨別能力有待提升,很容易受到西方所兜售的不良價值觀的誤導。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強化大學生的國家、民族認同感,增強“四個自信”,進而筑牢意識形態安全的防線,有效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為核心的部分,貫穿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歷代仁人志士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篇章。尤其近代以來,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空前民族危機,愛國主義凝聚起中華優秀兒女的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經歷過的苦難,深刻體會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艱辛,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向心力,自覺地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強調:“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的道路必將充滿艱難險阻,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大學生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較高的知識素養,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極其重要的力量。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砥礪其精神品格,增強其精神力量,更加自覺地投身于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突出作用。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環境有待改善
第一,全球化的沖擊不容忽視。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經濟和技術優勢,積極進行意識形態輸出,西方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在一些大學生中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侵蝕著大學生的民族國家認同感。第二,互聯網的巨大影響。互聯網具有即時性、互動性、虛擬性等特點,其信息的準入門檻極低,良莠不齊的大量信息降低了人們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一些低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健康。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性有待提升
第一,家庭教育不到位。家庭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但是在以成績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家長往往更關注學生的分數,愛國主義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現象突出。第二,社會教育不完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氛圍的影響,但是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度、協同度不足,愛國主義教育良好社會氛圍的營造仍需要下大氣力。第三,學校教育有待提升。學校是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最為重要的場所,而思想政治課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缺乏整體性的謀劃,各學科之間的協同性不足也制約著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開展。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有待完善
第一,愛國主義教育的層次性有待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貫穿于教育的各個階段,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布局上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階段性。但是目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存在著重復性、單一性現象。第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亟需加強。近代史綱要等課程通過呈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艱辛探索過程,可以很好地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由于歷史時空的不同,大學生難以身臨其境,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隔膜,歷史知識與時代發展的有效銜接亟需加強。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改進
課堂教學是目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形式,強調理論和知識的灌輸,并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判學習的成效。這就導致了一些大學生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只是把思政課作為完成學分的考試課或考查課來看待。而且受課堂教學方式的制約,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有限,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低頭族”是課堂教學中的常見現象。同時,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建設也亟須完善,需要進一步豐富、擴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載體。
三、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策
(一)優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環境
第一,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必須積極應對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強化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徹底根除崇洋媚外等不良現象。必須在大學生中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提升甄別良莠文化的能力,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沒落、低俗的文化。
第二,積極凈化互聯網空間。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必須加強法治建設,讓網絡治理有法可依,有效打擊網絡不法行為。必須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工作,通過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各種途徑,建立網絡安全治理的長效機制,徹底根除網絡安全問題,確保網絡安全運行。必須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空間,讓網絡空間充滿黨的聲音,以有效引導網絡輿論走向。
(二)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性
第一,重視家庭愛國主義教育。家國一體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傳統,家庭是中國文化的最基本單位。家庭在個人成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教育將為個人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家庭作為個人成長的第一站,必須肩負起愛國主義教育的應有責任。家長在關心子女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兼顧其道德修養的提升,尤其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
第二,強化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是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要提升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讓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須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協同性、層次性。高校教師隊伍必須肩負起這一責任,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浸透力。必須加大課外教學力度,積極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活動,以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必須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突出愛國主義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第三,提升社會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突出黨和政府的主導地位,協調宣傳、教育、文化等部門黨政機構的關系,明確職責分工,并充分調動各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媒體平臺的積極性,全部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工程中來,形成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合力,從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三)完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第一,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突出層次性。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階段劃分,突出層次性,避免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重復性、單一性,提升了其趣味性、主動性。從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入手,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甄別力,用實際行動去服務社會,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強化大學生的國情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讓大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發展狀況與國際地位,更加明晰時代需要,將自己所學與時代需要統一起來。充分考量不同學科的差異性,針對文理科的大學生設置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側重點,將愛國主義教育與不同學科更好地融合,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彰顯時代特色,突出時代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力點,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通過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引領作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加強大學生對國內外最新動態的學習,關注國際局勢和走向,與時代同頻共振,喚醒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強化大學生的時代擔當。
(四)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創新
第一,有效利用傳統教育方法。必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合理布局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識點,精選愛國主義教育的案例,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縱深感,開展啟發式的課堂討論,充分提升大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進而激發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探究民族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人生的價值。
第二,加強大學生的實踐鍛煉。實踐鍛煉法是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深受大學生歡迎。組織大學生到紅色基地游學,不僅可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現場感,也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進而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感。通過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活動,如與榜樣人物面對面,傾聽先烈后代講述紅色故事,慰問革命烈屬等,可以讓大學生在示范引領中接受精神的熏陶,最終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文明時代,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充分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立足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實,從凝聚社會共識的高度來認識網絡工作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科學認識網絡,把握不同網民群體的特點,進而創新網上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網上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凝聚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作者簡介:王春亮(1983-),男,河南南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責任編輯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