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義,景曉娜
(1.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元明粉分公司,山西 運城 044000;2.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山西 運城 044000)
鹵蟲又稱鹽水豐年蟲、豐年蝦、鹵蟲仔、鹵蝦等,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小型甲殼類。全世界已有300 多個鹽湖或鹽田發現鹵蟲,它是一種典型的濾食生物,只要是數微米至50 μm 的顆粒狀物質均可被鹵蟲攝食,且對大小5~16 μm 的顆粒有較高的攝入率。天然生長的鹵蟲攝取的食物有細菌、微藻及有機碎屑等。
鹵蟲自身的營養成分含量非常高,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β-胡蘿卜素,以及各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魚、蝦、蟹等水產動物的優質活口生物餌料。但天然生長的鹵蟲會受到溫度、濃度、水質以及所需營養物質等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產量不穩定而且單產較低。該試驗著重從人工投喂的角度,選取不同的餌料定量地對鹵蟲進行投喂,以期穩定并提高鹵蟲的單產。
餌料的選擇條件:水溶性、蛋白與脂肪含量高、懸浮性好、價格低廉。該試驗選取的餌料營養成分如下:
1#料:粗蛋白≥50%,粗脂肪≥4%,總磷≥1%,賴氨酸≥2.3%。
2#料:粗蛋白≥15%,粗脂肪≥5%,總磷≥2%,氨基酸≥10%,益生菌10%/20 億個,肽維素≥10%。
3#料:粒度300 目,粗蛋白≥43%。
試驗用養殖池共6 口,每種飼料各2 口,養殖池的安排及面積見表1。

表1 各試驗池的面積及安排情況
在開始人工投喂之前,將6 個養殖池中養殖水的濃度、深度、肥度等指標調節到鹵蟲生長適宜的范圍。
既定投喂量按每平方米每次不超過0.75×10-3kg投喂。同時要結合前1 d 水質和鹵蟲的密度、大小等確定每池每天具體投喂量。
采用噴淋的方式,按照養殖池面積的大小,在池中均勻分布不等數量的噴淋頭。將餌料溶解于水,通過水泵輸送至噴淋頭均勻噴出。
大氣環境溫度與水溫要適宜于鹵蟲生長與繁殖。人工養殖投喂的時間選擇在6—7 月進行。最佳投喂時機為鹵蟲浮頭的時候。每天的人工投喂餌料選擇在7:00—8:00。
每天堅持對6 個池子養殖水的各項指標進行監測,及時調控,保持適宜狀態。
每天堅持對6 個池子鹵蟲的密度、大小進行監測,及時調整次日的餌料投喂量。
根據鹵蟲密度、大小及時進行捕撈,捕撈網眼均以40 目為標準。記錄每次每池的鹵蟲捕撈產量。
表2 為經過投喂養殖后的鹵蟲產量情況。
經過投喂后,鹵蟲的單產大幅度增加(圖1)。

表2 產量數據分析對比
該試驗中,各人工養殖投喂池的鹵蟲單產均高于天然生長的鹵蟲池,可見通過人工投料養殖可以改善鹵蟲的生長環境、提高養殖池的鹵蟲單產。同時,試驗過程中還發現人工養殖投喂池鹵蟲的生長周期明顯短于同期天然生長的鹵蟲。
鹵蟲的最適生長環境:溫度25~28 ℃,濃度12~15° Be',溶氧量≥3 mg/L,pH 值7~8,透明度20 cm左右。
餌料投喂的條件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包括溫度、濃度、鹵蟲大小和密度以及淡水的及時補充等,增產率也有明顯區別。投喂效果在6 月最明顯,最高增產率達100.9 %,最低的增產率是27.2%,這與鹵蟲對不同餌料的吸收率有關,在環境條件相當時,1#料投喂效果較好,3#料、2#料次之。在鹵蟲生長的最適環境條件下投喂適宜餌料,能夠有效促進其生長繁殖,實現當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當環境條件不利時,增產效果也會隨之減弱。如:天氣、水溫、鹵蟲密度與大小、投喂時間、投喂方式、調水措施、捕撈組織等。因此,鹵蟲的人工養殖在方案設計和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要全面、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能確保投喂效果。
在水體透明度較高、水質偏瘦時,水體中缺乏鹵蟲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需要適當加大餌料的使用量;反之,在水體透明度較差時,應當及時減投餌料甚至停投餌料,以防水質富營養化。
及時補充淡水是保證鹵蟲及有益藻類生長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證投喂效果的前提。補充淡水或雨水的同時,適量減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可以節約養殖成本。
餌料的選擇也是影響投喂效果的主要因素。性能不同、營養成分不同的餌料,投喂條件也不盡相同。增加餌料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提高鹵蟲幼仔存活率,改善鹵蟲品質。蛋白質可提高鹵蟲的生長速度。同時,餌料的顆粒度也會直接影響投喂的效果。
鹵蟲自身的生理功能也是影響投喂效果的因素,包括攝食食物、消化分解、吸收營養成分、合成自身所需物質的過程。不同體長、體質量和不同季節,鹵蟲消化吸收的速度與營養需要也有明顯差別。
該試驗在露天養殖池開展,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改善鹵蟲的生長環境,降低氣溫、風力、降雨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將會使鹵蟲產量進一步穩定。
研究經濟、環保的肥水措施,提高養殖水體自身繁殖有益藻類的能力,將是鹵蟲養殖的又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