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龍龍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
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大閘蟹,是江蘇省淡水漁業中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主導支柱產業。隨著河蟹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近年來,河蟹肝胰腺壞死綜合征(又稱“河蟹肝胰腺白化病”,俗稱河蟹“水癟子”病)已成為行業內最為關注的熱點及難點病害問題之一,該病在一齡蟹種培育期及成蟹養殖階段均有出現,集中暴發于成蟹養殖中期,對產業危害較大。
自20 世紀90 年代江蘇“大養蟹”開始,該病就已零星出現,但未曾在公開場合報道過。2002 年左右,有記載的報道開始出現。2015 年,該病害曾席卷了江蘇大部分河蟹主產區,其中尤以蘇北地區最為嚴重,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2020 年6 月以來,該病再一次在蘇北河蟹主產區蔓延,與2015 年發病情況相似。該病發病隱匿,治療效果不佳,最終導致商品蟹食用價值下降或大量死亡。國內眾多從事河蟹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從病原微生物感染、池塘有毒有害藥物殘留、營養缺乏、溶氧不足及水質惡化等方面對該病進行了系列研究,但確切病因始終未明確。
肝胰腺是河蟹最重要的消化與能量儲存器官,由大量細微的肝小管組成,正常顏色為鮮艷的橙黃色,也是河蟹最重要的品食部位。該病因肝胰腺顏色顯著變化及萎縮壞死而命名。發病初期,病蟹主要表現為攝食不佳,投喂的飼料剩余;發病中期,病蟹殼色暗淡,行動遲緩,肝胰腺顏色部分呈現乳白色、紅褐色或粉紅色,內部或存在少量積液;發病后期,病蟹體重明顯減輕,不能自行翻身,幾乎失去運動能力,肝胰腺顏色灰白,呈糜爛壞死狀且極度萎縮,肌肉部分溶解,殼內充滿積液,蒸煮后有刺鼻臭味,失去食用價值。
縱觀2011—2020 年10 年期間,僅有2015 與2020 年該病呈顯著暴發趨勢,其他年份發病率均處于極低水平。然而,與該病相對應的上述兩年的天氣則極為相似,均為降雨量較往年顯著增多,連續陰雨天較長,日照時間縮短。
據江蘇省氣候中心的數據分析,2015 年4 月,江蘇河蟹主產區平均氣溫較往年正常平均氣溫基本相當,略微偏高,其中蘇州地區偏高最多,約1~2 ℃。降水量方面,江蘇河蟹主產區降水量較往年正常平均降水量顯著偏多,平均偏多20%~50%,其中部分地區(如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泰州、淮安等個別地區)偏多50%~100%。光照時數方面,江蘇河蟹主產區平均光照時數較往年正常平均數值偏多約20%,個別地區(南京、常州、蘇州個別地區)偏多20%~50%。2015 年5 月,江蘇河蟹大部分主產區平均氣溫較往年正常平均氣溫基本相當,略微偏高,其中蘇州地區偏高最多,約0.5~1.0 ℃,而泰州、揚州、淮安、鹽城大部分區域平均氣溫較往年略低。降水量方面,江蘇河蟹主產區降水量較往年正常平均降水量顯著偏多,平均偏多20%~50%,其中部分地區(如泰州、揚州、鹽城、鎮江、常州等個別地區)偏多50%~100%,極個別地區偏多100%~200%。光照時數方面,江蘇河蟹主產區平均光照時數較往年正常平均數值偏少約20%。
據江蘇氣象臺和中國天氣網的數據分析,2020年6—7 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超長梅雨季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第二極值,累計降雨量是平均年份的2.47 倍。梅雨期間,江蘇河蟹主產區經歷了長時間的連綿陰雨天氣,光照時數顯著偏少,總光照時數比常年少230~300 h,僅為常年的30%~50%。
中央氣象臺、國家氣候中心與中國天氣網的統計顯示,2020 年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在6 月1日、6 月9 日和6 月10 日先后入梅,分別比常年偏早7、5 和11 d。江蘇地區在7 月21 日出梅,梅雨期長達43 d,較常年偏長10 余d。同時,南方多地區降雨極端性十分突出,有108 站日降水量達極端事件監測標準。
2015 年與2020 年相似的長時間陰雨寡照天氣,同樣暴發了河蟹肝胰腺壞死綜合征,而在其他正常年份,該病發病率處于極低水平。綜上分析,該病的暴發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異常連續陰雨寡照天氣有關。
晴天白天,蟹池中栽種的水草與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維持自身生長,同時產生大量氧氣,水體溶氧充足。陰雨天氣,光照較弱且氣壓較低,水草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氧能力顯著降低,在不加開增氧機前提下,水體溶氧大幅下降。在夜間,大量水草、浮游生物、底棲螺螄及河蟹等呼吸作用導致溶氧進一步下降。若連綿陰雨天氣長時間持續,蟹池的水體溶氧水平將持續處于低位。
河蟹作為底棲水生甲殼動物,顯著不同于持續游動的魚類(魚類通過不停游動使水流不斷通過鰓絲而獲得氧氣),水體底層相對表層水體更易缺氧,因此,長時間的低氧水平可能導致河蟹長期處于低氧脅迫狀態,導致活力下降,攝食下降或停止攝食,投喂飼料出現剩余。如持續時間長,攝食不佳將導致機體營養不良、代謝失衡,若恰逢生長蛻殼期,則可能出現惡病質狀態,繼而出現水腫。
定期進行底質改良是河蟹養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環節。剩余的餌料及動物的糞便堆積在蟹池底部,正常情況下,通過施用復合微生物及化學底質改良劑可有效分解殘余有機質,最終轉化為無毒無害物質。長時間陰雨寡照天氣,部分好氧性細菌自身繁殖受到抑制,分解有機物能力大幅下降。
氨與亞硝酸鹽是蟹池中存在的主要有毒有害物質。以硝化細菌為例,這兩種有毒物質可由硝化細菌所消耗,并生成無毒性的硝酸鹽,硝酸鹽又是藻類的最佳氮肥,能被藻類所吸收及同化。在缺氧條件下,氨與亞硝酸鹽的分解將受到抑制。與此同時,在缺氧條件下,反硝化細菌活力升高,反硝化細菌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并進一步把亞硝酸鹽還原為氨及游離氮,水體中的氨含量將持續上升。同理,作為好氧性微生物,在缺氧條件下,芽孢桿菌分解有機物及對其他有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效果降低。
光合細菌是水產養殖水質調控的重要有益微生物之一,其以光作為能源,在好氧黑暗或厭氧光照條件下利用各種有機物及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在光照不足及缺氧條件下,光合細菌分解有機物的作用受到抑制,水體中硫化氫及氨含量將上升。以硫化氫為例,低劑量的硫化氫即可對河蟹產生極強的毒害作用。
池塘底質惡化容易滋生大量病原菌,如弧菌等,其中副溶血弧菌可引發河蟹腸炎等疾病。腸炎是危害河蟹養殖的最常見病害之一。河蟹長時間攝食不佳或停止攝食,蟹體自身免疫力將顯著下降,抵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大幅降低。在河蟹肝胰腺損傷已發生后,病原菌的滋生及繼發感染,將進一步加重蟹體的損傷,導致病情持續惡化。
綜上所述,河蟹肝胰腺壞死綜合征,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異常連續陰雨寡照天氣引發,河蟹長期在低氧環境及惡化的底質中導致的蟹體損傷綜合征。如果管理不當,例如清塘不徹底、水草太多、水位過深、增氧不足,再如餌料誘食性不佳等因素將進一步加重病情。
相對于正常天氣,如若遭遇長時間陰雨寡照天氣,需及時調整養殖管理思路,以最大限度應對惡劣天氣對河蟹養殖的影響。
不論正常天氣或惡劣天氣,每年成蟹收獲結束至次年放養蟹種之前,應充分進行徹底清塘(包括長時間暴曬、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施用發酵有機肥、旋耕等)工作,以充分進行底質改良,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積累及后續病原菌的滋生等問題。
經初步調查,隨著蟹種放養密度增高,該病發病率呈增高趨勢。這是因為蟹種放養密度越高,在蟹池長期低溶氧狀態下,單個養殖動物獲得的氧水平將更低,導致低氧脅迫效應加大。如遭遇長時間陰雨寡照天氣,需降低蟹種及配套動物(螺螄、吃食性魚類等)放養密度,以減少好氧動物的溶氧損耗。
連續陰雨天氣,光照較弱且氣溫偏低,若水位過深,蟹池底部溶氧及溫度將顯著降低。相比正常天氣而言,蟹池水位須適當降低,以增加光透率,進而增加水體溶氧水平與底層溫度,以促進河蟹攝食及底層有機質的分解。
水草在河蟹養殖過程中至關重要,除了作為生長蛻殼的隱藏躲避之所,還能凈化水質、增加溶氧及提供植物性餌料等。如遇連續陰雨天氣,水草光合作用減弱,呼吸作用加劇,若水草密度較高,則不利于水體溶氧水平的升高。針對以上情況,應加強水草密度及其形態營造管理,大幅降低水草密度的同時,增加水草通道,以“井”字形為宜,以促進水體流動,增加水體溶氧水平及底層透光率。
溶氧水平是集約化水產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水體理化因子之一。正常的溶氧水平可有效促進養殖水生動物攝食,促進有毒有害物質分解,對于維持池塘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極為關鍵。在河蟹養殖過程中,若遇連續陰雨天氣,蟹池中水草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氧能力顯著減弱,加大加強機械增氧力度對于維持水體溶氧水平至關重要。生產實踐初步表明,適當增加水車式增氧機對于提升蟹池溶氧水平效果顯著。
配合顆粒飼料中通過加拌某些綠色免疫增強劑可有效保護蟹體免受損傷、減少因環境脅迫導致的死亡。在連續陰雨天氣,添加黃芪多糖、大黃、甜菜堿、大蒜素等中草藥保肝與殺菌制劑,添加乳酸菌、芽孢桿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可有效提高蟹體免疫力,降低肝胰腺損傷及病原菌繼發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