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瑜,涂曉文,吳少俊,李 紅
(1.南昌大學醫院科教科,南昌 330006; 2.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南昌 330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內科常見危重急癥,病死率高,患者康復后后遺癥多。現代醫學只能在開通患者梗塞血管后,進行減輕心臟負荷、降低心肌氧耗、調脂、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療,對慢血流、無血流無明顯有效的方法,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往往不適癥狀較多,心功能下降明顯。傳統醫學認為AMI屬真心痛范疇,其中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型占70%左右[1]?;钛鏊幠芤种票?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及脂質過氧化,并能改善紅細胞的變形性,抑制紅細胞聚集,并有抗凝、抗血栓作用[2-4]。本研究觀察益氣活血方對AMI的臨床效果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影響。
將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多臟器衰竭。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情況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2組患者在急診科確診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 mg,氯吡格雷300 mg及阿托伐他汀20 mg,觀察組并給予芪參益氣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公司,批號:cy2019)。術后觀察組給予益氣活血方(藥方由2名中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共同制定,君藥和臣藥包括黃芪20 g、丹參15 g和三七10 g,佐藥和使藥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調整)加雙聯抗血小板、阿托伐他丁β-受體拮抗劑、控制血壓、血糖等藥物,對照組除去不給益氣活血方外,其余均同觀察組。益氣活血療程3個月,術后每個月隨訪1次。
1)觀察2組術中慢血流、無血流情況、手術時間、發病至血管開通時間;2)觀察2組術前及術后3 d、1周、1個月和3個月內皮功能指標[(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炎癥反應指標[(白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3)觀察2組術后1周、1個月和3個月心功能,及術后1和3個月無癥狀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心功能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室舒張末內經(LVDD)。生活質量用Barthel指數評定,分值在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3]。
觀察組患者術中慢血流、無血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發病至血管開通時間和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中慢血流、無血流發生率、發病至血管開通時間、手術時間比較
2組患者術前NO、iNOS、ET-1、IL-6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1周、1個月和3個月,觀察組NO和iNOS水平高于對照組,而ET-1、IL-6和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前術后內皮功能及炎癥指標比較
2組患者術后1周LVEF和LV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和3個月LVDD低于、LVEF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觀察組患者術后1和3個月無癥狀生存率及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4。

表4 2組術后心功能、無癥狀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比較
AMI是目前我國多發的嚴重疾病,病死率高,也是我國死亡率、致殘率高的疾病?,F代醫學通過開通患者梗塞血管、減輕心臟負荷、調脂、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療可減少病死率,但對PCI術中慢血流、無血流無明顯有效的方法,且患者急診PCI術后往往仍有胸悶、胸痛等較多不適癥狀,心功能下降明顯。血糖、高齡等因素可能與無復流相關,炎癥、微栓塞、內皮損傷、氧化應激、血小板功能失調、白細胞聚集、微栓塞等因素可能參與無復流的發病機制。
中醫理論中AMI屬于“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疇,根據中醫辨證,AMI主要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痰瘀互結、氣陰兩虛、寒凝血脈、正虛陽脫等證型[1],其中氣虛血瘀、氣滯血瘀較為常見。對于PCI術后炎癥反應的中醫辨證理論認為炎癥反應的產生與“毒邪”有關,炎癥因子屬于“內毒”范疇,認為現代醫學的炎癥組織損傷、過敏介質、炎癥瀑布反應等與中醫“瘀”“毒”的特點較為相似,“瘀毒從化”是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引起AMI的主要原因[5-7],同時也是PCI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的中醫理論基礎之一,從根本來說,“血瘀”“熱毒”“痰濁”是PCI術后炎癥反應的中醫病機之關鍵。
本研究在觀察組患者急診PCI術前給予芪參益氣滴丸,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慢血流、無血流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芪參益氣滴丸可以降低術中慢血流、無血流發生率。芪參益氣滴丸由黃芪、丹參、三七、降香4種中藥組成,具有益氣通脈、活血化瘀之功效[8]。黃芪為君藥,益氣固本,是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的要藥;丹參為臣藥,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可活血通脈,正中氣虛血瘀型中風血脈瘀阻之病機;三七為臣藥,既能活血行瘀,又不傷血,與黃芪、丹參相配伍,可氣血同治,補氣兼以化瘀,化瘀又不傷正;降香為佐使藥,辛溫通散,攜君、臣藥直達清竅,又能通脈開竅,助君臣藥通脈活血[9]。芪參益氣滴丸被推薦用于AMI的治療,多項研究[10-11]結果顯示,芪參益氣滴丸可有效降低機體血液黏度、防止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同時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于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具有良好療效。
現代醫學研究[12]證實,丹參、川芎等活血類藥物有改善心肌缺血及微循環的作用,同時有助于減輕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d和1周,觀察組NO、iNO水平高于對照組,而ET-1、IL-6和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同樣情況在術后1個月和3個月同樣存在,既往未見報道;觀察組術后1個月和3個月LVDD低于、LVEF高于對照組,無癥狀生存率及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提示益氣活血方能保護和調節內皮功能,降低炎癥反應,提高心功能,改善AMI患者臨床預后。
綜上所述,行PCI治療的AMI患者在術前給予芪參益氣滴丸可降低術中慢血流、無血流的發生率,術后給予益氣活血方治療可改善患者內皮功能,同時減輕體內炎癥反應,改善患者心臟血管的微循環,提高心功能,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