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楨,余 瓊,周雙艷,余凌英,楊春平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部,南昌 330006)
術后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目前手術后較為常見的術后反應,術后24 h內的發生率為20%~30%[1]。多次反復的PONV會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及心理產生不利的影響,會明顯延長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和增加醫療費用、加重醫護人員的醫療負擔,有時會造成醫療糾紛,影響醫患關系[2]。在中耳乳突顯微外科手術中,術中會刺激前庭,導致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及眩暈的概率比其他手術高。目前臨床上常使用如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瓊等治療PONV,不但增加了患者的費用,而且有時伴隨不良反應。中醫理論認為內關穴是治療惡心嘔吐的特定穴位,刺激內關穴可以有效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減輕惡心嘔吐癥狀。為了減少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減少用藥量,筆者對中耳乳突顯微外科手術后發生惡心嘔吐的患者采用按壓內關穴治療,觀察按壓內關穴對術后惡心嘔吐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診斷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患者,擇期全身麻醉下行中耳乳突顯微手術,所有手術均由同一主任醫師主刀,術后發生惡心嘔吐的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齡28~54歲。所有手術患者既往身體健康,無嚴重心、肺、腎及消化系統等疾病史,也無手術病史,無眩暈病史,術前顳骨CT顯示前庭和半規管無破壞。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5.7±6.2)歲;觀察組男13例,女18例,年齡(37.1±5.9)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前術中均不使用止吐藥物,術后患者全身麻醉清醒拔管后返回病房,去枕平臥,常規給以心電監測,鼻導管給氧。患者術后出現惡心嘔吐后,觀察組行內關穴按壓治療,對照組單純行手部撫摸心理照護,不做內關穴按壓。
內關穴按壓方法:取穴,腕橫紋中點上方2寸、橈側屈腕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患者取仰臥位,雙臂自然放平內側向上。操作者用左手握住患者除拇指外的四指,右手拇指指腹回旋式點壓按揉雙側內關穴,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感覺局部酸、脹、麻為宜,持續15 min,雙側交替進行。
參照《術后惡心嘔吐防治專家意見(2012年)》[3],采用VAS評分來評價PONV的嚴重程度,0分為無惡心嘔吐,10分為嚴重的惡心嘔吐。
記錄按壓內關穴剛結束時(T0),結束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不同時段發生惡心嘔吐的評分。

在T0時,觀察組與對照組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1、T2和T3時,觀察組VAS評分較T0時明顯降低,且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同時段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隨著按壓治療時間的延長,T3期的療效也顯著優于其他時間段(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各個時間段惡心嘔吐評分比較 分
中耳乳突顯微外科手術中,術中會刺激或損傷前庭,導致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及眩暈的概率比較高。如何預防和治療中耳顯微手術后發生的惡心嘔吐,也是手術醫生在圍術期的關注點,在手術中精細操作,仔細辨認解剖結構,盡量減少對前庭的刺激。即使這樣,術后仍不可避免刺激前庭,導致惡心嘔吐和眩暈的發生。PONV不但影響患者的術后舒適度和就醫滿意度,還影響患者進食和口服藥物,劇烈嘔吐者甚至導致切口出血、裂開,部分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等,是影響手術患者如期出院的主要因素之一[4]。在發生PONV后,臨床上經常給以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瓊等進行治療,這給患者增加了一定的經濟負擔,同時部分患者還會產生藥物的不良反應。
穴位按壓是中醫常用的療法,屬經絡學治療手段,經絡主要由穴位構成,屬于機體獨立的系統,可通上下、表里,向內與五臟六腑連接,由外則與皮膚肌理相連,以手法進行穴位按壓,往往可獲得雙向調節作用[5]。中醫認為PONV屬于外邪入侵致臟腑氣機紊亂,致使三焦氣化升降失常,從而使胃氣逆于上則噯氣嘔吐[6]。內關穴是止嘔要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是陰維脈與心包經的交會穴,給以適度的良性刺激能起到安神、寧心、理氣、和中、降逆的作用。內關穴對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血液系統均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并能激活機體的免疫監視系統,提高機體免疫機能,還可以直接作用于延髓的化學嘔吐中樞,抑制惡心嘔吐的發生[7]。本研究對中耳乳突顯微術后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時立即內關穴按壓15 min,結果顯示內關穴按壓的效果在結束按壓后5 min開始即有明顯效果,并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總之,按壓內關穴治療PONV療效確切,且因內關穴易于暴露,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簡單,不受年齡、時間限制,安全性好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