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蘭菊,姬紅麗,李娟娟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鄭州 450000)
盆底是一個支持系統,是一個整體,主要在肌肉、韌帶及筋膜的作用下起封閉骨盆的作用。妊娠后由于盆底的壓力增大,導致盆底功能障礙,影響最顯著的是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影響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頸及膀胱的位置,導致患者產后尿失禁,膀胱壁膨出及漏斗的形成[1-3]。不同的分娩方式對盆底結構的影響值得研究,超聲具有穿透組織的功能,可以顯示盆腔底部各器官的組織結構[4]。本研究經會陰彩超評價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早期盆腔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鄭州市婦幼保健分娩的產婦64例作為研究對象,獲得患者和其家屬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后,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為陰道分娩,年齡23~36歲,平均(30.25±3.67)歲;BMI 19~25 kg·m-2,平均(21.89±2.48)kg·m-2。觀察組行剖宮產手術分娩,年齡22~37歲,平均(31.02±3.65)歲;BMI 20~25 kg·m-2,平均(21.92±2.52)kg·m-2。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產后可以配合行超聲檢查的產婦;均為首次單胎妊娠者;未行人工流產手術者;產婦均無盆腔疾病及行手術操作的既往史;均為正常妊娠并且孕周、胎頭等均正常。排除標準:手術中行其他的手術操作,如子宮肌瘤剔除術;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者;配合度及依從性差的患者;精神疾病及抑郁癥產婦。
產后均行彩超盆底檢查。頻率3~10 MHz,排空大小便,取膀胱截石位,在超聲探頭上涂抹耦合劑,套上一次性無菌的套頭,然后把探頭以矢狀位放置于會陰處,使盆底矢狀面結構清晰地顯示在顯示屏上,包括尿道、膀胱、陰道、宮頸等。然后將超聲探頭推進,推進時控制速度,在推進過程中進行二維成像及三維成像。測量膀胱肌厚度:需要確保超聲光束穿透膀胱壁直到膀胱壁內緣,測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測量尿道膀胱后角:測量靜息狀態膀胱后壁與尿道的夾角;測量膀胱頸的移動度:主要是測量恥骨下緣與膀胱頸的距離,需要測量靜息狀態時和最大Valsalva動作兩種狀態時的距離差值表示膀胱頸移動度;測量尿道旋轉角;將恥骨內緣及恥骨下緣包繞的盆隔裂孔區域確定為肛提肌裂孔面積,長度作為其周長。
觀察2組產婦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SUI)的發生率,膀胱逼尿肌的厚度、膀胱頸移動度、尿道膀胱后角,記錄2組肛提肌裂空周長及面積,Valsalva狀態下膀胱膨出發生率及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根據盆腔臟器脫垂分期標準進行診斷,膀胱后壁的下緣最低點超出恥骨聯合的下緣1 cm以上診斷為膀胱膨出。尿失禁:經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及尿失禁問卷表進行確診。
對照組SUI發生18例,發生率為56.25%;觀察組發生10例,發生率為31.25%,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3,P<0.05)。
觀察組產婦膀胱逼尿肌的厚度、膀胱頸移動度、尿道膀胱后角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2組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移動度超聲圖像見封四圖1—2。

圖1 順產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移動度(箭頭所示)(患者,28歲,BMI:23.6 kg·m-2) 圖2 剖腹產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移動度(箭頭所示)(患者,32歲,BMI:25.4 kg·m-2)

表1 2組產婦膀胱逼尿肌的厚度、膀胱頸移動度、尿道膀胱后角比較
觀察組肛提肌裂空周長及面積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肛提肌裂空周長及面積的比較
對照組Valsalva狀態下膀胱膨出發生率為81.25%(26/32),高于觀察組的56.25%(18/32);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為46.88%(15/32),高于對照組的21.88%(7/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盆底作為腹腔最低處,由多塊肌肉、筋膜及韌帶構成,對于腹腔內部的器官具有承重及保護作用,常常以陰道為分界線分為前骨盆、中骨盆及后骨盆三部分[5]。平素由于肌肉、韌帶筋膜的作用,骨盆底部處于完整的狀態。但是妊娠后由于子宮壓力的增大,加大盆底的壓力,對盆底的結構會造成影響,受到影響最大的是膀胱,主要影響膀胱壁的厚度及位置。超聲是一個重要的評價盆腔底部功能的手段,由于會陰是盆腔分界的臨界點[6-7],故本研究經會陰超聲評價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盆腔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Valsalva狀態下膀胱膨出發生率及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高于觀察組(P<0.05),對照組SUI發生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尿失禁在兩種不同生產方式的發生率與Valsalva狀態下膀胱膨出發生率及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保持一致。提示經會陰超聲可以清楚地判斷出剖宮產后膀胱膨出及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低于經陰道分娩,在患者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剖宮產可以更好避免產后尿失禁的發生,說明經會陰超聲結果的準確性較高。其可能原因是會陰部作為盆腔分界的臨界點,是觀察盆腔最好的位置,其可以清晰顯示盆腔底部各器官的結構及位置。
產婦膀胱逼尿肌越厚、膀胱頸移動度增大,尿道膀胱后角增大,肛提肌裂空周長及面積越大,說明患者骨盆功能越差[8]。本研究中,觀察組產婦膀胱逼尿肌的厚度、膀胱頸移動度、尿道膀胱后角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肛提肌裂空周長及面積均小于對照組(P<0.05);提示經會陰超聲可以可以有效觀察及判定盆底各器官解剖結構的位置關系,可以為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解剖結構的影響提供準確的依據。其可能原因是經會陰超聲對膀胱壁、膀胱位置及尿道膀胱的后角檢測均較為敏感,可以清晰地顯示各器官之間的關系及解剖位置,幫助醫師更加清楚地識別產后各器官的解剖關系。經會陰超聲可以更加高水平地處理圖像,可清晰顯示盆腔底部的解剖結構。會陰處是盆腔前中后的分界點,位置有利于觀察盆腔底部,并且其屬于無創且可重復操作,有利于多次進行觀察及測量數據,可提高其準確性。
綜上所述,經會陰超聲可清晰地顯示不同分娩方式產后的盆底結構,可用于評價產婦產后早期對盆腔結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