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
時光荏苒,轉眼新冠疫情從2020年跟著人類來到2021年。對于全球疫情防控形勢,鐘南山、張文宏等專家做了分析,認為全球范圍的疫情在未來的1~2年內都將繼續。我們看到,一方面,全球面臨的疫情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國內疫情雖然總體穩定可控,一些零星病例和小范圍疫情爆發還是時有發生;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放松警惕,摘下了口罩,不再洗手,隨意去人多的地方……
2021的新年假期越來越近,去年的特殊春節我們還記憶猶新,那今年我們能不能愉快出游、聚會,在歡度節日的同時積極防護新冠病毒呢?本刊特地采訪了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相關專家,圍繞如何做好個人防護、安全出游、能否放心吃冷凍食品等熱點問題,給大家送上一份全方位的防護寶典。
個人健康防護是整個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之一,也事關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在最近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媒體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楨表示,希望大家不斷提高個人防護意識和防護技能,通過共同努力,持續地鞏固疫情防控取得的戰略性成果。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規范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保持“一米線”、用公筷、打噴嚏和咳嗽時用紙巾或肘臂遮擋等良好衛生習慣,發揮“社會疫苗”的作用。
●鼓勵市民自愿接種流感、肺炎等疫苗,減少冬春季呼吸道疾病疊加的效應。
●在選購冷凍食品時,要避免手直接觸碰冷凍食品及其包裝袋,接觸和處理完冷凍食品、入境物資后,應該立即進行洗手消毒。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避免用未清潔的手接觸口、眼、鼻,主動做好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工作,一旦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異常癥狀,做好個人防護,及時到附近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近期旅行史,和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人員或者相關疑似癥狀人員接觸史。


●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密切接觸者排查等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實工作。
元旦、春節假日,很多人會外出旅游、走親訪友。全國各地的疫情都會第一時間向公眾公布,出行前,一定要提前關注目的地是否有疫情,一旦發現疫情警告信息,就應馬上取消、改變行程。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防所凌鋒所長建議,出行前要對自己和一起出游的親朋好友做自我健康的評估,如果有感冒發熱、腹瀉等癥狀,就要考慮取消旅行安排,或者縮短行程改成近距離出行,不做跨省安排。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駕出行時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建議有條件的旅客盡可能地錯峰出行,避開春節前后的高峰期。航空出行的應提前關注航班信息,在旅途過程中做好個人防護,全程佩戴口罩,非必要情況不要隨便摘下口罩。盡量使用手機App自助值機和掃碼登機,減少接觸。做好手部的清潔消毒,機場公共區域、登機口等場所都會提供手部清潔消毒產品。如果在飛機或火車上出現發熱、干咳、乏力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向乘務員尋求幫助。另外,使用洗手間沖水時,注意先關閉馬桶蓋后再沖水,避免污水外濺。
自駕出游進入高速公路服務區休息時,應戴好口罩,配合服務區做好體溫檢測、查驗健康碼等工作。在一些通風不好或人員密集的場所,如購物和上廁所時,要特別注意戴好口罩,加強手部衛生。
●參觀旅游景點時
優先選擇通風良好的室外景點,參觀前提前查閱景點開放情況和參觀注意事項等,并準備好個人防護用品,包括口罩、免洗手消毒液和濕巾等。建議提前預定好門票,并按約定的時間到景點取票參觀,避免購票時人員聚集買票。如需排隊買票,排隊時注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
露天景點參觀可根據景區規定選擇是否佩戴口罩,室內景點參觀時建議全程佩戴口罩。如果參觀景點人員密集,或使用衛生間時要注意戴好口罩。參觀時要注意呼吸衛生禮儀,咳嗽、打噴嚏時用肘部或紙巾遮掩,不要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需用紙巾包好后棄置垃圾桶內。
在景點用餐休息時避免扎堆聚集,條件允許可自帶食物。用餐時,間距應保持1米及以上,如不能滿足間隔就餐條件,建議打包后到人員不密集場所用餐。用餐前做好手衛生,最好用流動水洗手。
節假日或外出旅行期間,要對自己和家人進行健康監測。凌鋒表示,出行過程中,如果出現感冒等癥狀,應暫停行程計劃,必要時就醫,其他同行人員要戴好口罩并做好手衛生,避免與出現癥狀人員乘坐同一輛車。旅行結束以后,建議14天內繼續觀察身體狀況。如果出現發熱、味覺消失、嗅覺消失、腹瀉等不適癥狀時,應及時就近就醫。就醫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另外,節假日期間,建議保證睡眠充足,避免過于勞累,注意合理的營養,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尤其是65歲以上且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不建議長途勞累奔波。


冷凍食品一直是很多家庭食物清單上的“常客”。冷凍是在生產、傳輸和經營過程中,利用極端低溫條件阻止食物腐敗,因為微生物活動受到限制,所以不需要添加防腐劑,也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和口感。因此,不管是日常還是逢年過節,大家常常會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冷凍食品烹飪成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陸續出現和接觸冷鏈食品包裝有關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時之間,大家都紛紛關注冷凍食品是否安全,還能不能吃。
冷凍食品也就是冷鏈食品,分為冷卻食品和凍結食品,前者是指將食品的溫度降到接近凍結點,并在此溫度下保藏的食品,如蔬果類和冰鮮類肉食;后者是指凍結后在低于凍結點的溫度保藏的食品,如冷凍禽肉類。
新冠病毒為啥會“粘”上冷凍食品?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健所副所長陸燁表示,就新冠病毒目前的研究來看,它的物理特性表現為“粘”,尤其是能吸附在塑料和紙板一類的材質上并能持續生存很久,而常用冰凍食品的外包裝正是此類材質。在低溫環境下,病毒雖然無法復制,但是其生物結構沒有破壞,只要換個環境,它就可能“興風作浪”。而冷凍食品的源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等場所的環境往往存在密閉、低溫潮濕等情況,利于病毒存活。此外,密閉場所中工作人員的走動、大聲交談等也會加速病毒傳播。
那冷鏈食品包裝上檢測出病毒是否一定會感染人?陸燁為大家解釋了兩個問題。首先是劑量,病毒感染人類需要一個“量”,要能感染人、能致病,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病毒量。其次是活性方面的要求,要讓人致病,病毒必須是活的。就目前為止,我們國內并沒有因為吃冷凍食品而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這也能說明,新冠病毒經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因此,只要在源頭上加強準入,把好流通環節關,消費者做好防護措施,大可不必拒絕冷鏈食品。
據了解,目前浙江省對進口物品,包括冷鏈食品進行了嚴格管控工作。
一是“防物”方面。嚴格落實國家和省關于進口冷鏈食品和物品的管理措施,開展進口冷鏈食品的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由國際貨運航班或經過港口運輸至國內的進口貨物,對運輸工具和產品外包裝進行預防性全面消毒,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可追溯。對于入境旅客托運的行李外表面,在入境通過傳送帶前,原則上也需要經過統一消毒。
二是“防人”方面。制定了浙江省入境物品及相關工作人員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指引,明確將涉及進口冷鏈食品查驗、裝卸、運輸、貯存、加工、銷售等環節工作人員,其他生活用品進口貨物、入境旅客行李等物品查驗、裝卸等環節工作人員作為重點防控對象,定期進行核酸檢測,并開展緊急疫苗接種,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強化健康監測管理。目前,我省已經在組織航空、海港口岸場所對接觸入境人員和物品的相關工作人員開展集中核酸檢測工作,降低疫情輸入風險。


三是建立可追蹤系統。持續優化完善“浙冷鏈”系統,擴大“冷鏈食品溯源碼”應用覆蓋面,強化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嚴格“浙冷鏈”追溯。持續關注來自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高風險企業產品,建立進口冷鏈食品隨附外包裝核酸檢測和消毒處置證明制度,嚴防新冠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和物品輸入的風險。
也就是說,在浙江省,冷鏈食品在進入經營環節前,檢測員只需掃描商品“浙冷鏈”二維碼后,就能看到產品輸出國家或地區、生產或進口批號、進口產品檢驗檢疫等信息,從食品進入市場供應鏈首站到末端都實現了閉環管理。在這些防護措施之下,市場上的冷鏈食品安全得以保證。
那大家如何放心地選購和加工冷鏈食物呢?陸燁給了以下建議。
●選購
要去正規超市或市場選購冷鏈食品,因為這類食品都是有“浙冷鏈””碼安全把關。當然去超市或者市場采購時記得戴好口罩。裝完菜、付完錢,及時清洗雙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使用手機支付后,回家后不要忘記擦拭消毒手機屏幕。
●加工
如果需要對新鮮或冷凍的畜禽肉或水產品進行清洗解凍,可在一盆水中加一勺鹽,再放入欲解凍的食物。這樣的解凍方式既安全又可快速解凍,還能防止食物營養成分外溢,一舉三得。如果不立即食用,建議放入冰箱冷凍之前最好分割成小塊,并按一次食用量分別包裝,包裝袋要完整無破損。
要注意的是冰箱一定要定期進行清理和消毒,因為冰箱不止有病毒存在的風險,隨外來食物進入冰箱內長期存活的還可能有李斯特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霉菌等。這些病菌輕則引起腹痛腹瀉、發熱,重則會導致中毒。因此建議每周對冰箱進行一次清理消毒。
●烹飪
保持廚房加工臺面、餐具容器的清潔,做到生熟分開。常態下,砧板刀具不推薦使用化學消毒劑,用硬刷和清水洗刷干凈,然后再用100℃的開水沖洗一遍,干凈抹布擦干即可。
盡量避免吃生或半生的海鮮產品。呼吸道病毒對熱的抵抗力非常弱,水沸騰一分鐘以上就能全部殺滅,所以食物一定要煮熟、煮透再食用就安全。還有,一定要記得食物制作完畢后及時清洗消毒雙手。

“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遠離新冠病毒,保護自身的必備法寶,堅持了一多的好習慣你還在做嗎?我們一起來復習下吧。
戴口罩
元旦、春節假期是寒冷季節,即便不是新冠,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戴口罩也能有很好的防護作用,所以倡導大家堅持戴口罩。特別強調需要規范佩戴口罩的重點場所和人員,概括起來,主要是公共服務場所幼托機構、學校、養老院等九個重點場所人員必須佩戴一次性的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到醫療機構就診、探視、陪護人員,或者其他有發熱、咳嗽等可疑癥狀者。
●水產品、冷凍食品和農副產品倉庫、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場所的工作人員,還有運輸、選購上述產品的司乘人員。

●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和外來人員。
●火車站、汽車站、水運站、機場等場所的工作人員,飛機、列車、公共汽車、出租車、網約車、水上巴士等交通工具的司乘人員。
●商場、超市、酒店、賓館等公共服務場所工作人員及顧客。
●銀行、展覽館、圖書館、博物館及各類辦事大廳等場所工作人員和進入人員。
●藥店、理發店、美容院、影劇院、游藝廳、網吧、體育場館(運動時除外)、KTV等密閉場所工作人員及顧客。
●進入幼兒園、中小學、大中專院校的外來人員及校園內值守人員、清潔人員、食堂工作人員等服務人員。
●其他處于通風不良(如箱式電梯、公共廁所)或人員密集場所(如旅游景區售票處、出入口等人群聚集場所)活動的人員,按照行業管理規范要求必須佩戴口罩的人員。

另外,以下三種情況也建議戴口罩:
●年老體弱者、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時。
●去戶外、公園、夜間集市等公共場所,與他人難以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離時。
●無人員聚集的室內密閉公共場所。
勤洗手
研究表明,人們每小時會無意識地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二十多次,手上許多病原體、微生物很容易就趁機進入身體。保持手部清潔衛生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能夠預防病從口入。
科學的洗手方法是打濕手后,涂上洗手液、肥皂等,揉搓每個部位,再用流水充分沖洗,徹底清潔雙手。那外出時候可以用免洗洗手液的“干洗法”替代洗手嗎?
平時,酒精類免洗洗手液最常見,原理是通過75%濃度的酒精吸收細菌、病毒外殼蛋白的水分,使細菌、病毒無法正常代謝,滅殺細菌。由此可見,免洗洗手液的主打功能是消毒,它的去污能力比較弱。因此,旅途期間不方便洗手時可以用免洗洗手液,等到了有流水條件的地方,就要用洗手液或肥皂,再沖洗干凈。
走進2021年,新冠疫情雖然還在,但我們每個人對預防新冠都有了實戰經驗。只要我們每個人努力從日常個人防護的點滴做起,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盡量少去人多的地方等,一定能快樂健康地擁抱嶄新的一年。堅信,我們最終將戰勝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