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長麗
【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小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占據思維主導位置,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面對教師所提出的教學問題,學生對于教學內涵的理解并不深入。教學中,筆者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優化數學教學方式,展開思維訓練,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認知特點;教學方法;優化;策略
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單一化、流程化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數學教育的基本需求。全面落實數學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于遵循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原則。針對這些特點,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優化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鍛煉小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拓展數學思維。
一、活用信息技術,認知抽象概念
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習能力的小學生,教師應確定不同的學習方案。唯有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全面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計劃才能以科學開放的方式進入到學生的視野當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正在逐漸發展,在低年級的數學教育活動中,對于教學知識的“第一印象”影響著后續的教學活動,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幫助其在觀察、閱讀的過程中快速掌握數學教育知識。針對學生“觀察圖像不學習知識”的認知特點,教師應從學生的直觀思維入手,建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結構,依靠直觀的展示材料調動學生的認知意識。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在“直觀性”這一特點上超過信息技術。
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厘米和米》的相關學習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針對厘米和米的定義、換算關系發起教學工作,但如果利用理論生搬硬套,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打折扣。針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問題,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案。在教學環節,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給出一組圖片:小明身高1米,一把直尺長15厘米,教室里的桌子高70厘米。在學生觀察之后,教師給出厘米和米的單位長度,此時,學生會主動回憶自己所觀察的圖片,并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加工,對厘米和米的應用范圍產生一個初步的了解。在直觀材料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生記憶概念之后,教師可將圖片中的米與厘米替換為cm、m兩個單位,依靠不同教學材料的相互比對幫助學生形成對應的數學概念。在學生完成積極任務之后,教師可將不同的物象導入到多媒體材料當中,引導學生對有關材料的長度,寬度,高度進行測算,并幫助學生掌握米與厘米的應用范圍,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必要能力。
二、發起交流活動,認知自身技能
全面掌握學生的技能類型與技能水平才能保障教學工作的實效性。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育活動中,以認知為核心的教學活動已經無法滿足相關教學要求,教師應導入多技能訓練板塊,針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綜合素養,建立全新的教學結構,幫助學生更為全面的認知數學知識。回顧當前的數學教育工作,大部分學生對于自身所掌握的數學技能缺乏認知,在參與教學活動之后,才發現自己某項技能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教學活動受到影響,學生的數學技能根本無法得到提升。“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于數學教育更是如此,僅掌握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是不全面的,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了解自身技能,才能更為全面的解讀數學知識。教師可在數學教育環節發起交流互動,幫助學生在應用技能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技能短板,從而針對相關技能發起針對性的訓練。
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教材《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相關教學為例,在發起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針對有關數學概念發起討論活動:結合你的生活經驗,你認為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三大概念應該具備怎樣的特點?將你的思考結論記錄下來與同桌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起數學討論的方式不同,對自身技能短板的認知也不盡相同。部分學生缺乏對應的數學經驗,忽視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表現,對于平行、旋轉、軸對稱等現象,其并沒有在生活中進行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討論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學生會意識到自己的自身學習能力與積累能力存在短板。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常識,其會結合字面含義對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三大概念進行解讀:平移是有關物體或圖形的平向移動,旋轉是物體的轉動,軸對稱則表示有關圖形的對稱狀態。學生給出的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確,且其表述中存在著較多漏洞。當教師給出正確定義之后,學生會產生恍然大悟的頓悟感,并對自身的數學表達技能進行優化。
三、教師引導探究,認知科學知識
學生認知方式的改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師應主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依靠豐富的教學經驗,卓越的教學技能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小學生的思維極為活躍,當教師提出某一學習理論之后,學生會將客觀生活、實踐經驗與教學知識結合起來,進而提出全新的學習框架。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起探究,依靠科學的教學模式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學習問題。
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相關教學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述有關于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知識。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圖形的數學定義之后,教師可結合課后思考問題“多邊形的內角和”發起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平行四邊形呢?梯形呢?在利用量角器的角度進行測量之后,學生會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內角和相等都是360°。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可提出新的思考問題:如果有一個八邊形要求你計算它的內角,你也要用量角器測量8次嗎?并在黑板上給出五邊形內角和、六邊形內角和等內容,要求學生對其運算規律進行探究,在對數學關系進行推導之后,學生能夠得出多邊形內角和=(n-2)*180的結論。相較于傳統的教學灌輸,依靠學生的獨立探究所得來的數學經驗更為扎實。
四、豐富學科內涵,認知數學情感
認知活動所強調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數學理論的認知,更包含學生對于數學情感的認知。小學生的情感世界正在形成,在這一階段如果能導入情感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將對其未來理性思維的發展與學科成就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但回顧當前的數學教育活動,部分教師雖然了解到了學生“直觀認知”的學習特點,但受到教學要求的限制,相關教學工作依舊以教材中所給出的理論知識為核心。在抽象理論的引導下,學生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來解讀抽象知識,面對教材中所給出的直觀材料,學生并不能及時對其進行加工。教師可利用數學文化故事、數學名人故事對學生發起教育活動,依靠優秀的數學教育思想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古今中外的數學文化,在對數學的發展歷程形成一個深入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意識。
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材《圓》的相關學習為例。在教學環節,教師可利用三角形、梯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等圖形與圓進行比對,要求學生依靠觀察整理不同圖形之間的形狀關系。在觀察之后學生會提出,正多邊形的邊越多,它的形狀就越趨近于一個圓形。此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解“割圓法”與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故事:劉徽通過對正多邊形的探究,依靠“割圓法”逐步推導出了圓的結構,在數千年前,他用正七十二邊形制造了一個標準的圓,是利用正多邊形推演圓的特點的第一人。依靠數學名家故事的引導,學生的數學情感不斷噴涌,其能夠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接受數學教育。
五、導入學習經驗,認知學科特點
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并沒有意識到數學教育的科學性,連貫性。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全新的數學教育活動當中,幫助學生更為深入的解讀數學內容。數學教育不是一個一往無前的過程,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回顧歷史,依靠舊知識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新概念。
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材《分數除法》的相關學習為例,該章節主要針對分數除法的運算原則,分數除法的運算特點發起教學活動。針對除法這一概念,教師可及時導入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認知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首先針對整數除法發起運算練習,幫助學生回憶整數除法的運算特點。在完成運算任務之后,教師可針對分數除法的運算知識發起運算教學工作。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導入相應的觀察材料,使其在觀察的過程中全面掌握數學知識。通過整數除以小數、小數除以整數、小數除以小數等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運算技巧。在這一科學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將在認知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總之,以直觀思維為認知方式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特點,針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問題,教師應做好相關教學知識的聯動工作,依靠不同教學內容的相互配合,對學生的技能、思維、學習意識發起針對性的訓練。數學教育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依靠科學的教與快樂的學相互配合,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婷.尊重學生認知特點構建有效數學課堂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4):61
[2]梁瑞蘭.遵循認知特點,強化指導方法——淺談小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J].學周刊,2016(29):172-173.
[3]高政華.小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有意義的接受學習[J].中國西部科技,2010,9(20):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