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軍
【摘 要】很多高中學生認為物理比較難學,因為物理中涉及的很多內容都比較抽象,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并不足以支撐他去理解這些知識。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高中物理教師開始運用全新教學理念和全新教學方式,去著重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學習物理的方式以及對物理學科的認識都有了相應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科核心素養被更多教師認同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生;核心素養
傳統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是理論基礎與解題技巧,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高考中最大限度取得高分。但是,新課改背景下,則是以科學思維、物理觀念、實踐探究、科學態度為教學主要目標。學生除了要掌握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探索發現,總結物理規律,強化物理知識,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物理知識運用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融入社會,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家長以及學生都是“分數論者”,這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當時是應試教育背景,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應試教育已經逐漸在淡化,社會需要的是全新的綜合型人才,成績已經不能和優秀畫等號。學生應該具備的是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如果學生不能學習新知識,不能應用知識,那么對學生的培養就是失敗的。因而,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除了做好知識講解、習題練習以外,還應該讓學生去領悟物理學科的規律,讓學生具備物理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完成教材以外的學習,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做時代發展新人。
二、組織實驗探究,培養實踐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在物理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一步一步的進行物理探索,得出物理規律,掌握物理學習技能,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給予學生更豐富的課堂體驗和感受,對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實驗教學中,學生一般都是根據教師提前寫好的實驗流程開展實驗,對學生的思維有所約束。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生活化實驗課,帶領學生建立第二課堂,因為物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運用物理知識解答,當學生學會用物理解決問題,有了萬物皆物理的意識時,便意味著核心素養的形成。例如在學習“彈力”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蹦蹦球、彈簧、皮筋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動手接觸實物了解彈力,也可以讓學生周末去跳蹦蹦床,并觀察體重與彈力是否有關系。開展生活化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教材知識向生活的延伸,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核心素養。
比如:在教學《摩擦力》這節課時,為了使學生理解靜摩擦力的概念:兩個物體之間只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沒有做相對運動所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筆者帶領學生進行了一個有關靜摩擦力的實驗,即:把一個毛刷放在桌面上,用力拉毛刷的把手,使毛刷上部稍稍移動一些,刷毛的下部由于受到桌面的摩擦仍呈靜止狀態,使得刷毛發生了彎曲。這表明刷毛和桌面之間有摩擦力的作用。之后,為了使學生理解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個力叫做滑動摩擦力。筆者要求學生將一張紙條壓在自己的水杯下面,然后緩緩抽出水杯下的紙條時手持續用力,這時學生可以發現水杯會跟隨著紙條移動一段距離。這樣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直觀的理解物理概念,既是提升物理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學生的物理學習與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三、物理教學應重點改進物理概念知識建構過程
物理概念的建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靠著課本上抽象的定義就想著使學生建立起對某一物理概念的理解。筆者在教學中發現,相互作用的概念在力學部分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電場中,學生卻很難建立起電場對電荷作用力的觀念,在不斷地講述中,學生依然沒有認識到電荷運動加速度的變化是由電場強度的變化引起的,仔細思考后不難發現,力學中常見的重力、彈力、摩擦力都在宏觀世界中可以感知到,但是電場是抽象的物質,電場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直觀地感知到,而且電場不像磁場,不能進行模擬。學生沒有切身體會,就不能得到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為了加強學生對電場力概念的認識,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建立這種觀念,可以采用動畫演示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受力后的運動,讓學生了解粒子加速器,說明它的工作原理。物理概念的建立應該從生活現象出發,讓學生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但是為了得到物理學的概念,應該根據實際中的生活現象提出一些物理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再慢慢引導到概念的學習上。
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感受物理學的美妙,科學態度與責任,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等,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源于教學過程。只有在建構物理概念的過程和探索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感受物理的思維方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體驗性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去體驗和感受,增強實踐意識,培養物理素養。
四、聯系生活實際,注重科學探究
物理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很多高中生感覺物理學習難度大,內容較為枯燥,因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學生難以主動學習,這影響了教師對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可以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關聯在一起,并且結合課程主題設置一些比較合理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課程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的模式讓學生來探討相關物理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比如,教師在講解“位移”和“路程”等相關內容的時候,因為大部分高中生都有過乘坐公交車的經歷,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聯系這一生活實際,讓學生去分析乘坐公交車過程中發生的路程和位移。學生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會更為清楚地理解相關知識內容,而且能夠知其所以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問題的解決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彈力》這節課時,筆者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列舉了很多有關彈力使用的案例,比如:體操運動員跳鞍馬時借助的踏跳板;撐桿跳運動員借助的桿;跳水運動員借助的跳板;射箭時彎曲的弓弦等等,借此引發學生思考:“彈力是怎樣產生的?”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筆者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以下探究:(1)閱讀教材,了解形變的概念和種類。(2)了解彈力是一種怎樣的力。(3)學會判別彈力的方向。然后,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彈力知識后,筆者組織學生利用壓縮彈簧、海綿和竹片進行了一個小實驗,以此探究形變和彈力產生的條件。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展開物理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途徑。
五、注重引導學生的科學思維
學生要想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就需要掌握科學思維,科學思維并不是先天的,是通過后天培養的,所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思維。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以知識點的運用為主要課程講授內容,教師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培養,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卷面成績,但是學生是依靠自己的記憶能力去學習的,其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卻沒有得到鍛煉。
例如,在學習《加速度》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我以“速度”知識引入新課程的教學中,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們知道“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并且對速度的相關性質和知識有了很深入的了解。緊接著,我向學生引入了一個新的知識“加速度”,我詢問學生:“我們能不能夠根據速度的相關知識和概念總結出加速度的含義呢?”學生們通過思考、探究以及之前預習的知識,很快便初步了解了加速度的知識,并有效地將“速度”與“加速度”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將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由此可見,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應該有效設置提問,讓學生在問題的研究中培養自身的科學思維。
六、物理教學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所有教學活動中人都是主體。教學要以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中心,使其“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以適應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物理教師繼續采用教師灌輸式教為主和學生被動式吸納的教學模式,因此許多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造成他們走向社會后遇到問題不知所措。因此,培養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在時代大潮面前,應對自如,立于不敗之地。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充分挖掘物理材料中體現核心素養的內容,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物理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婷.淺談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途徑[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12):42
[2]張海青.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有效培養途徑[J].新課程(中學),2018(8):229
[3]張敏.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途徑分析[J].新課程(下旬),2018(5):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