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李冬
【摘 要】本文基于地方戲曲教學資源在高中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的開發和應用,論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開展戲曲活動及實施科學評價等使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有效落地的措施,旨在不斷增強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推動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地方戲曲 高中音樂 教學實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146-03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創造的瑰寶,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戲曲進校園不僅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更激發了師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深深根植于師生心中。在高中學校開設戲曲課程,可以弘揚國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六大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強調要把地方戲曲課程作為音樂課程的補充、延伸和完善,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戲曲、學習戲曲的平臺。以此為契機,倡導和推行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融入地方戲曲內容,對提高師生音樂素質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玉林本土戲曲“北流杖頭木偶戲”進校園為例,談談玉林市地方戲曲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具體做法
(一)更新教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
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礎是更新教學理念。為了更好地讓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音樂課改中落地,教師應堅持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
堅持全面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推進高中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重視藝術類課程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尤其要充分挖掘民間藝術戲曲作品深層的思想道德內涵,凝聚正能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克服藝術教學成為一種“陪襯”的弊端,才能消除師生“唯分數論”考試指揮棒下的焦慮和壓力。如在“北流杖頭木偶戲”本土戲曲《穆桂英掛帥》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愛國為民、勇于擔當的大局觀。而在以李明瑞烈士名字命名的明瑞高中,教師應先向學生介紹李明瑞烈士:李明瑞是北伐虎將,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七紅八軍的總指揮和百色起義的領導人之一。鄧小平同志對李明瑞烈士高度評價,稱贊其“是會帶兵打仗的人,是個艱苦奮斗的人”。于是,我們自創了戲曲《李明瑞》,向學生傳遞愛國救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戰、艱苦奮斗的“明瑞精神”,學生深受教育。
實現文化育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化血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遵循。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們努力探索本土戲曲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以廣西北流木偶戲為例,它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民間小戲種于明清年間由廣東傳入,分布在北流全市城鄉中、南部。北流周邊的玉林、容縣、桂平乃至桂東南一帶的杖頭木偶戲藝人大部分師從北流師傅。不可否認,原生態的北流杖頭木偶戲的某些內容與時代和社會的新風尚相矛盾,部分戲曲語言為取悅觀眾而流于粗俗。這就要求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老戲新唱,編排和演繹貼近新時代現實生活的曲目。如本土戲曲《裴九娘》主要歌頌古代保境安民、抗匪犧牲的女英雄,其中不乏牽強附會乃至迷信的內容。重新編排時,我們結合時代精神,保留了裴九娘愛國救民、永葆勞動人民本色的形象,經過藝術再加工,戲曲《裴九娘》面貌煥然一新,推出后大受歡迎。這樣的實踐讓我們體會到,真正的本土戲曲文化精華是永遠感心動耳、歷久彌新的。
培養興趣育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戲曲教學只有貼合學生的實際,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由于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本土戲曲離普通百姓的生活漸行漸遠。我們的做法是一方面學習本土戲曲的有關文化知識,一方面讓學生走近戲曲表演現場、走近戲曲大師,鑒賞戲曲的獨特舞臺藝術魅力,提升美感、人文情懷、社會認知和藝術審美能力。其中,教師的示范和引領非常重要。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本土戲曲實況演出片段,教師現場即興表演,師生互動模仿表演,這些都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立足核心素養,引領積極參與
高中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三方面內涵: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這是我們實施音樂教育的目標指引之一,而課程教學理念的更新也對教學提出了相應要求,這是我們推進戲曲教學的重要保障和重要途徑。戲曲教學不同于普通文化課,它特別強調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認識和理解戲曲,有助于音樂核心素質的養成。
開發教材,拓展審美感知。教材是戲曲教學的重要資源,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完備的,我們需要深入挖掘本地資源,使課程資源得到有效補充、延伸和完善。我們編寫地方教材《北流杖頭木偶戲》就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地方戲曲就像一座金礦,需要我們不斷挖掘和充分利用,它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技巧的展示,還是文學、音樂、美術、歷史、地理、社會、科技、人文等各類知識的綜合。據此,我們深挖資源,開發教材的思路得以打開,開發了一系列“杖頭木偶戲”,有傳統劇目《薛仁貴征東》《穆桂英掛帥》《王母娘娘》,也有原創劇目《李明瑞》《唱我家鄉好北流》等。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道從聽戲、說方言、到選唱《穆桂英掛帥》片段,學生喜歡且樂于參與戲曲實踐活動,他們既能獲得直接經驗和真實情感體驗,又能即刻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及樂趣。
展示魅力,突出藝術表現。示范教學法在戲曲表演教學中至關重要,它伴隨著無數藝術家成長,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戲曲藝術具有高度的形式美,這種美單靠語言講解,是難以讓學生明白和理解的。而教師把直觀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進而讓學生去模仿它、學習它,這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的。當然,示范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教師除了充分備課、吃透教材外,還要做到示范準確,講解透徹,避免作秀。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掌握示范的時機,如學生難以理解、急于求證時。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理固宜然。
學科整合,彰顯文化魅力。戲曲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戲曲時,有關的歷史知識、人物和背景都可以與高中語文、歷史等學科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學生在欣賞和學唱經典戲曲唱段的同時,提高了藝術審美修養和語言修養。學習優秀傳統戲曲,學生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得到了熏陶,為追求真善美、激發熱愛中華文化、熱愛祖國和人民、遵循中華民族高尚的情操奠定基礎。例如,我們堅持要求學生抄寫歌詞并由學校團委牽頭組織對此進行檢查和評比,目的不僅僅在于幫助學生學習戲曲,也督促了學生的書寫和語言積累,更是思想教育的一種強化。
開展活動,豐富多元課堂。教師指導學生組建戲曲興趣社團,由學生排演或者改編一些經典劇目,讓其在諸如重要的節日晚會上大放異彩,這無疑是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戲曲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校園和課堂內,它還應當走向社會。如教師組織學生多次走訪北流杖頭木偶戲傳承人陳裕成、鐘日偉老師,了解和學習木偶戲;多次深入木偶戲演出團隊,觀看演出;多次應玉林市教育局和玉林市教科所邀請,把北流杖頭木偶戲課堂教學送教到玉林各市縣中小學……同時,教師還應借助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把戲曲節目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科學評價,促進全面發展。科學的教育評價可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首先,可按照學校制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利用全區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盡量客觀地記錄學生各方面的表現,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特別強調對學生愛國情懷、遵紀守法、創新思維、審美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其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力求做到多層次和客觀公正。從學生、教師、班級、年級、學校、家庭等多個角度出發,結合量化管理、民主測評等,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進行評價。藝術課程中本土戲曲文化的這些評價應與其他課程評價融合在一起,而不僅僅限于本學科、本課程的一兩次作業和測試。“藝術之星”“艱苦奮斗學子”等校級評選、獎勵活動成了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的推進劑。
師生合作,其樂向美而行。把講臺變成舞臺,教師親自示范,學生樂于模仿,教師展示了才情,學生增強了學習成就感,師生互動,氣氛活躍,效率提高。教學方法的改變以及和諧課堂的形成,有利于實現預定的教育教學目標。課堂之外,師生合作,制作教具(樂器),共同創作戲曲、表演劇目等,不僅使師生關系密切,也增強了彼此的綜合素質。比如,面對學校現有資源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戲曲伴奏所需的樂器體積大、造價貴、極難落實到常規教學中的窘境,師生一起利用不銹鋼兩層飯盒、硬皮紙、透明膠、伸縮書架、帶橡皮頭鉛筆、洗手盆防漏塞、伸縮桿等日常生活常見物品,制作出了簡易的小戲鼓,師生動手合作,教育教學效果良好。而在原創戲曲《李明瑞》中,學生為主角,教師充當重要配角,師生在舞臺上共同演繹英雄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師生的心靈都得到凈化、能力得到了鍛煉,可謂一舉多得。
(三)普及提高并舉,實現教學相長
普及下功夫。本土戲曲承載著鄉土文化,寄托著鄉土情懷。傳承本土戲曲文化,首先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熱愛它。教師可利用課堂教學、專題講座,走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之展開交流等形式,普及知識,培養鄉土戲曲情懷。
提高靠創新。戲曲進校園不僅僅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重要的還是增強自信、努力創新。我們在戲曲課程的設置方面選擇本地流行已久的戲曲并選擇其中的優秀傳統劇目,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和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為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和新課程改革,創作新劇,編寫地方教材,讓地方戲曲得以傳承和發揚。北流杖頭木偶戲是課題“民族戲曲文化教學資源在中小學的開發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組開發北流市杖頭木偶戲地方課程并組織實踐教學,就連團隊活動日也把木偶戲作為主要內容。
近年來,學校及教師以本土戲曲為突破口,在各類展演及教學競賽中獲獎頗豐。2018年11月,原創情景劇《李明瑞》首次以木偶戲的表演形式參加北流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榮獲第一名;2019年12月,現場課“鼓鈸韻傳木偶情——《薛仁貴征東》”選段獲廣西中小學音樂教師“優質課”比賽二等獎;2020年,錄像課“北流杖頭木偶戲——《穆桂英掛帥》”選段獲玉林市中小學音樂教師錄像課評比活動一等獎;北流市明瑞高中李冬老師以木偶戲為題材參加廣西中小學音樂教師“五項技能”大賽獲“說音樂演講項目”比賽一等獎。
二、教育成效
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謂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換句話說,心理美育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同詩詞楹聯等其他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一樣,戲曲文化的教育也講究心靈喚醒和潛移默化,雖然表面上看成效慢,但實際早已見真章。
思想境界提高。在戲曲教學中,真善美往往為主流思想,這一主題也引領了學生的思想,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減少了“青春的瞎折騰”,違紀行為也大大減少。思想境界的提高,不僅讓學生的藝術學科成績得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因此得到加強。
健康快樂成長。豐富多彩的藝術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戲曲(音樂)滋養著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長、奮發向上,帶上音符去未來,這令教育工作者十分欣慰。
成績水漲船高。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提高、個性得到發展,修心與修業相互促進,學習成績大有改觀,這對薄弱學校的薄弱學生來說意義非凡。
家鄉水共美,本土花也香。在地方戲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實踐中,學校和教師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深入開展戲曲活動,找到本土“木偶戲”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堅持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懈努力。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質量提升項目“民族戲曲文化教學資源在中小學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編號:19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 歡(1978— ),女,漢族,廣西博白人,正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就職于玉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及民族藝術文化;李 冬(1983— )女,漢族,廣西北流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現就職于北流市明瑞高級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音樂教育教學。
(責編 柳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