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倩
【摘要】曾經,我對“精雕細琢,完美順暢”的課堂教學羨慕不已。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完美“配合”,教師教學環節清晰、流暢,教學語言優美、流利,課件制作精美、漂亮,學生表現活躍,積極。但是,隨著在新課改的浪潮中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經常反思的我不再認為這樣的課是完美的。真正的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維狀態,關注他們的思維動向,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探究交流,讓學生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感悟課堂中的數學思想。同時,教師更應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合理利用、挖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只有這樣才能煥發課堂生命的創造火花,智慧和靈性才能在課堂中生成。
【關鍵詞】課堂教學;互動;聯系生活
一、 聯系生活,確定研究的問題
師:這是我們學校、劉老師家以及福泰隆超市的大概位置,劉老師要從家里到商店有幾條路可以走?走哪一條近一些呢?(出示商店、學校、家三者的關系圖)
生1:從家直接到商店。
生2:我也覺得是從家直接到商店近的,因為兩點間線段最短。
師: 真的嗎?
生3:也可能從家到學校,老師到學校辦事,再由學校到商店。
師:到底我是怎樣走的呢?學習了今天的內容“三角形邊的關系”
你就明白了。
評析:學生是否能從現實中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來源于他對生活的體驗和對數學的思考。教師靈活地利用了生活中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滲透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思考:這堂課是北師大版四下P30頁的內容。執教者從自身角度出發,創造了主題情境,應該說出發點很好,為了從我們的身邊找出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墒翘岢鰡栴}后,學生馬上就能做出解答,大部分同學還能依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作為原因解釋。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似乎充耳不聞,繼續揭示今天學習的內容“三角形邊的關系”并告訴學生學了今天的內容你就明白了。筆者想,這樣的問題 ,學生不是已經明白了嗎?他們已經有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樣的生活經驗,所以能馬上做出反應。為什么執教者就不能對此作以肯定呢?是怕不能引出今天的課題嗎?還是覺得這個問題應該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知識來解釋比較好?可以做到和教學本身設計首尾呼應?那么這樣的課堂引入是不是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了呢?既然學生已經明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并且有這樣的生活經驗,那么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否可以將新知(三角形邊的關系)與學生的這種生活經驗很好地聯系起來幫助我們的教學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建立這種聯系呢?
二、自主探究,動態生成
師:我們用小棒來圍成三角形,任意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圍成嗎?他們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
生1:都可以的。
生2:如果有1條邊太長就不可以了。
師:真的是這樣嗎?下面請我們四人小組合作,用你們手中的小棒擺一擺,先看合作要求:
任意取三根小棒圍一圍,你能否圍成三角形?
由一位同學負責在實驗表格中記錄,每次選擇三根小棒的長度,并填寫實驗結果。
小組討論思考: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圍成三角形嗎?
師:有沒有選出可以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生1:8cm,7cm,12cm。
生2:2cm,3cm,4cm。
生3:7cm,8cm,10cm。
師:有沒有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生1:12cm,6cm,5cm。
生2:10cm,2cm,6cm。
生3:7cm,3cm,4cm. 。 (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在黑板上作好記錄)
師:為什么有的同學可以圍成三角形而有的不可以呢?什么情況下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生1:一條邊不能太長的。
生2:兩條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
生3:三邊的長度差不多的。(課件演示證明 )
師:a,b,c分別為三角形的三邊,a與b的和等于c ?,F在a和b同時往里靠,? ? ? ? ? ? ? ? ? ? ? ? ? ? ? ? ? ? ? ? 發生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生1:與c重疊 ,變成一條線啦。
生2:說明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師:那怎么樣才能圍成三角形?
生:a變長。
師:(課件演示)? 現在a變長了,我們看一看能圍成三角形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1: b變長。
生2: a變短或b變短。
生3: a,b同時變長
師:(課件分別演示驗證過程)你發現了什么?
生1: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a變短,b變短都不行。
生2:只有較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
師:誰還能說得更準確些?有人會說嗎?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組活動要求3,大聲地讀一讀,要注意哪個詞?
生:任意。
師:任意是什么意思?
生1:也就是每兩條邊兩兩相加,和都要大于第三條邊。
生2:也就是只要有一組三角形兩邊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邊,它就不是三角形。
師:說得很棒,請你用所學知識來說一說為什么剛才有些小棒可以圍成三角形,而有些不可以?
評析: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講,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首先是看學生學得如何,思維是否獲得發展。因為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是需要通過主動建構獲得的。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邊”這個詞早已從以往的平面圖形中有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的關系學生也早已明白。但“三角形邊的關系”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在新課程理念中實施探討的新課。大部分學生憑著先前對三角形直觀的認知,覺得任意三條邊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學生的操作,體驗,猜測,實踐,驗證等環節主動探究,尋找問題的本質。這個探究的教學的過程,執教者設計得很流暢。
思考:經過小組合作交流拼成三角形及一系列探討后,學生發現能拼成三角形的三邊規律是:較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可以圍成三角形。學生自以為回答得很完整了,因為他們可以從前面的一些例子中來證明自己的這個結論??墒牵處熕坪踹€不滿意,依舊提問著“誰還能說得更準確些?有人會說嗎?”全場鴉雀無聲,不知道還應該用怎樣的詞語來形容。無奈,教師只能讓學生讀一讀小組合作要求,找出重要的兩字,引出“任意兩邊之和應大于第三邊”再讓學生說說對它的理解。教師是把學生的說法給糾正過來了,可是這能真正取代學生頭腦中的想法嗎,學生真正理解懂了嗎?筆者覺得接下來可以這樣上:再出示類似這樣的兩組數據(1)5cm 5cm 5cm? ?(2) 4cm? 4cm? 6cm 問學生是否也能組成三角形?學生肯定能發現可以圍成,而且它們分別是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