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群
【摘要】語言知識建構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語文學科素養內容。教師可以從品讀文本語言、拓展教學內容、挖掘社會屬性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等方面來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它注重的就只是成績,也只會培養出成績優秀的人,而不是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近幾年的教育上,分數已經不能夠代表一切,傳統教學的成果就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可言,畢竟現在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傳統教學只能培養出成績高的學生。但是近幾年隨著新課改的出現,教學方法已經得到了提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教育的成果距離達到教育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距離。文章就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以及模式積極地進行了探索。
1初中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1.1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互動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只是充當一個角色,積極地向學生一股腦地灌輸知識,從而出現了在課堂上就只是教師在單獨地講課的現象。教師先是讓學生通讀課文,之后就開始了自己的講課,從課文延展到歷史,教師把一些涉及的故事都給學生普及了。講解課文,聯想歷史,在課堂上灌輸一些課外的知識。但是在整個課堂中,就只有教師在講課,從上課講到下課,并沒有給任何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機會,這樣就拉遠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1.2學生不夠“主體”
目前對于一個課堂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根本,課堂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以學生為基礎而進行的,但是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嚴重忽略了學生的重要性。部分教師的認知產生了不必要的錯誤,在課堂的教授過程中認為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就行,其他的不用在意。從而造成了課堂“主體”——學生的丟失,同時也讓一部分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迷失自我”,對語文的學習抱有厭煩的態度,產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錯誤,徹底地喪失對語文學習的樂趣。
1.3課堂枯燥乏味
傳統教學模式只是一教師的“獨角戲”,在課堂上獨自地教授完一堂又一堂的課。初中語文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死板固執,缺乏朝氣。教師在課堂中不能積極地轉變模式,課堂缺乏互動以及知識單純地講解,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課堂氛圍較沉重,不僅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越來越無力,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也會喪失學習的興趣。主要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較單一,會讓學生產生視覺上的疲勞,更加想逃避學習。
1.4教師能力欠缺
對于教師的能力,欠缺的一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對于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欠缺,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課本上的知識是完全不能夠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教師不僅要講好自己需要講的課堂內容,還要積極地對課程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補充,但是一部分教師對這兩個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第二個方面就是教師自身的能力,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自我轉換,課堂內容的創新等問題上要進行一個轉變。在這幾個方面上,一部分教師不能夠完成,也就造就了課堂的死氣沉沉等問題,會造成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喪失。
1.5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力欠缺
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形式較單一,教師的教學模式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一般就是現代文與文言文的教授。而大多數的初中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只是單純地給學生翻譯以及簡單地講解一下。但是這樣是不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的培養,基本上沒有一絲的用處。這樣沒有一點幫助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極大阻止了對學生的培養進度。
2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2.1品讀文本語言,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能力
品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完成對文本的精細化閱讀,從而在品讀的過程中,挖掘出文本的思想魅力,讓學生在語言能力發展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前字斟句酌的主觀傳授教學辦法,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那些閃光的詞句,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究,從而達到品讀的效果。
2.2拓展教學內容,提升學生文本思維能力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特別提出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語文學習,應該是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由單篇文章看到更廣闊的語文世界,看到更多姿多彩的生活,這才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我們要讀的不是是什么,而要思考為什么這樣。每一段文字中都蘊藏著作者的寫作意圖,而在這樣的意圖中,我們的思維會隨之遷移,與自己的生活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只有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
2.3深挖社會屬性,培育學生優秀其他品質
當前初中生對一些社會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不能忽視語文學科的社會屬性,即鍛造學生的優秀品質,讓學生的審美力和鑒賞力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的思想光輝,并以此指導自己的生活。四、關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良好文化素養在傳統文化備受關注的今天,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明確規定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傳承。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出那些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文化力量,讓語文學科在凸顯人文性的同時,也展現出它的文化魅力。那么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滲透文化呢?教師可以通過展開實踐活動、文本內容遷移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讓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思維能力、審美力和鑒賞力以及傳統文化傳承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這是每個初中教師的期望。教材在變革,教學方法也要隨之轉變。語文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多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讓課堂充滿愉悅的氣息,用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王偉.基于大單元整體設計的初中英語復習教學研究[J].基礎外語教育,2021,23(04):69-74+110.
[2]陳海浪.立德樹人理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70):28-30.
[3]林峰.農村初中生現代文有效閱讀途徑的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4):45-46.
[4]王莉.“小先生制”在小學英語幫扶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1(16):59-62.
[5]戴曉妍.語文課堂中現當代散文審美教育芻議[J].文學教育(上),2021(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