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敏靈
【摘要】本文論述提升初中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策略:作業設計要注重梯度,做到難易適當、作業量適當;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設計新穎、讓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作業設計要有開放性,開放作業場地、作業內容、作業答案;作業設計要有探究性,通過問題引領、實驗觀察等手段促使學生深入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業設計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115-03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教師檢查教學成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可是,有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目標不明確,沒有針對性和創造性,作業內容枯燥、形式單調、方法陳舊,只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的訓練,忽視對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談談如何提升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一、作業設計要注重梯度
農村初中生學習基礎差,學習自覺性不高,留守學生也較多,不像城市學生那樣學習基礎好、作業自覺性高,家庭作業又有家長的督促和指導。如果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刀切”、千篇一律,那么可能會造成“潛力生吃不了、優生吃不飽”的尷尬局面,也會造成基礎差的學生由于長期完成不了作業,達不到教師布置作業的要求,對完成作業產生恐懼心理。長此以往,不管是學優生還是潛力生,都會對寫作業產生厭惡和抵觸的情緒,經常出現作業不交或者抄襲的現象。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采取有梯度區分的作業形式,使每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寫作業的樂趣。
(一)注重作業難易程度的設計
作業難易程度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機動的策略,不要搞“一刀切”。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有步驟、有計劃、分批次地設計作業,由易到難,逐層遞進。教師要設計多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題型靈活而多變,根據難易程度由低到高分為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創造性作業三類。基礎性作業,即教師根據當天所講授的內容,設計一些基礎性的作業,用來鞏固學生所學過的新知;發展性作業,是針對中等生而設計,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創新性作業的難度比較大,此類作業主要面向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著力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一文后,筆者設計這樣的作業:讓基礎一般的學生寫出這一課的字詞,記住一些常用的說明方法;讓基礎中等的學生了解說明文的結構、順序、說明方法等;讓基礎較好的學生除了理解和掌握上述的知識,還要指出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和學會寫簡單的說明文。這樣的作業設計既保證了學優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也避免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遇到作業就喪失信心的局面。
(二)注重作業“量”的梯度
所謂“量”就是作業的數量和質量,繁重和不求質量的作業布置都會挫傷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摒棄陳舊的作業設計觀,即作業布置得越多,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越能得到提高的思想。作業的“數量”要適當,不要認為多多益善,要有針對性,要控制作業的“量”,切實減輕學生寫作業的負擔。對語文基礎較好、學習自覺性較高、接受能力又快的學生,教師要減少其書面作業量,增加其課外閱讀量;而對那些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習浮躁的學生要適當增加書面作業量。這樣能使學優生有自我發展的空間,而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也能得到自我提高,促進整體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作業設計要有趣味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多動腦筋,考慮到設計怎樣的作業才能讓學生感到有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寫作業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增強初中語文作業的趣味性。
(一)設計新穎的作業
新穎的作業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一文后,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筆者精心設計作業,讓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人物,要求學生把課文中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根據人物性格再現人物的動作、對話、表情等,最后讓學生評出最佳表演者。這樣的表演活動的設計,比起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課后練習要生動、形象得多。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作業
教師選用的作業材料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性格特征,讓學生把原有的愛好轉移到學習上。如有的學生喜歡打乒乓球,筆者就與他們交流,引導他們把打球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把活動的過程融入寫作中,這樣能夠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在作文中有話可說。
初中生個性好強,勇于競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適當設計一些競賽的題目,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后,就在班級里舉行“詩歌誦讀會”,看誰能夠角逐第一。學生都踴躍參加,展示自己的能力。學生在背熟詩句的基礎上,又不知不覺默寫了詩句。筆者通過這種競賽的方式,使他們享受到一種精神上的快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三、作業設計要有開放性
作業設計不應局限于學生所學課文的內容,要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把課內的知識運用到課外,把從課外實踐中獲得的體驗融入課堂中。這樣不僅能深化所學課文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發展語文能力,施展自身的才能。
(一)開放作業場地
傳統的作業重視課堂,輕視課外,讓學生在教室里寫作業,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活動的范圍受到限制,學到的僅僅是書本里的知識,沒能把自身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違背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語文教師應開放作業場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后,筆者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自然界的美景,然后設計以下問題:(1)你在觀察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學生說看到美麗盛開的鮮花、青青的小草、蔚藍的天空、田間勞作的人們等)(2)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說聽到蟲鳥的鳴叫、泉水的叮咚聲等)(3)你的感受如何?(學生說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心曠神怡)(4)可以用你手中的筆畫一畫你親眼看到的場景嗎?(有的學生畫田間勞作的情景,有的學生畫人們在溪水邊釣魚的情景)筆者問畫釣魚情景的學生:“你為何畫這一幅畫?”他說:“爺爺說以前這條小溪的魚已經滅絕了,近幾年來,人們很重視環境保護,這條小溪又開始有魚了,引來了不少垂釣愛好者,因此,我就畫了這一幅畫。”
(二)開放作業內容
傳統的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抄記、死記硬背、重復使用,缺乏新意,對學生沒有什么思維訓練的價值,談不上什么創新,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不要局限于課本僅有的知識,要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建立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聯系,促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蒲松齡的《狼》一文后,筆者讓學生閱讀《狼》和《狼子野心》這兩篇文章,完成如下作業:(1)這兩篇文章都寫了關于狼的故事,《狼》一文主要講了一個屠戶智取兩只狼的故事,通過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手法塑造屠戶這一人物形象。而《狼子野心》一文主要寫富人養兩只小狼險被狼吃的故事,從《狼子野心》這個故事中,衍生了什么成語?(學生寫“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等)(2)兩篇文章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寫陰險狡詐等)(3)你從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有的學生說:“看人不能只看人的外表和表面上的行動,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樣的作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能夠展開豐富的聯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作業內容涉及讀、寫、思等,可謂豐富多彩。
(三)開放作業答案
作業答案的開放,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能在同一問題中作出多種回答,明白答案不是唯一的,培養創新意識。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后,筆者設計如下作業:(1)學完這篇文章,你懂得與人交往過程中該怎樣做?請寫出兩點以上(有的學生寫為人處世要講禮貌和誠信,要知錯能改等)(2)你認為陳太丘兒子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如何評價?(有的學生認為陳太丘兒子的做法不正確,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陳太丘的朋友已經反省自悟,陳太丘的兒子應該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有的學生認為陳太丘兒子的做法是正確的,理由是對失信于人、當子罵父的人就應該斷然拒絕。)(3)學完這篇文章后,你獲得什么啟發?(有的寫“做人要誠實,辦事要果斷,原則要遵守”;有的寫“要知錯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點錯誤”;等等。)設計這樣的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不要死記課文中的答案,要善于思考,聯系實際,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答案不是唯一的。
四、作業設計要有探究性
所謂“探究”就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和布置探究性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質疑、解惑的精神。筆者設計探究性作業時從以下幾點來進行。
(一)精心設計探究性問題
初中語文教師設計作業時不要隨意地提出問題,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探究性,能引起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深刻地感悟。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語文上冊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后,筆者讓學生再讀文章,思考:(1)這篇課文記敘了母親的哪些事件?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母親具有怎樣的優秀品質?(學生答:“文章記敘了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等事件,從這些事件可看出母親具有勤勞、聰明能干、堅強、寬厚仁慈等品質。”)(2)文章飽含了作者對母親哪些豐富的感情?哪一種感情是全文的基調?(學生答:“文章含有作者對母親的愛、敬、哀、思念、感謝等感情,愛是全文的基調。”)(3)“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這個句子中的“竟”字能否刪去?為什么?(學生答:“不能,一個‘竟’字既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無限哀思,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4)想一想,自己的母親跟朱德的母親有什么相似之處?你如何去愛自己的母親?(學生答:“都具有勤勞、能干、樸素等品質,愛母親就要在校不給父母添亂,幫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這4個問題,有的從課文內容的角度引領學生探究,有的從情感方面引領學生探究,有的從用詞上引領學生探究,有的從生活體驗方面引領學生探究,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二)通過實驗觀察的方法進行探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僅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讓他們親自實踐,他們才能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比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賣油翁》一文之前,筆者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動手自制一副彈弓和一張靶子進行射擊訓練,后又讓他們實驗,用一枚銅錢蓋在一個啤酒瓶口,往瓶子里注水,讓他們說一說各自觀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學生進行實驗后有了切身的體會,有的說:“我剛開始射擊時沒有射中靶子,練多了就有了得心應手的感覺,命中率越來越高。”有的說:“我剛開始往瓶子里注水時,手發抖得很,水總是往外溢,通過多次練習,水慢慢沿著銅錢口進入瓶子里。”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深刻地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初中語文教師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實踐,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教師要精心布置每一次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新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責編 秦越霞)